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爲開啓改革開放之門傾注心血

撰稿|餘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亦是陳雲同志誕辰113週年。對陳雲改革開放思想的梳理和研究,不僅是對陳雲同志的深切地緬懷,更是對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歷史經驗的回顧和總結。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40年前,陳雲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同中央領導集體的其他同志一道,帶領全黨進行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支持和推動農村和城市改革,支持從沿海到內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陳雲為開啟改革開放之門傾注了大量心血,為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共十三大以後,陳雲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的歷史進程中,他為改革開放宏圖事業穩步前進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共十四大以後,陳雲過著離休生活,仍時刻關注新形勢下的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陳雲:為開啟改革開放之門傾注心血

撥亂反正堅持實事求是

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前,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兩次發言。率先提出系統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並針對經濟工作中急於求成的傾向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問題,重申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初步糾正“左”的錯誤的意見。陳雲的發言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讚揚與重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奠定了基礎。

此前,他平反重大冤假錯案,力挺鄧小平復出。粉碎“四人幫”後不久,陳雲向李先念提出,“要儘快使一些老幹部站出來,領導本部門工作”。1976年11月,陳雲接到黃克誠的夫人關於請求允許黃回京治眼疾的信。黃克誠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在“文革”中飽受摧殘。此時,陳雲挺身而出,稱黃克誠“是照顧全局的,為人是克己樸素的。他的眼一隻已瞎,另一隻也很危險,為了治癒他唯一的一隻眼睛,請考慮調他回京治療”。複查和平反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錯案,是十年文革後撥亂反正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陳雲領導的中央紀委積極參與的一項重要工作。之後,黨中央重新審查並糾正了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所作的錯誤結論,緊接著為劉少奇平反。在1977年3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陳雲鄭重提出和堅決支持讓鄧小平復出。

1977年9月9日,是毛澤東逝世一週年紀念日。許多老同志紛紛發表講話或撰寫紀念文章。9月28日,陳雲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堅持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的文章。文章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地把“實事求是”提到根本思想路線的高度。陳雲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同鄧小平提出的“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這一正確的主張相呼應,為不久後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定下了基調。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陳雲也十分讚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精闢概括。

與此同時,陳雲認為,改革開放前進的步子要穩。1979年3月陳雲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提出“前進的步子要穩。不要再折騰,必須避免反覆和出現大的‘馬鞍形’”。“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調情況大體上調整過來”。1980年“經濟長期徘徊不前”,急於求成的思想又有抬頭。陳雲再次強調,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對改革應該先有一個規劃,而且要有探索的時間,並非無的放矢。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這絕對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於調整,也有利於改革本身的成功。改革全面展開後,有些地方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出現只強調市場調節而忽視國家計劃、只強調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而忽視必要的國家集中和國家干預的傾向。這就發生許多商品任意漲價,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針對這種狀況,陳雲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要求改革的步子要穩,並提出採取強硬措施糾正這些缺點,以保證調整和改革的順利進行。在這次會上,鄧小平多次表示完全同意陳雲關於改革的步子要穩的意見。

陳雲:為開啟改革開放之門傾注心血

強調系統的經濟體制改革

1979年6月,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休息期間,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徵求陳雲對實行包產到戶的意見,陳雲非常肯定地回答:“我雙手贊成。”1984年10月20日,陳雲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作書面發言,強調“系統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面臨的首要問題……這個改革的意義不下於五十年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他和鄧小平一道支持和推動農村和城市的改革,支持從沿海到內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作為黨內公認的調整經濟的高手,陳雲認為,“調整,就是步伐調整調整,該踏步的踏步,該下的下,該快馬加鞭的快馬加鞭。目的是為了前進,為了搞四個現代化。”

