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自我診斷 知己知彼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2015年新課標I高考試題)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脩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 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脩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人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素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時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墜於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屬貽書請之。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 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 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鬥殺之,誤傷太予。因帥兵討定,斬其為亂者以獻。苟不已,則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者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於朔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定。

1.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C.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D.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答案】A

【解析】文言文斷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動詞和附近名詞的關係。從句意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麗入宋朝進貢,使者所過的地方,調發民夫修整船隻,引起騷動且用度頗多,孫傅說:"濫用民力妨礙農事,而且對於中原之國來說又沒有絲毫的好處。"宰相認為他的言論與蘇軾相同,上奏降貶孫傅把他安置在蘄州。從動詞和名詞的關係來看,動詞"貢、過、謂"的發出者分別是"高麗、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動詞應該緊跟著發出動作的主語,中間不可斷開,故可以排除C、D。而選項A、B的不同只在於動詞"奏"的主語是誰,很明顯,"奏"不是孫傅自己發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蘇軾發出的,而是宰相發出的動作,故"奏"不應緊跟名詞"蘇軾",所以排除B,正確答案是A。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答案】D

【解析】D項錯誤在於"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預定",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皇儲、儲君"。

3.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孫傅入仕以後,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尚書蔡脩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變更,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B.孫傅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從效用角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崇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讚許。

C.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後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官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說,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D.孫傅捨身取義,死後謚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傅隨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傅,應誓死跟從太子;後被金人召去,死於北廷。

【答案】C

【解析】C原文中"他密謀藏匿太子"一事最終沒有施行。 C選項"殺二宦者"錯。原文中說的是:"別求類狀宦者二人殺之" ,意思是說"另外找了兩個像宦官的人殺死",也就是說是兩個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者。

(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答案】(1)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治中原這片土地,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立即死去。(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這個人),我也應當與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請求拜見兩位敵軍將領酋長並當面斥責,也許萬一可以實現成功呢。

【解析】(1)關鍵點:"唯",只;"帝",名詞做動詞,統治、稱帝;"苟",如果;"當",判罪,這裡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2)關鍵點: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賓語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譯成"不索吾";"雖",即使;"俱",一起;"面",名詞做狀語,當面;"庶或",或者;"濟",實現、成功。

二、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文言文常見句式有八大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固定句式。

1.判斷句——分清類別,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2.被動句——看清關鍵詞,翻譯成"被"的意思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3.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4.主謂倒裝句——辨明語氣,調換主語謂語位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構成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根據語意、語氣表達的需要,適當調整主語、謂語的順序。主謂倒裝句主要有兩種形式: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5.賓語前置句——判定形式,調整提前賓語到動詞後

現代文中賓語一般處於謂語之後用來回答是"誰"或是"什麼"的;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賓語放置在動詞謂語之前的情況,這種現象就叫賓語前置。其常見的類型有三種: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6.定語後置句——察看標誌詞,譯成定語修飾中心詞

定語後置句是指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把定語放到了中心詞之後的一種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語後置句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7.狀語後置句——分析句子結構,調整狀語到動詞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後面作補語。翻譯時,習慣上把它當作狀語,所以這種語法現象稱為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的形式一般有兩種: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8.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結構詞,固定格式固定譯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現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彙集如下:

(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麼"。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麼,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麼。

(2)何如 ①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於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麼樣"。②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可譯為"比……怎麼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麼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譯文:這就是說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麼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如: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可分別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

如:①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譯文: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6)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麼""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

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譯文:憑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②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麼辦呢?

(7)豈……哉(乎)、獨……哉 意思是難道……嗎

如: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8)與其……孰若……、與其……寧……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如: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9)"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

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三、典例剖析 思維拓展

考點1. 省略句、判斷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題。(2015年湖南卷高考試題)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嘗有是訓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鉅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弊者葺之,汙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皆墮矣。前輩謂:公家之務,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苟祿,獲罪於天。

