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本原創|茶房窯嶺

陳倉本原創|茶房窯嶺

作者丨陳倉本

茶房窯嶺並不高大,從古到今窯嶺靜靜地臥在交通要道處,注視“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的繁忙,浩嘆“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的艱難,見證一條條公路和鐵路給出行帶來的便捷條件。我不止一次從茶房窯嶺腳下步行而過,每次經過時映入眼簾的都是黑黝黝的砂岩和巨石下面擁擠在一起的柏樹。幾十年過去了,從下面向上望去,蒼翠的柏樹變化不大。

狗年正月裡的一天,開車經過茶坊窯嶺,發現窯嶺的砂岩下面彩旗招展,一盞盞紅燈籠呈“一”字形分佈,我便在路邊停好車,尋找上嶺的路。窯嶺的西邊是水溝河,桶粗一股河水清澈見底,我跨過小河沿著荒草小路上窯嶺。走過荒草小路進入茶房村村民踩踏修整出來的比較大的沙土路,沙土路的兩側是密密麻麻的柏樹,碗口粗和更粗壯的柏樹蒼翠挺拔,冒風雪鬥嚴寒,用綠色包裹著窯嶺的中下部。接近巨大的砂岩時,看見砂岩底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東西走向的長斜面,站在斜面下可以遮風擋雨。走完五十多米柏樹林之間的沙土路,路面被紅色的鞭炮皮覆蓋,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和彩旗烘托過年的氣氛。勤勞善良的茶房村村民在砂岩上鑿出一排石窟,分別安放土地神、財神、菩薩等神仙,供給香火,祈福求財。我進入石窟恭恭敬敬的鞠躬,尊重給村民帶來精神安慰的各路神仙。走出石窟,繞過砂岩發現一層層梯田地,地裡的良種核桃樹樹幹赤裸著,等待著春風吹綠枝幹的節氣。我從田地一側的小路上嶺,不費多大氣力就走到了窯嶺的頂峰。在頂峰發現砂岩的石縫裡也生長著冬青樹、柿子樹等植物,窯嶺上下的綠色遙相呼應,四季常青。

我站在窯嶺之巔,俯視穿窯嶺而過的兩條西合鐵路線向東延伸,新舊兩條國道和高速公路上車輛時斷時續,“百路沒有半里平”的商山路今非昔比!窯嶺附近的堯柏水泥廠正在生產水泥,機器的轟鳴聲隱約可聞。對面的筆架山和虎山輪廓清晰,窯嶺雖然比較低矮,但是窯嶺位於交通要道之處,人氣較旺。茶房是商於古道的一個重要節點,“茶房”“酒肆”等浸潤文人風騷,沉澱商賈名利。古時的“茶房”相當於今天的茶座、茶秀,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飲茶、喝酒之後,借茶房窯嶺的柏樹和砂岩抒懷放歌,應該時有發生。

新時代的茶房窯嶺變得熱鬧起來了,這裡經常有穿隧道疾馳而過的火車;這裡祭祀的香火持續不斷;這裡的田地為村民提供生產生活的資金和食品;這裡久經風雨的柏樹依然在頑強的生長,顯示生命的強大。(作者系丹鳳縣商鎮中學 教師)

陳倉本原創|茶房窯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