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領導講話常用22個哲理小故事,收藏備用!

公文寫作、領導講話常用22個哲理小故事,收藏備用!

《傾聽的魅力》

多年前,一位老作家因為稿酬問題將出版社告到法院,庭審中,他反覆就一個問題進行論述,旁聽席開始有人打起瞌睡。擔任審判長的北京海淀區法院法官宋魚水不僅沒有打斷老作家的陳述,而且神情專注,不時輕輕點頭,目光從沒有離開正在發言的當事人。後來,這位老作家出人意料地對宋魚水說:“這事發生以後,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的人,你對我的尊重讓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見。”於是,雙方當場達成調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傾聽的神奇和魅力。

《父子抬驢》

有一個婦孺皆知的笑話:一對父子牽著驢上街,兩人都步行,有人說他們腦袋笨;兒子騎,有人說兒子不孝順;父親騎,有人說父親太狠心;父子同騎,有人說他們不愛驢;最後,父子只好抬著驢回家了。這個笑話告訴我們,如果自己沒有主見和定力,處處為別人的言行所左右,只能幹出“父子抬驢”的傻事。

《譽人之美不能過》

東晉十六國時的後趙皇帝石勒,問手下他可以與哪個開國皇帝相比,手下立刻奉上一頂高帽子:“自三王以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意思是說,自盤古開天以來,石勒的地位僅次於黃帝。石勒沒有接受這頂高帽子,他說自己要是生在漢高祖時代,“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要是生在光武帝時代,“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承認自己出不了這“二劉”之間,怎能和軒轅黃帝相提並論呢? 譽人之美不能過,過了則失之於假。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要求:“黨內不準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諛奉承。”過頭的表揚、虛假的奉承,不但摻著水,而且裹著蜜、藏著毒。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

西漢枚乘在《七發》中講過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楚太子生病,吳客診斷其病源為精神萎靡,開出的藥方是學習探討“要言妙道”,用道德調理自身。楚太子照此辦理後,慢慢“陽氣見於眉宇之間”,最後“霍然病已”。“內無妄思,外無妄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思想覺悟看似無形,卻決定一個人的狀態和行為。

《事事不可都如意》

善借鬼神論人理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述了這麼一件事。雍正年間,甲與乙相善,並請乙幫助處理家政。甲官至撫軍,又讓乙輔佐官政,“惟其言是從”。直到後來,甲發現乙侵吞其所有財物,才察覺乙原來是奸詐之徒。甲對此憤憤不平,一書狀紙投往城隍。夜夢中,城隍問他:“乙如此險惡,你為何對他信任不疑?”甲曰:“為其事事如我意也。”城隍喟嘆:“一個人事事都能如你意,這是極可怕的,你對此非但不畏懼、不警醒,還樂在其中,你不受騙誰受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事如意”既不合規律,也不合常理。

《一分之差,天壤之別》

保齡球比賽有個規則:每一局10個球,每個球得分從0到10。打滿分的要加下一個球的分,如果下一個球也是滿分,加上就是20分。以此類推,如果全是10分,最後得分就是300分,而每一球得分是9分,最後成績就是90分。這個告訴我們,一分之差,天壤之別。戰場如賽場,一點疏忽大意,可能全盤皆輸。

《庸人治駝》

《笑林廣記》中記載,一位醫生自稱能治駝背,“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就找他來治駝,只見他拿來木板二塊,一塊置地下,讓駝者躺在上面,一塊在他的上面,然後用勁壓。“駝者隨直,亦復隨死。”駝者的家人要告官,醫生說:“我業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這個醫生能在轉眼之間讓駝背變得筆直,卻不管人的死活。推諉塞責的背後是對民瘼的漠視、對民意的疏離。

《冬瓜雕豬砦》

浙東有句諺語:冬瓜雕豬砦(音zhài)。砦即是槽,家畜的食器。諺語設為二人應對之詞。一人問:冬瓜好雕豬砦麼?一人答:好雕的,好雕的。那人問:豬要吃的罷?另一人答:要吃的,要吃的。這則諺語頗有滑稽之趣,是對隨口附和、不負責任者的絕妙諷刺。