禁家人侵漁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給,其勢必當取於人,或營利以侵民,或因訟而納賄,或名假貸,或託姻屬,宴饋徵逐,通室無禁,以致動相掣肘,威無所施。己雖日昌,民則日瘁,己雖日歡,民則日怨。由是而坐敗辱者,蓋駢首驪踵也。嗚呼!使為妻妾而為之,則妻妾不能我救也;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使為朋友而為之,則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孫、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蓋自為雖闔門恆淡泊,而安榮及子孫;為人雖讙然如可樂,而禍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審擇焉。

(選自《三事忠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汙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3分)

譯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譯文:

(3)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3分)

譯文:

【答案】(1)骯髒的清掃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補上它。

(2)(有的人)擔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於(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為了子孫來做這些事,那麼子孫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本題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有,(1)潔,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清潔,清掃;"堙",堵塞;"疏",疏通。(2)"……者……也"判斷句式;"所以",……的原因;"率",大都;"然",這樣。(3)"使",如果;"之",代這些事;"不能我救",是賓語前置句,譯為"救不了我";"則",那麼。

【易錯點】"……者……也"判斷句式;"所以",……的原因;"使",如果;可能理解錯誤。

【方法點撥】從歷年高考出題規律來看,這類題目通常會涉及對重點實詞、虛詞的理解,對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對句意的整體理解和通順表達的能力,掌握判斷句標誌性的詞語非常關鍵。

考點2. 被動句、倒裝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2015年天津卷高考試題)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同"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於郢。見楚王,曰:"臣聞大王舉兵將攻宋,計必得宋而後攻之乎?亡其苦眾勞民,頓兵挫銳,負天下以不義之名,而不得咫尺這地,猶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墨子曰:"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王曰:"公輸,天下之巧士,作雲梯之械,設以攻宋,曷為弗取?"墨子曰:"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弗能入。於是乃偃兵,輟不攻宋。

《淮南子·修務訓》

儒書稱:"魯般、墨子之巧,刻木為鳶 ,飛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為 鳶 飛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為鳶,以象鳶形,安能飛而不集乎?既能飛翔,安能至於三日?如審有機關,一飛遂翔,不可復下,則當言遂飛,不當言三日,猶世傳言曰:"魯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為母作木車馬、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如木 鳶 機關備具,與木車馬等,則遂飛不集。機關為須臾間,不能遠過三日,則木車等亦宜三日止於道路,無為徑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實者矣!

《論衡·儒增》

魯般①者,肅州敦煌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於涼州造浮圖,作木鳶 ,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無何,其妻有妊,父母詰之,妻具說其故。父後伺得鳶,擊楔十餘下,乘之遂至吳會。吳人以為妖,遂殺之。般又為木鳶乘之,遂獲父屍。怨吳人殺其父,於肅州城南作一木仙人,舉手指東南,吳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為也。"齎物具千數謝之,般為斷一手,其日吳中大雨。國初,土人尚祈禱其木仙。

【注】魯般,姓公輸,名般,又作"班",今常稱其魯班。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3分)

(2)如木鳶機關備具,與木車馬等,則遂飛不集。(3分)

(2)般為斷一手,其日吳中大雨。(2分)

【答案】

(1)果真(如果確實)得不到宋國,而且做不道義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鸞機件、樞紐完全具備,和木車馬相同,就一直飛翔不會落下來。

(3)魯般為他們砍斷(木人)一隻手,那天吳中就下了大雨。

【解析】本題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句式有(1)"必",果真(如果確實);"且",而且;"為",做;"曷為",賓語前置,為什麼。(2)"機關",機件、樞紐;"與……等",和……相同;"集",落。(3)"般為斷一手"省略句,魯般為(吳地人)砍斷(木人)一隻手;"雨",動詞,下雨。

【易錯點】"曷為",不理解。

【方法指導】被動句會有相應的標誌性詞語出現,例如:見、所、為等。倒裝句一般有一下幾種情況: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

考點3.反問句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題。(2015年湖北卷高考試題)

