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全球12%的員工面臨下崗 裁員浪潮逼近傳統汽車產業

每一位“傳統汽車人”,恐怕都到了一個職業和人生的“十字路口”。

汽車工業史上最偉大的企業、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企業——福特,準備啟動一輪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裁員。

為了能夠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之內,省出255億美金,以應對科技飛速發展對這個產業帶來的挑戰。

2.4萬名福特員工,會在2019年Q2結束時失去“飯碗”,這是摩根士丹利對福特本次大規模裁員的人數預估。截止目前,福特全球擁有202000員工,這就意味著,恐怕將會有12%的福特員工,將會與這家偉大的公司揮手作別。


福特全球12%的員工面臨下崗 裁員浪潮逼近傳統汽車產業


福特的“新任CEO”韓鎧特在北京時間10月10日許,向該公司的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瘋狂的郵件,將會在2019年二季度之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裁員,但不透漏任何具體的細節。

這樣的舉措,猶如一枚“重磅炸彈”,不僅僅在每一位福特員工的腦海中爆炸,恐怕也會在每一位汽車從業者的腦海形成強大的“衝擊波”。

對於福特的“新任”CEO韓鎧特而言,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

這位2017年5月22日以“救火隊員”的形象匆匆登上福特權力“王座”的職業經理人,四周危機四伏。

在2018年已經過去的9個月,福特的股價成功地跌去了28%,創下過去九年以來的新低,“賣空”福特,已經成了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手頭上一個可以選擇的選項。

利潤也遭受了重創,Q2該公司的利潤已經跌至11億美金,與去年的20億美金相比,大跌48%。但是,韓鎧特聲稱,利潤下滑完全是由於特朗普對進口鋼鐵徵稅造成的!

銷量也很不給力。這家偉大的車企,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被打得滿地找牙,1-9月份,只賣出了30.8萬輛汽車,同比下跌46.18%。哪怕是在大本營市場,該公司9月份的銷量同比也下跌了9%。

這真是一個悲慘的時刻。

韓鎧特先生不得不採取更加果決的行動,來安撫投資人憤怒的情緒,裁員的大刀終於要落下去了,大量的福特員工,將不得不在整個產業風雨飄搖的時刻,被拋下一艘不斷漏水的巨輪,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獨自求存。

這就是生活。

這僅僅是福特員工們的悲慘時刻嗎?但願如此!現實往往會比想象更加殘酷。

L君是車評君的一位朋友,我們於2005年的一場活動中結識,同處這個行當已有15年的時間,彼時他已為這家法系車企工作了5年。

2017年一個寒冷的冬夜,我接到了這位仁兄的電話,詢問我對造車新勢力的看法,他說他要離開自己的老東家,這令我感到非常震驚,因為他已經為之工作了20年。

一個已經過了40歲的中年男人,在為一家企業服務了20年之後,被“掃地出門”,是一種怎樣“糟心”的感受?

在並不輕鬆的交流中,我知道他對新東西瞭解有限,恐怕難以獲得心儀的崗位。

更可怕的是,這不是一家車企的危機,而是很多車企的共同危機。這就意味著這些汽車產業的中年人,難以在相同的行業中獲得一個與以前工作內容類似崗位。

2017年,中國汽車產業首次終結了高速增長。

同比增長只有3%,銷量為2888萬輛。

在過去的17年中,只有2011年的銷量同比增長更低一點。從2000年開始,中國汽車銷量年增長低於10%的,屈指可數。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法系、韓系、部分美系和一部分自主品牌車企的銷量率先跳水,庫存大面積積壓,開工不足,經銷商退網,供應商拉橫幅討薪現象此起彼伏。於是,一些人開始失去工作。

然而,2017年衰退恐怕還只是一個開始。

2018年9月份車企交出的成績單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中國乘用車銷量前20強,只有6家車企的銷量是增長的,其餘全部下滑,不是一點點下滑,是“跳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8年9月,中國汽車市場賣出了239.41萬輛車子,然而同別下滑了11.55%。

2018年7月,銷量同比下降5.5%,2018年8月,銷量同比下降4.38%,中國車市連續3個月銷量下滑,這是史無前例的。

車評君所欽佩的營銷者陳斌波在一篇專欄中,發出悲觀的評論,2018年,也許將結束中國車市已經長達17年的連續增長時代。

經銷商已經崩不住了。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2018年8月份,中國汽車經銷商的綜合庫存係數為1.66同比上升22%,連續8個月高於1.5的庫存警戒線,自主品牌的庫存綜合庫存係數為1.93。

