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相信大家從小就聽說過禪讓制度,也聽過唐堯、虞舜、夏禹這三個聖人。他們不貪戀權力,不為子孫後代計,能夠將國家傳給有德之人。而後世也有一些禪讓的例子,不過大都是篡位自立的遮羞布,再到後來禪讓的皇帝也沒有什麼好下場。那麼在上古時期,堯、舜、禹之間真的有這樣大公無私的舉動嗎?禪讓又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血腥、殘酷的政變的呢?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禪讓制度

禪讓制度中,分為內禪和外禪。內禪就是把位置傳給本家人。舉幾個例子,南北朝時期北周宣帝宇文贇,二十歲出頭就禪位給宇文闡,實際上是為了更方便享受,結果不久後一命嗚呼,給楊堅取而代之的機會;宋徽宗趙佶迫於金軍的壓力,禪位給宋欽宗趙桓;金哀宗為不做亡國之君,禪讓給金末帝(就當了一天皇帝);乾隆禪讓給嘉慶。總而言之,在自發的內禪中,或迫於壓力、或為了自身的訴求,皇帝雖然讓出了位置,但還是保證政權在同宗手裡,沒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外禪就是將位置傳給外人,也就是所謂的聖人之舉。從堯、舜、禹說起。唐堯的兒子丹朱表現得不怎麼樣,於是他本著“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偉大情操,把位置禪讓給了虞舜;好巧不巧,虞舜的兒子商均也不爭氣,於是他把位置禪讓給夏禹。夏禹心說終於輪到我了,我也不能斷了這個老傳統,也找好了繼承人,就是被視為中國司法鼻祖的皋陶。結果皋陶去世了。後來夏禹又禪讓給益,但是益一沒有資歷,二沒有人望,諸侯擁立夏禹的兒子啟。啟就不想著禪讓的事情了,直接傳給兒子太康。太康也是個敗家子,因為喜歡打獵,被后羿偷了家,以至於亡國。可見啟傳位給太康的時候,並非看中他的能力或者賢德;在啟以後,中國又由“公天下”回到“家天下”。自從秦朝統一六國,開創皇帝制度後,自發的外禪更是絕跡。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孰是孰非

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故事為人所知,歷史上的主流觀點也承認禪讓的事情。但仍然有持不同觀點的史料。其中記載,所謂的禪讓屬子虛烏有,其權利交接過渡都是殘酷的政治鬥爭。

《竹書紀年》

反對禪讓制度最有力度的史料,大概就是《竹書紀年》了。關於堯和舜之間,《竹書紀年》記載:堯德衰,被舜囚禁起來,並且控制丹朱,不讓他們父子相見。

佐證記載

除了《竹書紀年》,還有一些記載可以作為輔助,反對禪讓制。《韓非子》:“舜逼堯,禹逼舜”;《荀子》:“堯舜擅讓,是虛言也”;甚至李白的詩歌中也有“堯幽囚,舜野死”之語(出自《遠別離》)。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雖然有這麼多記載反對禪讓制,但力度並不足以推翻《史記》中的記載。《竹書紀年》已經亡佚,現存的只有輯佚本,不知道過了多少手,從哪裡收集來的,史料價值受到影響。而且《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而今本《竹書紀年》被很多史學家視為“偽史”,當然就包括堯、舜、禹互相傾軋的事情。而《韓非子》等並非史籍,更沒有說服力。所以關於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實在是難以辨別真偽。小編認為,政治鬥爭的可能性有,禪讓的可能性也有。畢竟當時小國寡民,首領的權勢和對人的誘惑力遠非後世的皇帝可比。在戰國時期,燕王噲就曾經大腦發熱,禪讓國相子之,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動亂。

奪權遮羞布

在三國時期,曹操架空漢室,他的兒子曹丕則強迫漢獻帝禪位,滅亡東漢,開創了曹魏。當時曹丕就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時禪讓制度已經完全成為篡位自立的遮羞布(之前王莽篡漢也是用的禪讓制)。禪讓制就可以用來美化奪權者,樹立仁義形象(有的時候還假裝推一推),又保證了所得政權的合法性(當然在後世看來都屬於得國不正了),何樂而不為呢?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而且早期的禪讓制對苦主也算溫和。禪讓者不但能夠保住一條性命,還遠離了對他們非常不友好的政治中心,不用擔驚受怕地過“苦日子”。而新的繼位者往往也會給他們很優厚的待遇、超出尋常的政治待遇作為“補償”(可能也是遮羞的一環)。比如漢獻帝劉協退位以後,就過得很嗨皮,還有“棄政從醫”,懸壺濟世的退休生活;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也是這樣,被封為陳留王,活了五十八歲。至於被殺死的曹髦,屬於魚死網破的反抗,固然是很有骨氣,但死亡也是意料之中。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鮮有善終者

原先禪讓是皇帝的一個活命機會,而後來逐漸演變為催命符。即使禪讓後會存活一段時間,也難免會死於篡位者之手,不僅政治待遇沒有了,連命都保不住。而從善終到橫死,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成為了轉折點。

劉裕武功赫赫,平定東晉叛亂、掃除內部割據勢力、對外北伐,為他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和人望。在公元420年,劉裕接受晉恭帝司馬德文的禪讓,開啟了南朝的序幕。司馬德文當時被封零陵王,但沒過多久就被劉裕殺害。這也算是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累及子孫,他的後代南朝宋順帝劉準遭遇了相同的命運。

千古的“謊言”——禪讓是如何從聖人之舉,到血腥奪權的遮羞布的

之前禪讓都是溫和的,為什麼劉裕的禪讓這樣殘酷呢?或許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劉裕所處的南北朝是一個分裂的時代,南朝宋也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而前秦的教訓還歷歷在目(前秦經過“淝水之戰”的慘敗後,迅速自爆,被消滅的國家的皇室紛紛趁機自立)。劉裕或許是畏懼對抗北方的時候,一旦有軍事上的失利,司馬氏有可能死灰復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劉裕才選擇了殘酷的手段。而後世也代代沿襲這種做法,通過架空奪權的禪讓也就是鮮有善終者了。

參考文獻:《史記》、《竹書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