試辦經濟特區,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一環。對於特區該不該辦,應該怎麼辦,當時存在很大爭議。陳雲十分關心特區的建設。他強調“特區要辦,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力求使特區辦好”。同時,他還強調要“不斷總結經驗”。對於一些不法行為,陳雲認為“不能以罰代刑,必須既有罰,又有刑。”這樣才可以對違法行為給予一定的威懾作用,保證特區建設的順利進行。陳雲認為特區要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這樣才會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即使是到了晚年,陳雲也不忘關心特區建設。1992年7月21日,在《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他講到“先念同志和我雖然都沒到過特區,但我們一直很注意特區建設,認為特區要辦,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力求使特區辦好。”

陳雲:為開啟改革開放之門傾注心血

計劃與市場都是搞活經濟的手段

陳雲說過,搞經濟建設的最後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1980年,陳雲曾專門講到蔬菜供應問題,還特別強調吃菜的問題是“大問題,不要看小了”。1982年的10月25日,陳雲從收音機裡聽到將要有大風、降溫、雨雪來臨的消息時,馬上給中共中央、國務院負責人去信強調避免北京、天津爛菜問題。

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時,面對國內糧食緊張的困窘時,陳雲提出,在三五年內每年進口二千萬噸糧食,要清醒地認識中國八億農民這一國情,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他分析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是農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在糧食不夠、又要穩定農村這一矛盾的情況下,為了給農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陳雲主張進口糧食。

我國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問題。1979年3月8日,陳雲在《計劃與市場問題》的提綱中指出: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有兩種經濟:計劃經濟部分和市場調節部分。1980年12月,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經濟形勢和調整工作。陳雲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講話,發表了對經濟調整工作產生重要影響的“十四條意見”,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具體來講,就是改革要經過試點,先取得經驗,再加以推廣,這樣比較穩妥,比較能夠避免或減少損失。1982年4月3日,鄧小平在北京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談到經濟體制改革時,鄧小平著重強調了陳雲的觀點。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陳雲提出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被寫進了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陳雲曾用“鳥”和“籠子”的關係來向世人說明兩種經濟之間的關聯。陳雲說:“搞活經濟是在計劃指導下搞活,不是離開計劃的指導搞活。這就像鳥和籠子的關係一樣,鳥不能捏在手裡,捏在手裡會死,要讓它飛,但只能讓它在籠子裡飛。沒有籠子,它就飛跑了。如果說鳥是搞活經濟的話,那末,籠子就是國家計劃。當然‘籠子’的大小要適當。”陳雲的鳥與籠子的比喻主要在於說明計劃與市場都是搞活經濟的手段,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陳雲非常重視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不斷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他曾說過,像植樹造林、治理江河、水力資源、治理汙染、人口計劃等等,都必須有百年或幾十年的計劃。陳雲就人口問題提出意見:“人口問題要有個規劃。要考慮如何使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的生活有所改善。”1988年8月27日,陳雲將反映環境汙染情況的材料批轉李鵬、姚依林等,並在給他們的信中指出:治理汙染,保護環境,是我國一項大的國策,要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抓。1990年6月6日,陳雲在水利專家張光鬥、陳志愷合寫的《我國水資源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一文上批示:“水的問題始終是一個大問題。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水的問題的嚴重性。”陳雲當年深刻地警戒後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不可忽視。

陳雲在對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傾注巨大心血的同時,還始終關注著科學、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注重兩個文明一起抓。陳雲在1980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打破閉關自守的政策是正確的。今後在自力更生為主的條件下,還可以借些不吃虧的外債。引進有利的技術,也是必要的。” 陳雲對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問題十分關心。1982年7月1日,他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改善中年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是基本的基本建設。1988年3月24日,陳雲為中國人民大學軟科學研究所和首都八院校軟科學研究中心題詞:“大力發展軟科學。”陳雲主張像當年搞原子彈、氫彈那樣,集中力量把電子工業搞上去,使電子技術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面見到大成效。陳雲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者緊密結合,不能畸重畸輕,要通過“兩手抓”,限制和克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風氣及其他消極的東西。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陳雲同志為我們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