這就意味著,這些自主品牌的經銷商,哪怕從現在開始,一輛車都不進,消化庫存需要1.93個月時間。

中國最大的經銷商集團,新疆廣匯,居然把自己的41%的股權轉給了一家房開。中國第二大經銷商集團龐大集團,負債累累,大股東股份已100%質押給銀行,融資困難,資金鍊面臨著巨大的崩斷風險。

傳統汽車的下游,已經到了極端危險的境地。但是,經銷商渠道崩斷了,整個汽車產業的血管也就爆了。

傳統車企不得不開始“限產”。

先是捷豹路虎被曝料其英國的索利哈爾工廠從10月22日起,進行為期兩週的關閉調整,這是英國本土最大的汽車工廠,9000名工人回家待產。幾乎在同一時間,福特在肯塔基生產Transit商務車的產線也暫時關閉,停產兩週,2000多名工人受到了影響。

在中國,包括長安自主品牌、北汽自主品牌、長安福特、東風悅達起亞、神龍、長安PSA、北汽幻速、力帆等銷量受到衝擊的品牌,不得不讓轟鳴的產線停了下來,大幅度調低產能。

這是一個慘淡的時刻,多少人的生計,將會受到影響。

我們不能草率地得出結論,中國的車市增長空間已經見頂,但我們應該可以達成這樣的共識,中國燃油車的銷量恐怕已經到頂了。

首先,中國整體汽車年銷量已經逼近了3000萬輛的高峰。

而截止2018年6月份,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2.29億輛,千人保有量為164.7。美國的這個數據約為917,日本的數據為587。

從千人保有量的單一數據看,似乎中國車市的潛力還很大,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人均保有量可以向這些國家看齊。因為與此同時,中國的基礎設施投入已經減緩,中國的人均道路里程和美國相比遠遠低於美國。


福特全球12%的員工面臨下崗 裁員浪潮逼近傳統汽車產業


截止2018年6月份,中國有58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我們無從得知美國的這個數據,但美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只有9個,這是美國可以擁有超高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的重要原因。

對於中國的市長們而言,限牌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的挑戰是石油供應問題。

工信部曾有一個預估,他們認為每輛車年均消耗燃油為1.6噸,如果以這個數值為計算標準,2018年,中國汽車將會消耗掉3.67億噸成品油。2017年,中國石油消耗量為6.1億噸,其中進口量達4.18億噸,68%依賴進口。此外,還要考慮到把原油轉化為成品油的轉化率約為80%。

石油的供應,將會成為制約中國汽車持續增長的重要瓶頸。假如中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達到400,整體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6億輛,如果車均成品油消耗量還是1.6噸,每年就會吃掉9億噸的成品油,這種圖景是非常可怕的。

鑑於此,燃油車的排放標準將日趨嚴苛,國六排放標準落地的腳步聲已清晰可聞。2020年,乘用車燃油平均消耗限值將會落到5L。

這對所有的傳統車企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2018年10月12日,大眾集團新任CEO赫伯特•迪斯對歐盟當局提出了嚴重警告,他認為如果歐盟一意孤行,計劃到2030年將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大眾將不得不至少裁員10萬名員工,這一數量甚至將會擴大到大眾集團總員工數的25%。

而事實上,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擬到2025年時,大幅度提升燃油車的燃效,該提議遭到了通用、福特、FCA、豐田、本田的怒斥。

然而,燃油的排放標準,還是不可避免地不斷被提升,內燃機面臨的處境,已經變得非常尷尬。

在2018年這個悲傷的九月,儘管中國車市銷量同比下滑11.6%,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卻增長54.8%。如果把電動車的量全部刨去,2018年9月,中國燃油車同比衰退高達13.6%。

與傳統車企不得不緊急臨時關閉工廠調低產能形成鮮明對比,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因為產能爬坡速度過慢,而遭致廣泛的批評。

中國新能源汽車領頭羊比亞迪,2018年的9月,一共賣出去了2.79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38%。然而,該公司的銷售負責人還向筆者抱怨,受制於電池產能不足,導致該公司新能源汽車的按時交付遇到了巨大的麻煩。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與此同時,電動車的熱銷,開始降低了人們購買燃油車的意願,這種情形在美國市場,表現的尤為明顯。

特斯拉Model 3銷量的大規模攀升,已經開始傷害到了豪華車品牌在美國市場的表現。

2018年9月,特斯拉在美國賣出了2.99萬輛電動車,同比增長275% ,其中Model 3賣出了2.25萬輛。與此形成巨大反差,寶馬9月份在美國賣出了2.54萬輛汽車,同比下滑4.6%,難掩頹勢。奔馳則表現更糟,9月份在美國只賣出了2.62萬輛,同比下挫9.8%。

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某一些保守的“傳統汽車人”,所做的主要工作,恐怕是試圖用嘴巴“唱衰特斯拉”,希望這個顛覆者自己“掛掉”。怎麼可能?