《一馬失社稷》

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與里奇蒙德伯爵的軍隊之間爆發戰爭。結果,因一顆馬釘的缺失,國王所騎戰馬摔倒,導致國王被擒。失去主帥的國王軍隊潰不成軍,一個龐大的王朝葬送在一個小小的馬釘之上,可謂“一失而萬無”。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往往並不在於戰鬥力鏈條最強固的環節,而是被忽視的那一環。

《吃菜不許過三匙》

清朝皇帝吃飯時有個“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規矩,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過三口,執法太監就會大喊一聲:“撤!”這道菜就必須撤下去,然後十天半月也見不著了,皇帝即使再想吃也沒辦法。因為皇帝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主要是為避免有人投皇帝之所好,藉此邀寵。古人尚有不少警醒之舉,當今的領導幹部更應謹“愛”慎“好”。可以有健康的愛好,但絕不能廣而告之、四處張揚,到處示“好”、隨意受“好”。

《善於做分解》

喬治·派克曾是一位鋼筆銷售者。為了解決當時鋼筆共同存在的缺陷,製造出質量更好的筆,他絞盡腦汁。有一天,想到辦法的他豁然開朗。喬治將鋼筆的改進分成若干部分進行思考,如筆的結構、造型、功能,把筆的構成又分為筆桿、筆尖、筆帽等。通過分解的辦法,他逐步解決了制筆的細節性問題,其發明的流線型、插入式筆帽結構還獲得了專利。這就是世界著名的派克鋼筆的由來。眾多克難攻堅的實踐表明,問題的體量越大、環節越多,就越要善於做分解。

《積財不如留德》

明嘉靖年間,都指揮使戚景通病危,很多人上門探視。見他住宅簡陋,大家關切地問:“您沒給妻兒留下一點產業,今後他們怎麼過?”戚景通搖搖頭,把兒子戚繼光喚到病榻前說:“為父沒有留下什麼財產,只留給你一顆忠貞愛國之心。”後來,戚繼光繼承父志、苦練武藝,終成一代抗倭名將。由此可見,精神的傳承最有價值,也最能流長不歇。

《公李母量稟教子》

《新唐書·列女傳》中講到一個故事:唐代清官李畲做檢查御史時,有一次分得三斛俸祿之米,皆有盈餘,原來御史的祿米是不用刮斗的。其母大怒,責其敕歸餘米。公私不併營,這些婦孺皆知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

《我越是用力靠近,你躲得越遠》

前不久,杭州某媒體刊登了一封父親寫給90後兒子的信,題為《關少塵,我要跟你“脫離父子關係”》。這位父親稱,兒子上了高中、考進大學以後,父子倆的溝通越來越少:兒子的微信朋友圈屏蔽老爸;常不接老爸電話;在本地上學,回家卻越來越少。因此決定,即日起,和兒子“脫離父子關係”,成為“兄弟”!關爸貌似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甚至有點矯情,卻真實地反映了部分父母和帶兵人的無奈與失落:“我們之間彷彿隔了一個彈簧,我越是用力靠近,你躲得越遠!很多瞬間,英雄累覺已遲暮!”

《一個環節不能少》

“土不耕則不生苗,苗不灌則不得禾,禾不刈則不得谷,谷不舂則不得米。”種莊稼要想收成好,選種、育苗、耕耘、收割等,一個環節不能少。幹部的成長也一樣,選準用好非常重要,但後續的教育培養和管理監督同樣要跟上。

《牛畫非牛》

古籍《獨醒雜誌》記載,宋人馬正惠將珍藏的《鬥牛圖》展於廳堂,一個交田租的農夫看到此畫卻暗暗發笑。馬正惠疑問其故,農夫對曰:農非知畫,乃識真牛,當牛相鬥之時,尾巴夾於兩股之間,畫上的牛卻都翹著尾巴,不合常理。馬正惠聽後深為歎服。倘若與客觀事實不符,無論繪畫技法多麼高妙,也難免鬧出“牛畫非牛”的尷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憑空想象、閉門造車要不得。

