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說起唐山人的秋天,少不了一樣活動——釣魚,對於唐山人來說遷西縣的潘家口水庫可謂是“垂釣高手”的不二之選,魚肥蝦美而且風景秀麗。在歷史上的今天——

1975年10月19日,潘家口水庫開工修建。今天大牌哥就帶大家走進這處燕山腳下的“桂林山水”。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潘家口的來歷

潘家口是500多年前明朝中期設立的一座重要的長城關口。1975年在灤河中游的喜峰口、潘家口一帶建設大型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庫,1979年開始蓄水,潘家口村民全部搬遷,村莊拆毀,潘家口城堡和部分長城全部淹沒於水下,人們再難一睹其面目。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七十年代前的潘家口


潘家口地處古盧龍道。“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從漢、晉、南北朝到隋、唐、遼、金、元等朝代,潘家口所處的盧龍道一直為軍事要道。明洪武年間,始於潘家口設關,原關地處新關之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於新址(現所在地)建新關,並築城堡,灤河水從此由關外流入關內。此地為燕山山脈東段,灤河兩岸山峰聳立,地形非常險要。明萬曆年間在關內修築了城堡,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長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有西、南二門。城堡內有重兵駐守,曾有都司駐於此,後改千總,後又改把總。

清兵入關後,潘家口失去了軍事地位,作為關口逐漸廢棄,但作為村莊保留了下來。1933年3月,喜峰口、潘家口一帶發生了著名的長城抗戰,29軍大刀隊和《大刀進行曲》從此揚名天下。

潘家口水庫蓄水之前,老潘家口村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除了長城遺址,村內民居建築幾乎全被拆除。1977年,潘家口村被拆前夕,村幹部專程從遷西縣城的照相館裡請來攝影師,拍攝了潘家口村的全景照。使我們有幸一睹老潘家口村的面貌。照片中的長城非常清晰,逶迤于山脊之上,扶搖直上山巔;村莊的南門非常醒目,隱約可見部分南城牆和西城牆;左下角的灤河清晰可見。在網上還搜到一張老照片,老潘家口村的房屋、城門、城牆更加清晰。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1977年的潘家口村


蓄水後的潘家口水庫

水庫蓄水後,老潘家口村的廢墟全部淹沒於水下50米深處。下面是一張豐水期老潘家口村處的照片,這張照片的拍攝角度與1977年老照片的拍攝角度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較好地比較兩張照片。仔細對比可以看出,儘管已經過去40年了,但水庫水位線以上的山體形態基本沒有改變,一座座山頭、一道道山脊、逶迤的長城、最高峰處的敵樓都可以對得上。通過比較兩張照片,還可以在老照片上大致標出豐水期水庫水位線所處的位置。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豐水期的潘家口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潘家口水下長城


潘家口水庫建成後,逐漸成為了唐山人周邊遊的聖地,山上的植被情況很好,以松樹為主,走入密密匝匝的松樹,滿處都是松樹特有的清香,當山風颳過樹林,在松樹的枝頭、樹間就會響起像大海浪濤澎湃的聲音,層層疊疊、綿綿不盡,這就是松濤。山中還有很多果樹,最常見的就是栗子樹。這裡是優質板栗的產地之一,每年的板栗大批出口日本。由於特殊水土的關係,所產的板栗個大、香甜,入口清香、營養豐富。這裡的生態保持的很好。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魚肥蝦美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垂釣愛好者,金秋時節,不妨帶著家人來潘家口水庫來一場貼近自然的野外放鬆吧!

這處堪比“桂林山水”的風景,唐山人竟然免費就能一覽其中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