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午門斬首」真的不在「午門」,它只是以訛傳訛的謊言!

古裝電視劇,印象中主要是明清題材的電視劇,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叫“推出午門斬首”,然而“午門”這個地方到底在哪兒呢?

要說午門,就得先來說一下紫禁城,大家想必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定都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公元1399年到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自己的侄兒朱允炆趕下了皇位,順利登基成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由於朱棣最初的封地正好是在北京,所以他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在北京興建皇宮。皇帝都發話了,文武百官們自然不敢怠慢,修建皇宮也不是可以兒戲的事,於是這準備工作就做了11年,公元1420年,北京皇宮建成,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到北京,這座皇宮嘛,自然就是後來的紫禁城了,紫禁城的修建耗費了極大的人力財力,光是採集木料就有百姓“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如果之後有機會可以詳細聊聊。

原來“午門斬首”真的不在“午門”,它只是以訛傳訛的謊言!

紫禁城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天子宮殿“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標準建成,遵循的也是南北取直,左右對稱,一條中軸線貫穿子午的原則,前朝就是指議政的朝堂,後市則是指皇宮後面的一個交易市場,滿足宮廷生活所需,至於左祖是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午門”,實際上就是紫禁城的正門,當然也可以說它是正門之一,因為它的前面還有正陽門,大明/大清門(朝代不同名字不同)、承天門、端門,它的後面還有奉天門,再往後就是奉天殿、華蓋殿等,一直到乾清門、乾清宮、坤寧宮等等等等。

原來“午門斬首”真的不在“午門”,它只是以訛傳訛的謊言!

午門的這個“午”字,是正午的意思,正午陽光最好,所以它也是向陽、居南的地方,在紫禁城中被建造得最大最為壯觀,由於它是由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形成的一個廣場,所以平面呈“凹”型,城臺上有五座雁翅一樣的城樓,所以又被稱為“五鳳樓”。從午門的正面看去,它有三個門洞,但正門洞左右還設有兩個掖門,因此它實際上有五個出入口,這在建築上叫“明三暗五”。紫禁城裡的每一道門是做什麼用的、該由什麼人走都有著詳細的規矩,午門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五個門洞裡最中間的那個,是供皇帝專用的,皇后大婚時可以走一次,清朝殿試後的前三甲可以走一次,此後就絕不能再走了。東邊的正門是文武百官走的,西邊的正門是宗室王公走的,而兩個掖門則是三品以下官員走的。但歷史上午門的使用頻率並不高,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其實是比較聖神的一扇大門,一般都是在較為重要的時刻才會用到,比如上文說到的帝后大婚,或者皇帝去社稷壇祭祀之類的。

原來“午門斬首”真的不在“午門”,它只是以訛傳訛的謊言!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在這樣重要的一扇正門外殺人?明清兩朝但凡打仗獲勝,倒是會在午門前的大廣場上舉行“獻俘典禮”,以此來弘揚天朝國威,順便由皇帝親自宣佈對俘虜的處理方式。另外,午門還有一個用處,那就是對大臣進行廷杖的地方,廷杖最早始於東漢時期,基本上都是象徵性打幾下,主要意圖不是虐待大臣,而是以這種方讓他們顏面盡失,達到懲罰的效果,然而明朝中後期,廷杖就逐漸變成了可怕的刑罰,不僅要求受刑者脫衣捱打,廷杖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明武宗時期就有過107人同時被廷杖的事情,到了他弟弟明世宗,更創下了130人被廷杖,直接打死17人的紀錄……

原來“午門斬首”真的不在“午門”,它只是以訛傳訛的謊言!

所以,關於“推出午門斬首”這句話的來源,最有可能的是明朝中後期的百姓聽說午門打死了那麼多官員後,臆想出來的,再加上後來不斷的以訛傳訛,這句話就被一部分人當真了,事實上,明朝真正的刑場是在紫禁城西北的西市,而清朝的刑場大家就更熟悉了,是在紫禁城西南的菜市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