《蘇瓊懸瓜》

《北史·蘇瓊列傳》記載,南清太守蘇瓊剛到任,郡民趙穎送上兩個新瓜。蘇瓊堅決拒收,實在無法推辭,只好收下。趙穎走後,蘇瓊將瓜懸於議事廳門梁以示廉政,家人不解,勸道:“這是何必,以後不再這般便是。”蘇瓊笑曰:“安有初樂為而復禁者?”於是,送禮者望瓜而卻步,不見再有饋贈者上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領導幹部接受“饋贈”要慎重,拒腐防變不能搞“下不為例”。

《你的屁股是金子嗎》

日本投降後,陳賡在北平與國民黨和平談判時,一個國民黨少將對他說:“和你坐在一起,我很領教,如果我的身旁坐的是一個少尉,就討厭得不行!”陳賡反問道:“像我剛才說的,少尉為什麼不能和少將坐在一起呢?你的屁股是金子嗎?”一席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這個事例,教育起義投誠官兵樹立上下一致、官兵平等意識,克服把下級看作奴僕、看自己“高人一等”的思想。

《風起青萍之末》

有豐富航海經驗的人,一遇極端大風天氣,就會把船駛到開闊的港外錨地,而不是躲入貌似安全的港灣。駛入大洋,才能有效避免船岸相撞、船船相撞,避開風浪的侵襲。相反,看似平靜的港灣,則往往“風起青萍之末”,隱藏著潛在的風險。贏得發展機遇,堅持穩中求進,爭取發展空間,正是這麼一個道理。

《吹落黃花滿地金》

宋代蘇軾天資高妙,過目成誦、出口成章,但自恃聰明,對人頗多譏誚。一日,蘇軾赴王安石府中,在書房內等待主人接見時,看到兩句《詠菊》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自以為見多識廣,斷定菊花能耐寒,“吹落黃花”說不通。於是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後來,蘇軾左遷黃州,親見此地菊花經風落瓣,枝上全無一朵,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見識不如王安石。見不盡者,天下之事;參不盡者,天下之理。以蘇軾之才,尚有不如人之處,何況才不如蘇軾者。實際上,自知“不如”不但不會讓人形象受損,反而可能青史留名。

《從實戰中汲取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由於大清洗,很多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官兵離開了部隊,導致蘇軍戰鬥力削弱。反觀德軍雖然是臨時擴軍,但由參加過一戰的官兵進行教戰練戰,很快便成長為戰場巨人,橫掃歐洲大陸。戰場上的正反事例啟示後人:不注重從實戰中汲取經驗,未來戰場必然要吞下失敗的苦果。

《路易十六的土豆推廣》

土豆剛從美洲傳到歐洲時,被認為是不開化的民族才吃的食物,極不受人們待見。後來,歐洲國家的統治者發現土豆易種植、產量高且營養豐富,便要求推廣種植。然而,對土豆的歧視已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推廣起來舉步維艱。德國的腓特烈大帝和俄國的葉卡捷林娜女皇,不得不採取強迫命令的辦法,可是效果並不理想。法國的國王路易十六卻沒有這樣幹,而是帶頭在王室的地裡種上土豆。白天派部隊守衛,晚上把軍隊撤回。一到夜裡,農民紛紛去地裡偷土豆。結果,土豆很快就在法國普及了。拋開路易十六的歷史功過不講,單就在推廣種植土豆上,他抓住人們性格上的特點,因勢利導,表現出高人一籌的智慧。(來源:公文一點通、向黨看齊)

溫馨提示:感謝閱讀!點擊關注+轉發,私信“1015”免費獲贈本週PPT模板!

模板每週一更新,“關注”後每週查看文章末尾私信數字代碼,可獲最新模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