贈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順之

廉吏自古難之。雖然,今之所謂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於進而後有所懼於罪,是以雖其嗜利之心不勝其競進之心,而其避罪之計有甚於憂貧之計,慕與懼相持於中,則勢不得不矯強而為廉。其幸而恆處於有可慕、有可懼之地,則可以終其身而不至於壞,而世遂以全節歸之。其或權位漸以極,則可慕者既已得之,而無復有懼於罪。至如蹉跎淪落,不復自振,則可慕者既已絕望,且將甘心冒罪而不辭。是故其始也,縮腹鏤骨以自苦;而其後也,甚或出於饕餮之所不為。人見其然,則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終固此一人也。雖然,此猶自其既壞言之也。方其刻意為廉之時,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為名,而得之足以為罪,則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人見其千金之捐乃其奇節,而不知錐刀之算其真機也,從而謂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謂廉者哉?古之所謂廉者,必始於不見可欲。不見可欲,故其奉於身者薄;奉於身者薄,故其資於物者輕。雖其一無所慕與無所懼,而未嘗不廉。蓋雖欲不廉,而無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①,以平易豈弟、與民休息為政,而尤以清苦繩約自律。餘始見侯如是,則亦以為今之所謂廉者耳。徐而與侯處,聽其議論,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謂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厭紛華,嘗言曰:"我蔬食則喜,肉食則不喜;布裀則寢乃安,紵裀則寢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蓋古之廉者也。聞侯之夫人亦樂於糲食敝衣,與侯所嗜好無異。然則古之廉者,猶或不免於室人交謫,於是益知侯之為難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東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與其屬武進尹楊君徵余文為侯贈。夫侯之廉,人既已盡知之,而奚俟乎餘之言耶?雖然,餘知侯之廉非出於慕與懼,而方其為守,則猶在有可慕、有可懼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將可慕者得而可懼者去矣,侯之廉猶是也,而後人信之曰:侯果非慕與懼者也。然則知侯者莫如餘先也,而烏得無言乎?

(選自《荊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注】①常:地名,指常州。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苟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3分)

(2)奉於身者薄,故其資於物者輕。(3分)

(3)然則知侯者莫如餘先也,而烏得無言乎?(3分)

【答案】(1)如果捨棄了不足以成就名聲,而得到了不足以構成罪行,那麼他對錐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計。(2)供養於自身的(東西)儉薄,所以他們依賴於外物的(程度)就輕微。(3)既然這樣,那麼瞭解郭侯的人就沒有誰先於我了,我怎麼能不說說呢?

【解析】本題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有(1)"苟",如果;"捐",捨棄;第一個"為",成就;第二個"為",構成;"錐刀",錐刀尖般的微利;"算",算計。(2)"奉",供養;"身",自身;"薄",儉薄;"資",依賴。(3)"然則",既然這樣,那麼;"知",瞭解;"烏得",怎麼能。

【易錯點】反問句式翻譯不到位

【方法點撥】所選句子涉及到的重點實詞、虛詞、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階段應掌握的重點內容。反問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很常見,需要學生積累一些表示反問的詞語,例如:焉、何、安、豈等。

四、舉一反三 成果鞏固

考點1.省略句、判斷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2017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會高三第一次聯考試題)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也。受學陳留邊讓,讓器異之。俊以兵亂方起,而河內處四達之衢,必為戰場,乃扶持老弱詣京、密山間,同行者百餘家。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宗族知故為人所略作奴僕者凡六家,俊皆傾財贖之。司馬宣王年十六七,與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馬朗早有聲名,其族兄芝,眾未之知,惟俊言曰:"芝雖夙望不及朗,實理但有優耳。"俊轉避地幷州。本郡王象,少孤特,為人僕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質,即贖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後與別。太祖除俊曲梁長,入為丞相掾屬,舉茂才,安陵令,遷南陽太守。宣德教,立學校,吏民稱之。徙為徵南軍師。魏國既建,遷中尉。太祖徵漢中,魏諷反於鄴,俊自劾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箋辭太子。太子不悅,曰:"楊中尉便去,何太高遠邪!"遂被書左遷平原太守。文帝踐祚,覆在南陽。時王象為散騎常侍,薦俊曰:"伏見南陽太守楊俊秉純粹之茂質履忠肅之弘量體仁足以育物篤實足以動眾克長後進惠訓不倦外寬內直仁而有斷。自初彈冠,所歷垂化,再守南陽,恩德流著,殊鄰異黨,襁負而至。今境守清靜,無所展其智能,宜還本朝,宣力輦轂,熙帝之載。"俊自少及長,以人倫①自任。同郡審固、陳留衛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資拔獎致,鹹作佳士;後固歷位郡守,恂御史、縣令,其明鑑行義多此類也。初,臨菑侯②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市不豐樂,發怒收俊。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殺。眾冤痛之。

