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有一日,一青年来我“宠石屋”大谈矿物晶体之精美绝伦,并诬中国赏石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是错误的,让人不可思议。为此我萌生了再撰写“天人合一”文章的动因,错处望石友指正。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

“天人合一”是中华赏石美学之魂,是我们赏石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和西方哲学的原则区别和分歧。

首先,庄子、禅宗的形态美学的实质是讲超越的,但他们不是超越主、客体的关系,而是在清醒地认识主、客意识中,强调超越主体自身的局限和束缚,去于另一个自然客体的世界融合为一体,他们超越的只是主体自身。庄子设置了一个外在的、与人对立的客观世界,这是“道”的世界;禅宗的“天”的世界,即轮回转世、向善升天。庄子相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在《庄子▪秋水》篇里云“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逼是谓人。”这里的“天”即道,专指世界最美,天籁之声的大美,而渺小的人力是永不能企至的。道是不变的,天是不变的,“自然”亦是不变的可变的只有人了。人的自身的功名利禄的“人为”之心,只有通过“心斋”、“坐斋”、“静虚”、“无己”、“无名”、“抱朴见素”、“得意忘言”、“得意忘形”、“齐生齐死”、“无是无非”的超越之途,对只有主体自己对待自己人世行为的忘却和淡漠,对自己的心态调整,摆脱人世功利束缚,不“物于物”,不“伤于物”,从而在精神达到与天地万物并生的自由状态,逍遥于自身的境界。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由此看出,庄子是有清醒的主客之分,但他在“分”后却极力寻求一种融合,是一种先分后合,以合为主的主客不分论者。

禅宗在主体之外也预设了与人世对立的“自然”世界、倡导向善升天、轮回转世,而要人们“顿悟”、“心传”、“不立文字”也是讲调整自己,超越自己,达到“禅”的世界,万法由心。这也是有一个不变的客体,而人只有超越主体自身才能进入到这个“客体”里去。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宗教鲜活的主客不分是在必分前提下的完美的、和谐的、有机的把自

身主体超越融化在“客体”里去。即到“禅”的

世界,体现出中国高超的“天“和“人”的混沌世界,表现出世界最“美”的融合。

赏石中我们首先承认奇石是客观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把自身意识

融入奇石,才能真正挖掘出符合自身世界的主体内涵,怡情善性,自由自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赏石理念,完成先分后合以合为主的赏石审美过程。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其次,中国传统和现代的审美方式是多样的,除上述的“道”、“禅”的逍遥和畅神,现代的追求自我意识,还有孔子、屈原、司马迁等“君子比德”一直就是赏玩奇石审美价值的重要价值取向。爱石者是有意识地在客体里寻求与主体精神品德的相似,把主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与客体的特征联系在一起。判定一块奇石是美,还是不美,当然客体物质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是决定的因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比德审美传统都应从亿万年形成的奇石中寻找根据。用奇石表现心和物的关系时,又特别强调人的情感是受外界物质|—奇石的刺激,感染而产生。心石就是人对外在之石的反映,是与外在世界完全一致的,是“感物”的结果。阮文辉工艺美术大师的心石相融的赏石理论就是二元对举,“天人合一”的具体应用。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我们经常对一块奇石的“乘物游心”、“应目会心”、“拟容取心”、“神与物游”、“感物咏志”,正是既要求客观所见的“目”又要求主观品位的“怀”,实现主客观之间平衡。王羲之曰:“夫人之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我们赏石经常是或悠游于奇石客体,或回归于自我;“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在主客区分之中永远寻求二者的和谐,坚决反对主客的冲突与分裂,做到“天人合一”的赏玩奇石。实践贯彻中国的主客不分的审美思维形式。

再次,中国式的意境思雅美学,也不是超主客关系的美学。“立象尽意”是我们追求赏石高境界的要求。魏晋时期王弼强调“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近代的王国维强调“境界”。这些说法都强调了“象”就是一个具体可见的外在客观形象,就是我们珍藏的奇石。

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论中西方赏石审美的本质区别(上篇)

奇石讲的意境,当然就是人们在奇石“形、质、色、纹”的要素蕴涵的无限丰富的情思中体悟无限的人生意蕴,追求自我价值,从而以有限通达无限,追求意境的本源。

奇石是发现艺术,发现就是“取象”。取象的关键就是寻求与主体意境契合的外在客观,就是力求主观符合客观,主观反映客观。

总之,对“天人合一”的再认识,是自己更加明确了我们赏玩奇石今后应一直在主客的互相契合、交融中获得美的享受,而绝不是在超越主客的关系中完成奇石的审美发现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