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清淤新技术亮相金川河

从黏稠的淤泥,到有再利用价值的泥饼,近日,金川河“尝鲜”清淤固化一体式新技术,不用排干河水,不破坏河道底层生态,即可上演“吃下”淤泥,“吐出”垃圾、泥饼和清水的奇妙戏法。经过固化的泥饼可直接在清淤船上袋装处理,有效避免了运输、填埋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环保清淤新技术亮相金川河

技术:清淤固化一体式 淤泥船上变泥饼

传统的不干河清淤方式,多采用抓斗或绞吸,固化系统也是放在岸上,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为了彻底消除内源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市广泛调研,最终决定在金川河泵站向南部分河段先行试点,采用清淤固化一体式的技术,直接在船上将黑臭的淤泥“变”成清水和泥饼,且真空负压式的吸取方式也不会破坏底泥层,有利于水生生物种群的恢复和重建。

如此厉害的“戏法”如何实现?在现场,记者看到河面上两艘船通过管道连在一起,一艘吸泥船、一艘固化船。清淤工人启动系统后,吸泥船船头的吸筒下河吸取淤泥,不一会儿,固化船上的泥浆处理系统就不断“冒出”泥水和砂石、垃圾杂物。固体杂物直接分离处理,泥水经过管道进入浓缩池、带式浓缩装置,再出来就是完整的泥饼,看起来仿佛是直接从河里吸上来了泥饼。“你看最后排出来的泥饼就比较干了,直接在船上袋装外运处理。分离出来的水都在船舱的沉淀池里,经过絮凝、沉淀、过滤处理可达到排放标准。”相关技术负责人拉开船舱门,里面的水看起来和河水颜色差不多。

“整套设备可以将淤泥的含水量降到60%左右,体积也能大面积缩小。”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泥饼消除了很多臭味,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滴洒漏。清淤船则采用了铰接式分体设计,可进入河道后再进行组装,具有船型小、自重轻、吃水浅、净空低、操作灵活、转弯半径小等特点。此外,设备运行用电而非汽油,大大降低了噪音污染,不走近河道几乎听不见施工声音。

做法:专门成立课题组 多方分析适用性

据了解,金川河是主城除秦淮河之外的第二大水系和重要入江支流,斜穿我市主城北部,流域主要覆盖老城区,这里人口密集、情况复杂、问题交织,导致金川河水质不尽如人意,治理难度很大。

“河道清淤,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鼓楼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区里曾对金川河进行干河清淤,施工状况直观,能较好地保证质量,但由于要排干河道中的流水,临时围堰成本较高,也容易对河道边坡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且只能在非汛期施工,工期受到一定限制。这次试点新技术新方法,区水务局专门确立了研究课题,研析其清淤效果、效率,下一步将形成研究报告,探索其适用性和广泛性。目前,清淤新技术试点河段施工已近尾声。

“完成治理目标,我们有信心。”鼓楼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鼓楼区结合河道实际情况,专门立项,实施清淤疏浚、排口整治、引水补水、闸坝改造和新建、引水泵扩容、生态治理等6大工程,金川河水质明显改善。最近一次监测数据已接近Ⅴ类标准,但距离治理目标尚有差距。近期,鼓楼区还将对金川河进行全面干河清淤,力争年底前撕掉金川河劣Ⅴ类“标签”。

居民:以前怕臭难靠近 如今散步好去处

新技术试点河段离鼓楼区挹江门街道钟阜路社区不远,是社区金川河护卫队每天巡河的必经之地。护卫队共有100多人,由社区居民志愿者组成,他们每天分上下午两班巡河,一趟要一个多小时。

“现在好多了,走在河道边几乎闻不到臭味了。只有黄梅天,会稍微有些味道。”在金川河旁住了近30年,护卫队“资深”志愿者费阿姨回忆,以前金川河很臭,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到河边来,路过就捂鼻快走。而现在,天气好的时候,早晚到河道旁散步却成为了不少社区居民的习惯。

居民老陈就是河道散步爱好者之一,一般早晚都会出来散步半个小时。不过最近他的散步时间悄悄变长了。“这不是在搞清淤,听说是新技术,我也看看热闹。”老陈觉得这次清淤很新鲜,“以前要么是把河围起来,排干河水,挖掘机直接下去挖;要么是先在水里把淤泥抓取出来,到岸上再分。现在这个方法蛮好的,既不会臭烘烘,也不会把河道旁边的路弄得脏兮兮的。”

来源:2018年10月16日南京日报A1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