(選自《三國志·魏志·楊俊傳》)

【注】①人倫:品評或選拔人才。②臨淄侯:指茵植。漢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封其第三子曹植為臨淄侯。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俊振濟貧乏,通共有無。宗族知故為人所略作奴僕者凡六家.俊皆傾財贖之。(5分)

(2)自初彈冠,所歷垂化,再守南陽,恩德流著,殊鄰異黨,襁負而至。(5分)

【答案】①楊俊賑濟貧乏窮困的人,與他們互通有無。宗族朋友中被人搶去作奴僕的共有六家,楊俊都傾盡家財將他們贖出。

②(楊俊)自從出仕任職以來,所任職的地方都被他治理得很好,他兩次任南陽太守,廣施恩德,異域他鄉的百姓(或"周圍縣域不歸自己管理的百姓")都揹著孩子來投奔於他。

【解析】①"振"、"略"、"傾"、定語後置、句子通暢各1分, 共5分。②"彈冠"、"垂化"、"再"、"殊鄰絕黨"、"襁負"各1分,共5分。

考點2. 被動句、倒裝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7年新課標Ⅲ卷試題)

許將字衝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繫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後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聖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知潁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文定。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

(2)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

【答案】

(1)許將說:"這件事情,命令守邊的大臣去做難道還不行嗎?為什麼還要出使呢?"蕭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與蔡卞一起大肆蒐羅編造罪名,來貶謫元祐諸臣,上奏皇帝要開掘了司馬光的墳墓。

【解析】注意重點詞語"申飭""豈""對""為""同肆""羅織""發"和句式"何以……為"的翻譯。

考點3.固定句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⑷題。(2015年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來護兒,字崇善,未識而孤,養於世母吳氏。吳氏提攜鞠養,甚有感訓,幼兒卓葷;初讀《詩》,舍書嘆曰:"大丈夫在世,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群輩驚其言而壯其志,及長,雄略秀出,志氣英遠。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賞物一千段,仁壽初,遷瀛洲刺史,以善政聞,頻見勞勉,煬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戀,累日不能出境,詣闕上書致請者,前後數百人,帝謂曰:"昔國步未康,卿為名將,今天下無事,又為良兩千石,可謂兼美矣。"大業六年,車架幸江都,謂護兒曰:"衣錦晝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賜物兩千石,並牛酒,令謁先人墓,宴鄉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並集其宅,酣飲盡日,朝野榮之,十二年,駕幸江都,護兒諫曰:"陛下興軍旅,百姓易諮怨,車架遊幸,深恐非宜,"伏願駐駕洛陽,與時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專為身謀,帝聞之,厲色而起,數日不得見。後怒解,方被引入,謂曰:"公意乃爾,朕復何望!"護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構逆,深忌之。是日旦將朝,見執。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矣?"護兒嘆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乃遇害。護兒重然諾,敦交契,廉於財利,不事產業。至於行軍用兵,特多謀算。每覽兵法,曰:"此亦豈異人意也!"善撫士卒,部分嚴明,故鹹得其死力。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陛下興軍旅,百姓易諮怨,車駕遊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肅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

【答案】(1)皇上您發動軍隊,百姓容易生出諮嗟怨怒,皇上車駕巡遊,恐怕很不合適。(關鍵詞:興、諮怨、遊幸、非宜,全句大意)

(2)我不能夠肅清兇惡的叛逆,以至於讓王室到了這種地步,只能抱恨於黃泉,還能再說什麼呢!(關鍵詞: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

【解析】題中,第⑴句中的"興"是發動之意;"諮怨"是怨恨、嘆氣之意;"遊幸"即遊賞;"非宜"就是不恰當,不適宜。第⑵句中的"凶逆"指兇惡的叛逆;"令"是"讓"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說什麼,特殊句式。

五、分層訓練 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論慎終

貞觀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終儉約,上疏諫曰: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故其垂拱巖廊,佈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後,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慾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開帝業。貞觀之初,躬行節儉,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 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雲:"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雲:"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

