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清末民國時期重要政治、軍事人物,晉系軍閥的首領。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 做成了地地道道的“山西王”,生性簡樸,“老西兒”性格,卻為山西的教育、農業、水利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西人至今還時常把“閻老西兒”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地講述著他的故事。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為了治理山西,可謂是殫精竭慮,苦心經營,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也烙有鮮明的閻氏印記。三十年代,他用不到十年時間,在山西建起了初具規模的經濟、交通、國防和金融體系,以農業發展為例。從1917年開始,閻錫山重拳出擊,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剪髮、天足;“三事”:種棉、造要、牲畜)來發展農業。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在推行“六政三事”的過程中,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閻錫山的政策非常靈活。例如,為解決水利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允許先貸款後償還;在發展蠶桑業時,他不僅設置專門機構,還向農民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二是閻錫山在推行經濟政策的同時,特別注意把政治教育糅合其中,向農民不斷灌輸儒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在實現經濟自足的同時,閻錫山也建立起一個有利於自己統治的社會秩序。閻錫山因此成為第一個在全省範圍內把政權滲透到村一級的人。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在農村的改革為山西農民帶來不少利益,社會秩序也很穩定。有一次憲兵司令部逃走了一個犯人,閻錫山立即給各縣打了個電報,結果不到三天,就在孟縣查獲。治安效率之高,令人歎為觀止。梁漱溟在1922年到山西考察村政建設時,也曾在山西國民師範發表了一篇誇獎山西農村建設成績的演講:“現在全國各地都亂到極點,個人自由的權力,全被剝奪無遺。……如廣西、廣東、湖南、四川、陝西……,哪處不是民不聊生!……山西這方面,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讚美地方政府有一種維持治安的功勞。”

閻錫山深知“有槍便是草頭王”的道理,加上山西位處腹地,山多河少,交通不便。正太鐵路操於法國之手,京綏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位置極為不利。向外國購買軍火,在進口和運輸途中都有被截去的危險,加之耗費太大,山西地瘠人窮,擔負不起。所以,閻錫山必然要自己建立軍火工業,以免命運操於他人之手。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共有設備3800部,職工15000餘人”。“主要產品為:六五步槍、六五機關槍、衝鋒機關槍、自來得手槍、一七式手槍、一六式105毫米山炮、一八式88毫米野炮、七九機關槍、六五步槍子彈、衝鋒槍子彈、一三式七五毫米高炸力開花全彈、兩用高炸力開花全彈、一四式75毫米野炮鋼質高炸力開花全彈、兩用鋼質高炸力開花全彈、120毫米重炮假引信全彈、一六式105毫米重炮低炸力開花全彈、假引信全彈、75毫米迫擊炮彈、150毫米迫擊炮彈、手榴彈、手雷、滾雷、地雷等

1928年至1930年間,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枝,機槍15挺,衝鋒槍900枝,炮彈15000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抗戰時期的絕大多武器和子彈都是來自閻錫山的兵工廠的。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閻錫山對其軍事工業發展中成立的手榴彈廠,最為得意和自豪。因為手榴彈製造簡單,造價低廉,各種設備精度要求較低,加上製造手榴彈所需的鑄鐵、木材來源充足,除拉火管需從外部購進外,所有材料都能由本地充分供應,故可大量生產。最多時日產量可達1萬顆,成為晉軍作戰時用來殺傷敵人的主要武器。以後,又根據山西地區多山地,居高臨下,易於投擲重物的特點,採用加大彈體、加重炸藥量以增加殺傷威力的做法,製成頭號大手榴彈和手雷,專守城堡山口。忻口會戰時,又成為日軍步兵望而生畏的武器。

山西人的“山西王”—閻錫山

1932年,閻錫山復出後,重整山西兵工,由於環境動盪,料源不足,產量十分不穩定。在抗戰的後期,這些工廠每月可產步槍800支,輕機槍300挺,手槍數十支,手榴彈近萬顆。這些武器彈藥對支援前線抗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