很大一部分傳統車企在經營上陷入困境,在表面上,先從市場的衰退中反映出來,但其更核心的原因在於,人類科技的高速發展,正在根本上改變汽車產品,進而改變汽車的產業鏈,再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最後會顛覆市場格局。這才是“福特們”真正的困境。

如果是短期的經營困難,沒有一個車企會進行大刀闊斧的裁員。只有在遭遇趨勢性或結構性的經營困境時,具有輝煌歷史的大型企業,才會舉起裁員的利刃。

對於福特而言,他們不僅僅要應對傳統燃油車市場的衰退;更大的挑戰是,還需要拿出大筆的預算,對電動車,對自動駕駛,以及對出行等其他創新業務進行投資。每一項投資數億百億美金計。

與此同時,這些企業為了應對挑戰,不得不重構組織,以及企業文化,優化決策流程,提升公司的執行效率。

對任何一名CEO而言,這不是對公司進行修補,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一場“大手術”。

當福特被問及,為何在沒有任何具體的裁員計劃之前,就像全員發出了一封措辭嚴厲的大規模裁員信,這樣會不會影響員工的士氣?

該公司的發言人聲稱,福特公司內部現在需要這樣的一場“地震”,這能讓全公司範圍內的經理們擁有更強的力量去重構他們的部門、讓信息傳遞更加扁平化和幹掉官僚主義。

與此同時,大規模的人員動盪已經席捲了整個傳統汽車產業。

據《網通社》的統計,2018年前3個季度,全球範圍內,總共有50家車企,對140名高管的工作崗位,進行了調整。

歐洲和中國是這一輪人事調整的“重災區”,包括像大眾、奔馳、奧迪這樣的巨無霸,其CEO都被董事會無情地撤換掉。

而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長城汽車,在過去幾個月的挖人行動,堪稱恐怖。他們在出行、車輛網、電動車、營銷等關鍵部門,大肆招攬“空降兵”,與此同時,也伴隨著更多的佔著位置不幹事的“老人”們失去工作崗位。

沒有人會是安全的。

高管換掉了之後,毫無疑問要撤換中層,中層換完之後再換基層。工人也不會安全,這次福特的裁員,首先將會砍向受薪的工人。與此同時,製造的自動化,也將會讓工人的崗位成批成批地消失。

誰最威脅呢?

恐怕會是那些在汽車行業工作了15-20年左右的中層,那些總監們。

這些人,普遍的年齡在40-45歲的樣子,正在步入中年危機:雙方的老人開始逐步走向衰老,變得多病,照看成本大幅提升;小孩們還沒能成長起來,自己照顧自己,甚至還處於叛逆期;精力每況愈下,熬夜一次的後果就是第二天根本沒法工作;經濟條件不尷不尬,難以解決房子的問題,放貸、車子、老人的生病、孩子的教育、旅遊的預算等各項日益增長的開支,讓他們感到不堪重負;老闆們開始對你審美疲勞,知道你不敢反抗,經常罵得你狗血淋頭,以至於每一次彙報都會令你血壓升高;巨大的工作壓力,使得你經常性神情恍惚,開車已經變成了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

這些人,面臨的窘境是,高管的更迭,首先就會考慮到帶來自己使用順手的老部下,被“幹掉”的概率非常高;其次,跳槽的機會也日漸渺茫,在這個行業,類似的崗位不是增加而是減少;最後,有很多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需要得到晉升的機會,你霸佔位置的時間太久了。

當我們站在2018年的10月中旬,已經可以清晰的預測到,汽車公司的崗位進行結構性重組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大量傳統的工作崗位將會被砍掉,無論是研發、製造、市場營銷,甚至於與財務和人事,至少會有一定比例的崗位,被無差別地,結構性地優化掉。