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幹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穀豐稔,禮教聿興。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若見誡而懼,擇善而從。前王所以致禮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臣誠愚鄙,略舉所見,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慮一得。

(選自《貞觀政要·卷十》,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所言信矣 信:真實

B.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 杜:堵塞

C.幹求者日進 幹:冒犯,衝撞

D.人無釁焉,妖不妄作 釁:犯錯

【答案】C

【解析】幹:求取。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度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後搭配是否得當,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①其故何哉 ②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B.①慮人致諫,乃雲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毀而棄之 ②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禍敗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答案】A

【解析】A項均為代詞"什麼"。B項副詞,於是,就;副詞"才"C項連詞,表示順承,就;連詞表示轉折,但是。D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3.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B.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C.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D.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

【答案】D

【解析】做好本題,要掌握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①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繫。②要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③要重視內容,斷完後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貞觀十三年,魏徵上疏進諫,他認為君主們雖然明曉治國之道,卻往往在國家安定後違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終。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宮殿,卻擔心有人進言阻止,便以百姓無事會生驕逸之心為由,加以掩飾。此舉遭到魏徵反對。

C.魏徵認為唐太宗近年來依據個人好惡決定人事任免,不問根源就評判官員好壞,以致官員們只求自保,不肯盡心效力。

D.魏徵認為,福禍不由天定而在人為,勸諫太宗察納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業功虧一簣。

【答案】B

【解析】"卻擔心有人進言阻止,便以百姓無事會生驕逸之心為由,加以掩飾"錯誤。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豈不以居萬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慾故也?(5分)

(2)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5分)

【答案】(1)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說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被慾望損毀的緣故嗎?

(2)喜歡奇異珍寶,難得的財物無論多遠沒有得不到的(再遠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費卻希望臣下儉約樸素,沒有這樣的情況。

【解析】重點詞語:"豈"、"萬乘之尊""莫己逆"賓語前置句、"公道溺於私情"被動句,各1分,句意1分。"好尚""無"、"不""未之有也"賓語前句,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貞觀十三年,魏徵擔心唐太宗不能始終堅持勤儉樸素,上疏進諫說:

下臣看自古以來的那些開國的帝王天子,奪得天下之後(受河圖,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國傳給後世子孫千萬代。所以他們能夠無為而治,佈政天下。但是(這些帝王在)剛開始(成為帝王)承受天命的時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說的以使國家長治久安,等到國家稍微穩定之後,大多數卻違背那些原則,敗壞原有的制度。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不是因為身處天子的尊位,說出的話沒人違背自己,所做的事別人一定會聽從,公道被私情淹沒,禮節被慾望損毀的緣故嗎?

論語上說:"知道理解並不難,難的是做出來,做出來也不是最難的,要始終堅持著做下去才是最難的。"這話說得真的很正確啊。陛下您剛成年就建立帝業。貞觀初年,您躬行節儉,把國家治理到得極好。論功勞商湯、武王不能與您相比,談德行堯舜您也相去不遠。但近幾年來,您漸漸違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尚書》說:"百姓是國家之本,根本牢固則國家安寧。"近年來您卻奢侈放縱了,忘記了謙卑儉樸,隨意地動用民力,就說:"百姓無事就容易驕情,讓他們多服些勞役才肯聽使喚。"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敗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驕惰而讓他們去服勞役的事呢?有時您想有所營造,擔心有人進諫,就說:"不這樣做,對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間,誰又能和陛下去爭論呢?你這樣做就是要堵塞進諫者之口,哪能說是擇善而從呢?陛下在貞觀之初,動不動就遵從堯舜之道,不重財物,迴歸樸素。近幾年來喜歡奇異珍寶,難得的財物無論多遠沒有得不到的(再遠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費卻希望臣下儉約樸素,沒有這樣的情況。貞觀初年,陛下訪求人才,像渴極思飲一樣,凡是賢明人舉薦的人才,你就會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長,惟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卻只憑主觀好惡,有的許多賢明人舉薦才任用了,有的一個人說他們的壞話陛下就棄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並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懷疑而被斥退。行動有蹤跡,做事有痕跡。陛下不能審查其根源,就輕易地肯定或否定,篤守道義的人被一天天疏遠,謀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晉升。因此人人都想著苟且免損,沒有人肯盡忠效力。

