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父親當著幾百人的面下令嫁給莊稼漢,而且永生不得回莊

她被父親當著幾百人的面下令嫁給莊稼漢,而且永生不得回莊

當初,高挽華嫁入童家時就只帶了少的可憐的一點銀票和一個陪嫁丫鬟,其他什麼都沒來得及準備,就被她家裡人塞進轎子嫁人了。

當年的高挽華也算是鎮上遠近聞名的才女,她不僅人長的美,性情也溫和更出名的是她小小年紀便便表現出的仁愛和友善。

再者,高挽華的娘蔣氏是京城蔣家的嫡親大小姐,自是身份氣度要高人一等的。後來,高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總之,蔣氏與挽華的父親高耀宗和離了,撇下年幼的挽華回到京城。當時這件事震驚京城。

後來,高挽華在高家的處境也來越艱難。當初的高門嫡女在繼母嫁入高府之後,變得越來越卑微。且不說繼母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本事,就說在高家,繼母的手段早已將高府上下的奴才收拾的服服帖帖。還未成人的高挽華哪裡是狡猾如狐狸般的繼母的對手。

蔣氏還在高家的時候,就不太得高老夫人的喜歡,現在蔣氏走了,高挽華可以說是眾叛親離,高家誰都看不起她!

話說回來,高挽華這樣出嫁,與其說是嫁入長安村,還不如說是被高家發落到莊子上了,這也足以看出高家對她到底有多狠心!

特別是她的親生父親,更是當著高家全家上下幾百人的面下令,讓她高挽華永生不得再回高家!

童嫿很難想象,這具身體的孃親當初是怎麼挺過來的。作為21世紀的靈魂,在思想那麼開放的時代成長起來的童嫿,要是讓她經歷一遍高挽華所經歷的這些,她或許也只能踏上不歸路了。

不過,事情總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起初,高挽華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被高家的奴才硬逼上花轎的,就算她人坐在轎子裡,雙手雙腳也被綁了起來。但是後來,高挽華漸漸被童漢的真情打動,也或許是認命了,認認真真的和童漢和童家過起日子來了。

可話說回來,豪門嫡女並不是白當的,高氏嫁入童家的十五年,一直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硬是將原本窮的叮噹響的童家,置辦出一份在長安村一般人看了都會眼熱的家業。

在這十五年間,童家先後蓋了一座三進的大宅子和左右兩個均有近十畝的大院子,而且都用高高的圍牆圍起來,隔擋了外人好奇的眼光。這也看得出高挽華作為貴女的品位和智慧。

在後面幾年裡,身體抱恙的高氏又指導莫氏馮氏等人在左邊院子裡種上了菜,也種了果樹,有常見的,也有普通莊子上沒有的。

右邊院子裡側有幾個大小不一的大棚分佈在四周,中間還有很多間大房子。但是,在這些空間裡除了一個棚子裡養了八九隻雞外,其他都是空的。

三進的宅子裡,前院住著童老漢夫婦和他的兒子和兒媳們,其餘人都住在中院,後院做了書房、倉庫等。

到今年,老童家有良田十畝,中等田十三畝,下等田七畝,共有田產三十畝。但是這並不是高挽華置辦的所有的家產。原本,田地大概是有四十幾畝的,但是後來這幾年為給高氏看病,就變賣了一些。

現在家中值錢一點的家當都被童老爺子拿來換錢了,為的就是給高氏看病!。這也就是為什麼童嫿剛醒來時看見那幅景象的原因。

可以說,高氏嫁入童家,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老童家。且不說這些物質上的條件,光就對小一輩孩子的教育就能看出來,童家的孩子之間友愛互助,相親相愛。年紀小小的他們,待人接物自有一番氣度。

所以說,童老漢當初誤打誤撞的,改變了童家的氣運!

可是,好景不長,高氏生病後,童家內部就出現不穩定了。

到如今,住在童家宅子的就只有老大、老三和五丫小娟。老二一家在三年前就分家出去了,現在在縣令夫人的鋪子做個小管事,老四一家也在一年前就分出去另過了。

其實,與其說是另過,還不如說童浩是入贅到李員外家!李員外呢就李美瑩一個閨女,童浩一家全家搬入李家,這無疑是告訴世人,他童浩為了錢財,舍了自己的名聲!

自打一年前,童老四再次未中舉之後,老童家已經無力支撐童老四讀書了,畢竟高挽華的藥費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在這個時候李員外提出要求,如若童家答應童老四一家住進李家,並且能夠給李家二老養老送終的話,李家就全力出資供童老四唸書。

童老四當然是想繼續唸書的,畢竟他總認為自己中舉是遲早的事,再加上李氏多多吹吹枕頭風,童老四便一心就想進李家。

童老爺子當然是不樂意的,哪有好好地兒子給人家當上門女婿的道理,況且,童老四是他最看重的兒子。

可是,就算童老漢以死相逼也未能阻止童老四執意離開。分家之時,李氏又提出,童老四隻是住進李家,並非入贅,所以童家理應分童老四一份家產。

這件事,給了尚在病中的高氏沉重的打擊,她本事高門大戶出身,在大戶人家,只有家裡沒了老人,或者兄弟不和的情況下才會分家。可是就連平日裡學習詩書禮儀的童浩也受不了貧窮,想要脫離這個家。高挽華覺得是自己拖垮了這個家!

想想也是氣人,當時分家之時,高氏已經重病在床了。剛滿一歲的童禹,也就是高氏最小的孩子也得了重病,童家為給二人看病已經將家裡的積蓄用的七七八八,能用來換錢的也被變賣了個乾淨,此時李氏再提出分家,無疑是趁火打劫啊!

當年高氏嫁入童家時,童老四才十歲。是高氏看出童老四是讀書的料子,這才親自給他啟蒙,教他認字,並出錢讓他去書院讀書。不僅如此,高氏還免去了他的農活,讓他一心一意讀書。

童浩能有今日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全憑了高氏,可就在高氏最艱難的時候,不僅沒有陪著高氏共同面對,還在高氏病重之時,竟因一己之私,對童家和高氏雪上加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