環保清淤新技術亮相金川河

從黏稠的淤泥,到有再利用價值的泥餅,近日,金川河“嚐鮮”清淤固化一體式新技術,不用排幹河水,不破壞河道底層生態,即可上演“吃下”淤泥,“吐出”垃圾、泥餅和清水的奇妙戲法。經過固化的泥餅可直接在清淤船上袋裝處理,有效避免了運輸、填埋過程中的二次汙染。

環保清淤新技術亮相金川河

技術:清淤固化一體式 淤泥船上變泥餅

傳統的不幹河清淤方式,多采用抓鬥或絞吸,固化系統也是放在岸上,容易形成二次汙染。為了徹底消除內源汙染,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我市廣泛調研,最終決定在金川河泵站向南部分河段先行試點,採用清淤固化一體式的技術,直接在船上將黑臭的淤泥“變”成清水和泥餅,且真空負壓式的吸取方式也不會破壞底泥層,有利於水生生物種群的恢復和重建。

如此厲害的“戲法”如何實現?在現場,記者看到河面上兩艘船通過管道連在一起,一艘吸泥船、一艘固化船。清淤工人啟動系統後,吸泥船船頭的吸筒下河吸取淤泥,不一會兒,固化船上的泥漿處理系統就不斷“冒出”泥水和砂石、垃圾雜物。固體雜物直接分離處理,泥水經過管道進入濃縮池、帶式濃縮裝置,再出來就是完整的泥餅,看起來彷彿是直接從河裡吸上來了泥餅。“你看最後排出來的泥餅就比較幹了,直接在船上袋裝外運處理。分離出來的水都在船艙的沉澱池裡,經過絮凝、沉澱、過濾處理可達到排放標準。”相關技術負責人拉開船艙門,裡面的水看起來和河水顏色差不多。

“整套設備可以將淤泥的含水量降到60%左右,體積也能大面積縮小。”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這樣的泥餅消除了很多臭味,避免了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滴灑漏。清淤船則採用了鉸接式分體設計,可進入河道後再進行組裝,具有船型小、自重輕、吃水淺、淨空低、操作靈活、轉彎半徑小等特點。此外,設備運行用電而非汽油,大大降低了噪音汙染,不走近河道幾乎聽不見施工聲音。

做法:專門成立課題組 多方分析適用性

據瞭解,金川河是主城除秦淮河之外的第二大水系和重要入江支流,斜穿我市主城北部,流域主要覆蓋老城區,這裡人口密集、情況複雜、問題交織,導致金川河水質不盡如人意,治理難度很大。

“河道清淤,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鼓樓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區裡曾對金川河進行幹河清淤,施工狀況直觀,能較好地保證質量,但由於要排幹河道中的流水,臨時圍堰成本較高,也容易對河道邊坡和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且只能在非汛期施工,工期受到一定限制。這次試點新技術新方法,區水務局專門確立了研究課題,研析其清淤效果、效率,下一步將形成研究報告,探索其適用性和廣泛性。目前,清淤新技術試點河段施工已近尾聲。

“完成治理目標,我們有信心。”鼓樓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鼓樓區結合河道實際情況,專門立項,實施清淤疏浚、排口整治、引水補水、閘壩改造和新建、引水泵擴容、生態治理等6大工程,金川河水質明顯改善。最近一次監測數據已接近Ⅴ類標準,但距離治理目標尚有差距。近期,鼓樓區還將對金川河進行全面幹河清淤,力爭年底前撕掉金川河劣Ⅴ類“標籤”。

居民:以前怕臭難靠近 如今散步好去處

新技術試點河段離鼓樓區挹江門街道鍾阜路社區不遠,是社區金川河護衛隊每天巡河的必經之地。護衛隊共有100多人,由社區居民志願者組成,他們每天分上下午兩班巡河,一趟要一個多小時。

“現在好多了,走在河道邊幾乎聞不到臭味了。只有黃梅天,會稍微有些味道。”在金川河旁住了近30年,護衛隊“資深”志願者費阿姨回憶,以前金川河很臭,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歡到河邊來,路過就捂鼻快走。而現在,天氣好的時候,早晚到河道旁散步卻成為了不少社區居民的習慣。

居民老陳就是河道散步愛好者之一,一般早晚都會出來散步半個小時。不過最近他的散步時間悄悄變長了。“這不是在搞清淤,聽說是新技術,我也看看熱鬧。”老陳覺得這次清淤很新鮮,“以前要麼是把河圍起來,排幹河水,挖掘機直接下去挖;要麼是先在水裡把淤泥抓取出來,到岸上再分。現在這個方法蠻好的,既不會臭烘烘,也不會把河道旁邊的路弄得髒兮兮的。”

來源:2018年10月16日南京日報A1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