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本期导读: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总是来的太快。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早已不适用年轻管理者的能力发展要求。何不跟百度学习,通过“鸿鹄训练营”,助管理者一臂之力。

  • 从时间和内容维度,体现项目成效

  • 用户体验,促进学习向行为转化

  • 各个击破,实现绩效支持

本文是2018年10月推送的第22篇干货,计3167字,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 | 史哲宇 原百度上海分公司培训部培训师

来源 | 《培训》杂志10月刊

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层管理者。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

  • 既能提升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又能为组织绩效提供支持?

  • 既能吸引管理者参与其中,又能确保学以致用?

  • 同时也能让项目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信任?

……

别不信,还真有!

百度上海分公司培训部携手业务部门,打造了“鸿鹄”储备高级经理训练营(以下简称“鸿鹄”项目)。

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展开设计,通过多种创新方式引导学员学习、推动行为转化,旨在培养出在管理能力上具有充足准备度的储备高级经理。

目前,“鸿鹄”项目已成为公司经理层级晋升为高级经理的必修课。

01

项目成效难量化?

试试从时间和内容入手

如何让领导和学员认可培训的效果?

通常而言,一个管理类培训项目的业务收益,很难通过量化指标界定,因为存在“易受其他变量影响”“培训效果有延迟性”等特征。

因此,“鸿鹄”项目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展开设计,以界定业务收益。

时间上:拆解项目,达到知己知彼

时间维度上,“鸿鹄”项目被拆解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先知己”,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是个体对自身的充分认知。

  • 第二阶段“再知彼”,学员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下一个职业阶段的大量干货知识,管理角色的转变成为该阶段的重大学习挑战。

  • 第三阶段“知己知彼”,纯粹停留在普通认知层面的“知己”或“知彼”已经不足以学以致用,只有将两者结合,采用建构的方法输出成果,达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充足准备度的储备高级经理。

内容上:基于业务需求,定制课程

从内容维度上说,“鸿鹄”项目拥有一套完整的能力素质模型——“五级领导力”,与此同时,公司还对各层级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及面谈调研。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由此分解、梳理出高级经理的角色定位和具体能力要求,展开课程定制化设计,力求做到每一门课程都符合业务部门期望;课程中,为学员提供尽可能精准的行为改善案例和样板,提高他们对培训内容的认可度。

02

打造用户体验

促学习转化为行为

“知易行难。”学习可并不意味着学员一定会将其转化为行为。学员的主动学习和行为转化既是重点,更是难点。

如何破解?

在“鸿鹄”项目中,我们创新性地采取了多样化手段,将学习和转化紧密串联,打造了完整的用户体验。

严把关+巧包装 营造沉浸式体验

项目进入准备阶段后,培训部会联合业务部门,共同制定学员入营标准。

入营条件分为四项要素,即担任经理岗位的时长、个人职级、所带团队的业绩表现、所带团队的违规情况。任何一项不达标,将无法加入“鸿鹄”项目。这些条件在同部门中一视同仁,在不同体系之间又具备一定弹性,兼顾了公平性与业务实际。

培训过程中,为了给学员营造一种沉浸式体验,“鸿鹄”项目对学习形式进行了个性化包装。

  • 在项目名称上推陈出新

将3个子项目“行动学习”(从工作中学)、“课堂学习”(从培训中学)和“创新学习”(换个视角学)分别命名为“红峰”“砂岩”和“蓝海”,让学员在最初加入项目时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鸿鹄”项目模型

  • 体验式课程

体验式课程也是“鸿鹄”项目引导学员进行沉浸学习的有效手段。

每期项目中,我们会安排两次体验学习,一次来自外部供应商,侧重宏观市场和领导力;一次来自公司培训部,聚焦微观运营和管理能力。

例如:

在项目第五期,外部体验式课程将分辨信息、理解需求、共识决策和行动落地的不同理论、工具系统地串联起来,通过沙盘模拟,让学员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内部的体验课则通过疯狂动物城的IP,包装出一家家虚拟企业,使学员在模拟经营中理解企业运营与项目管理的真谛。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鸿鹄”项目体验式课程现场

积分制+新媒体 推动行为转化

储备高级经理既是学员,也是每个业务团队的直接领导者。为了保证他们学有所得,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