這些節省下來的成本,將會被投入到招聘新類型的人才,比如研發領域對軟件工程師、電子工程師、產品經理、互聯網運營、新型的商務等人才。與此同時,電動車、車聯網、智能駕駛、出行等部門將會快速組建,增加非常多面向未來的headcount。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新業務的需要,哪怕是支持部門,比如財務和人事,一方面所有人必須要快速進行轉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公司轉型的需要;另外,一些跟不上節奏的人不得不被淘汰掉,並招聘具備這方面技能的人來替代。

大量互聯網行業、芯片行業、科技公司的“高大上”的員工,將會進入汽車公司。汽車公司中丟掉飯碗的人,恐怕將會比新進入的人要多,因為哪怕如此,車企的薪資成本也將會大幅度上漲。

哪些人將會率先被淘汰呢?

所有人都應該進行自我反省,來評估自己的狀態。

當時間進入2018年的年底,如果你對電動車、自動駕駛、車聯網、共享出行還沒有任何感覺的話,你應該要對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憂慮了。

因為你將會有很大的概率難以應對接下來的工作挑戰,比如作為一個財務,當你與這些新組建的部分進行對接時,你無法判斷對方所提出的預算是否是合理的;如果是一個人士,你恐怕無從對業務部門的招聘需求進行有效的對接,也沒有辦法制定合理的薪酬預算;如果你是一位市場營銷人員,結果你寫出來的宣傳稿件技術漏洞百出,成為行業的笑柄。這些都將會成為你職業前景的災難。

此外,如果你發現在每週的例外上,你還在日復一日地就某個項目為“老闆”提供可行性報告,但每次都會被發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這樣的“提案”進行了幾個月之後,時間窗口錯失,最終不得不草草收場。在不了了之的時候,你的老闆會感嘆一聲,好在我們做了這麼的可行性研究,最終證明這個事情是不靠譜的。我會覺得你們的狀態已經非常糟糕了。

在這樣的年復一年之中,你的核心工作是參與各種各樣的會議,回覆各式各樣的郵件,只去完成老闆們“欽定”的項目,通過郵件和“流程”將各種“不必要”的工作義正言辭地推出去。我覺得你應該深刻地反思一下,是不是還要繼續這麼下去。因為你已經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應付工作,其實是在應付你自己的人生。

在整個產業正處於百年一遇的顛覆性時刻,無論你身處汽車產業的哪一個供應鏈,哪一個工作崗位,如果你對周邊發生的事情毫無關心,完全不學習新的知識,對特斯拉這樣的新晉事物幾乎沒有任何見解,甚至人云亦云地傳遞別人的觀點說:“特斯拉不是快要破產了嗎?”。這樣的你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了,在這場百年一遇的行業變革中,並不是全部都是負面的東西,車評君甚至會認為,其實機遇會遠遠大於挑戰。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汽車產業的規模將會變得更加龐大,因為原來的汽車僅僅是機械製造產業,把車賣掉之後,基本上整個流程就終結了。

接下來,汽車產業將會和能源產業、出行產業、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產值將大規模變大。供應鏈也會發生變化,除了原來傳統的Tier 1之外,電動產業、芯片產業、雲計算、通訊、軟件產業,將會全面進入汽車製造流程,併產生一批新的Tier 1。

在汽車產業內部的工作崗位進行重構的同時,汽車產業的外部,將會出現非常多新的工作崗位。

比如,車評君有大量汽車產業的朋友,開始進入了華為、百度、阿里、英特爾、美團、滴滴等科技巨頭,有著非常好的收入水平。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自動駕駛、激光雷達、3D高精地圖、車聯網等這些領域,繼續招募大量汽車產業人士,無論是研發、產品、市場營銷等各個職能部門,因為它們需要與汽車產業進行緊密的結合。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無從預測,圍繞著未來的汽車出行產業,將會誕生怎樣的創新的商業模式。這裡面,不僅僅會吸引大量的新增就業,甚至於會有非常多創業的機會,來實現人生的價值。

對於每一個汽車行業的從業者而言,此時此刻,是一個人生和事業的雙重“十字路口”:進,則能夠抓住行業變革的機會,在浪潮之巔傲立潮頭,實現人生的價值;退,則在時代的變革中,被無情地掃到歷史的角落裡。

進退之間,完全取決於心態,一念天堂,一年地獄。

如果你不願意改變自己,不願跳出舒適區,不願接受新事物,不願學習新知識,結局大概率是會被時代所拋棄。

反之,則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抗拒改變,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明智的,行動起來,去擁抱變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