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做到了什麼職位?都有什麼貢獻?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他們都是當時晚晴政府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開創了轟轟烈烈的政績,被稱為“晚晴中興四大名臣”。那麼,他們分別做到了什麼職位,又有怎樣的貢獻才被冠以“名臣”的稱號呢?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做到了什麼職位?都有什麼貢獻?

四大名臣中,曾、左、李都是通過軍功封侯的

曾國藩,湖南長沙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湘軍的開創者

他於道光十八年即中進士一甲第二名,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官運亨通。

咸豐三年,在家守孝的曾國藩在親友的資助下,組建了團練武裝,稱為湘勇。此後,曾國藩率領的湘勇成為抗擊太平軍的主力,並於1864年攻下天京,剿滅太平天國。曾國藩因為軍功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參與了江南製造總局的籌建。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做到了什麼職位?都有什麼貢獻?

曾國藩是古代儒家士人的代表人物,外聖內王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

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人稱“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參與組建福州船政局。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

張之洞,出生於貴州興義府,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做到了什麼職位?都有什麼貢獻?

中國近代最大的兵工廠

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