我聽說"禍福沒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來的","人不犯錯誤,妖孽不會隨便興起"。陛下您統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穀豐登,禮教興盛。到了今年,天災流行,炎熱招致旱災。上天是想說什麼呢?它是顯示徵兆發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懼,就會擇善而從。以前的國君用以達到禮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現在用以敗壞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麼國家的好運沒有止境,天下百姓都會非常幸運,哪裡會有什麼禍患呢?既然這樣,那麼社會的安危,國家的治亂都在您一人而已。現在的太平基業,已經是高聳如天般險峻,九仞高山般的偉業還缺少一簣之功。我很愚蠢淺陋,列舉我之所見,懇請陛下采納我無知的言論,希望愚者千慮能有一得。

【能力提升】

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題。(2015年浙江卷高考試題)

太平州學記

(宋) 張孝祥

學,古也。廟於學以祀孔子,後世之制也。閣於學以藏天子之書,古今之通義,臣子之恭也。當塗於江淮為名郡,有學也,無誦說之所;有廟也,無薦享之地;有天子之書,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閣王侯秬來領太守事,於是方有水災,盡壞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則有邊事,當塗兵之衝,上下震揺。侯下車,救災之政,備敵之略,皆有次敘。飢者飽,壞者築。赤白囊,晝夜至,侯一以靜填之。明年春,和議成,改元乾道,將釋奠於學。侯語教授沈瀛曰:"學如是!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於此者?"命其掾蔣暉、呂濱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旣具侯命取以為閣闢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

客有過而嘆曰:"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當塗,昔之當塗也,來為守者,孰不知學之宜葺,而獨忘之者,豈真忘之哉?力不贍耳!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王侯易民之憂,納之安樂之地,以其餘力大新茲學,役不及民,頤指而辦。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於是又有嘆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天下,傳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萬世無敝者也。時治時亂,時強時弱,豈有他哉?人而已耳!財用之不給,甲兵之不強,人才之不多,寧真不可為耶?《詩》曰:'無競維人。'謂予不信,請視新學。"

夏四月既望,厲陽張某記 。

【注】①當塗,古縣名,宋代稱太平州,今屬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時為太平州知州,古代對士大夫的尊稱。③赤白囊,古代遞送緊急情報的文書帶袋。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坎兒置之屋壁 坎:挖洞

B.當塗兵之衝 衝:突襲,衝擊

C.侯下車 下車:新到任

D.力不贍耳 贍:足,夠

【答案】B

【解析】本題屬於"古代詩文閱讀"部分的"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考點,屬於傳統題型。所選詞語皆是高中學習階段應掌握的常見常用實詞,難度適中,指向明確。選項設置合理,考生易於解答。B項的"衝",可聯繫"首當其衝"等詞語理解;A項"坎"在高中階段文言文閱讀中不常見,《新唐書·吳少誠傳》中有"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坎"是"挖洞"的意思,本題考生可直接將選項代回到文本中,通過檢查會發現這個義項符合上下文語境,語意通順,是正確的;C項"下車"可聯繫《張衡傳》中"衡下車,治威嚴",來理解;D項,"贍",可聯繫《孟子·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不贍"來理解。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臣子之恭也 將有以為也

B.及冬,則有邊事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C.頤指而辦 吾嘗跂而望焉

D.賢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晉,何厭之有

【答案】C

【解析】C項,兩個"而"都表修飾;A項,前一個"也"表判斷,後一個"也"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B項,第一個"則",表順承,第二個"則"錶轉折;D項,第一個"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第二個"之",賓語前置的標誌。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高考的一個高頻考點,平時複習中要注意瞭解文言虛詞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題型種類。積累常考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另外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名為"學記",卻略於州學本身的具體描述,將重心置於有救民興學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學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讚王秬賢於當塗歷任長官,就是因為他才真正認識到修葺州學的重要性,故能事濟而功成。