  • 利用积分制,给学员一点点压力

良好氛围的营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的参训热情,但整体培训效果仍取决于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鸿鹄”项目配备了个人积分制度,以达到约束学员、激发学习动力的目的。

积分制中包含了出勤情况、课程表现、课后作业三大维度,涵盖了学员“开始学—能掌握—会运用”三个阶段。此外,还增设了一项附加分,预留出弹性空间。

积分以个人名义统计,公司培训部按月度公布学员的积分情况,最终分数将作为学员能否通过“鸿鹄”项目的判断依据。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鸿鹄”项目积分制度

  • 善用新媒体,触发学员主观能动性

在项目第五期“红峰”学习中,有一项任务是要求学员“撰写及发表工作感悟”。通常,工作感悟大多以邮件或纸质手册的形式输出,读者人数有限,学员主观能动性不强,成为项目学习转化的难点。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采用全新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公开发布学员作品。

一方面,学员撰写的工作感悟不再是小规模传阅,而是推送给超过3500名公众号粉丝,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写作动力,以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项目为学员拍摄了商务形象照,帮助他们优化文章格式,像“经纪人”一样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包装,提升其个人影响力。

为了抢先发布、占据推送头条,第一次出现了无需提醒、学员主动自我优化并提前交作业的现象。最终,平均每篇工作感悟有超过500位员工阅读,加速了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传播。

03

面对难题

各个击破 实现绩效支持

对一个培训项目而言,实现绩效支持无疑是最大的挑战。“鸿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难题。

  • 一是缺乏可以将知识落地于工作的工具;

  • 二是因为学员来自不同业务体系,相互之间的可借鉴案例不多,很难产生集体智慧;

  • 三是高层领导与学员之间的管理语言很难统一。

针对以上三大难点,“鸿鹄”项目有的放矢,力求各个击破。

通过测评,为学员提供个性化辅导

从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利用MBTI测评和百度五级领导力360°测评两种工具,为学员提供贯穿始终的个性化辅导。

通过测评,项目输出了每位学员的管理能力报告,学员将根据报告结果撰写工作感悟、请导师进行针对性辅导、构筑未来的高级经理工作等。

☞小贴士:过程中,虽然所有学员使用了同一套模型,但因为个体管理能力的优劣势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测评操作中仍然可以展现充分的灵活性。

行动学习研讨会,加速学员融合

培训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是,学员来自不同业务不体系,不同部门,该怎么融合呢?

为了加强不同体系之间的融合,“鸿鹄”项目针对性地设置了跳出学员本职范畴的行动学习研讨会,引导学员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全体系业务和管理。

例如:

“红峰”的重点项目研讨会,以及“蓝海”的三场“空中学习圈”活动,都要求学员以公司核心产品为议题,进行全流程梳理与探讨。

过程中,处于流程上下游的学员摆脱固有思维的限制,从公司全局出发,将原本在体系内部没有看清楚、很难做决策的问题拔高,最终达到“降维打击”,逐个破解这些难题。

这不仅训练了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深入交流;同时,更促使学员将探讨出的结论带回本体系中加以实践。

统一规范学员成果汇报

在“鸿鹄”项目尾声,我们设置了学员个人成果汇报环节。汇报评分占总评分的20%,是学员面向领导对所学所获的集中展示。

过去,个人汇报通常以“命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不仅容易出现偏题等情况,甚至还会出现领导与学员、培训部门之间因沟通不充分而产生的误解。

在项目第五期中,我们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将汇报环节与项目前、中、后期有机结合,并将其划分为工作感悟汇报、导师辅导汇报、创新项目汇报3个篇章。

规范化的汇报统一了上下级的管理语言,极大地减轻了学员和领导的评估压力。

仅此一招,百度让中层管理者“鸿鹄高飞”,你还不试试?

“鸿鹄”项目学员个人成果汇报环节

一个真正有效的培训项目,从设计到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在“用户”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客户”。

正如“鸿鹄”项目,让作为用户的学员充满了积极性与投入感,让作为客户的学员领导始终给予支持和信任,最终才能促进公司绩效和管理的高效提升。

今日话题

作为培训人,你是如何促进学习向行为转化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让小编和亲爱的粉丝们一起学习哦~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10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往期文章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