C.文末感嘆,自古以來天下之治亂強弱皆繫於人,成事與否關鍵也在於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D.文章語言質樸流暢,敘事簡而有法;後半部分的大段議論,宏闊高遠,顯示出宋代士大夫心憂天下、善議政事的特點。

【答案】B

【解析】B項"他才真正認識到修葺州學的重要性"曲解原文,原文"來為守者,孰不知學之宜葺,而獨忘之者,豈真忘之哉?力不贍耳!"是說來做太守的都知道應該修葺州學,只是別人的力量不夠罷了。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幹,依文索義,正確分析。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旣具侯命取以為閣闢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

【答案】先是/郡將欲樓居/材既具/侯命取以為閣/闢其門而重之/凡學之所宜有/無一不備

【解析】本題屬於"古代詩文閱讀"部分的"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考點。這類題目可以通過找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找虛詞(如句首語氣詞、句末語氣詞、句首關聯詞、句首時間詞等),找對話(注意曰、雲、言等詞),找修辭(如對偶、反覆之類),找固定結構(如"是以"、"以故"等),找對稱句式等方法作為斷句的依據來正確解答。與往年一樣,今年浙江卷斷句題仍是選取文言文閱讀文本中的句子,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考嚮明確,難度適中。所選句子中"先是""以為""無一"都可以看作是固定結構,可作為斷句標誌,句子整體也易於理解,考生只要在平時訓練中注意積累,注意斷句規律的掌握就可以正確斷句。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今吾州內外之事略定,孰先於此者?

(2)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4分)

【答案】(1)現在我們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優先的呢?

(2)當初王侯來時,百姓曾經把水災作為憂患,隨後又把戰爭作為憂患。

【解析】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對句意的整體理解和通順表達的能力,本題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有,(1)"暗",大致;"熟",什麼,哪一個:"先幹此"狀語後,比這件事更優先。(2)"之",王調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以…為",把…作"已",停止,消除:"兵",戰爭。

【參考譯文】

學校,自古就有。在學校裡修建廟宇祭祀孔子,是後來才有的制度。學校裡建藏書閣來收藏天子之書,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做臣子應有的恭敬。當塗在江淮一帶是名城,有學校卻沒有朗誦經典論說學問的地方;有廟堂卻沒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之書,卻在牆上挖洞存放。甲申年秋天,直秘閣王秬來擔任太平州知州,當是正趕上有災,毀壞了全部堤防,百姓沒有糧食可吃。到了冬天,邊疆有戰亂髮生,當塗是戰爭要地,上下驚恐動盪。王秬到任,救災的措施,防備敵人的策略有序展開。捱餓的吃上了飽飯,毀壞的堤防重新修築。遞送緊急情報的文書袋晝夜送達,王秬都平靜地對待。第二年春天,和議成功,改年號為乾道,將要在州學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王秬對教授沈瀛說:"學校竟然像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優先的呢?"命令下屬蔣暉、呂濱中撤下舊的換成新的。在此之前,郡府想要建造樓房,材料已經準備齊全,王秬命令取來這些木料建造藏書閣,擴大它的門,重新修繕,凡是學校裡應該有的,沒有一樣不具備。

有一個人從路過這裡讚歎說:"賢能的人不可以停止,應該像這樣啊!現在的當塗,原來的當塗,來做郡守的,誰不知道學校應該修葺呢,卻獨獨忘記了,難道是真的忘記了嗎?力量不夠啊!當初王秬來時,百姓曾經把水災作為憂患,隨後又把戰爭作為憂患。王秬改變了百姓的憂患之所,安排他們到安樂之地,用他的餘力大規模翻新這所學校,勞役沒有波及百姓,點頭示意就已經辦好。賢能的人不可以停止,應該像這樣啊!"

這個人又讚歎說:"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天下,傳到今天,天地長存,日月光輝朗照,江河流淌,萬古不衰。社會安定、社會動亂,難道有其他原因嗎?人的因素罷了!財物不能自給,軍隊不夠強大,人才不夠多,難道真的不可以有所作為嗎?《詩》說:'沒有人能超過這個賢人了。'說我不誠實,請看看新州學。"

夏季四月十六,厲陽張某記。

語文 全國通用版 常見文言句式和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