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戰爭時期,雙方角力的命門——淮西地緣全解析

岳飛在紹興四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一舉收復荊襄六郡(尤其襄陽)。從此坐鎮鄂州(湖北武昌)長達七年之久,牢牢控制著這塊戰略要地。實際上,這塊地區,也就是當年關公關二爺大意丟失的荊州地區(東漢十三州里的大荊州)。這塊地區的地理位置非同小可(後文還會詳細闡述),北上出襄陽,可以走伊闕進入洛陽,也可以出伏牛山威脅中原,西北還可以走武關進關中,或者順漢水到達漢中;向南隔長江,控制洞庭湖平原上的岳陽,長沙,西面則可以拒險抵禦巴蜀,東出長江則可以順流到達南宋朝廷腹地江南一帶。


宋金戰爭時期,雙方角力的命門——淮西地緣全解析


荊襄之地,居華夏之中,是西來東往,南下北上的通衢。荊襄地區和北面的南陽盆地摞在一起,恰好就是一個“寶葫蘆”形狀,而寶葫蘆的上半部分南陽盆地,以及下半部分的荊襄地區之間的連接部,就是襄陽。因此“荊”和“襄”之間,荊楚是腹地,而襄陽則是面對北方的鎖鑰和門戶。正因為如此,金庸小說裡面郭靖死守襄陽,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的岳飛,如果由鄂州(吳漢)沿長江順流過鄱陽湖平原邊上的九江,安慶,之後第一站就會到達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區域,這裡就是江淮平原的西部,俗稱“淮西”。或許講淮西太陌生,如果講“淮右”,則親切多了。明代的朱元璋同志發跡之後,動不動就自我標榜,當年自己是“淮右布衣”如何如何。所以朱元璋就是淮西人。

此時此刻,韓世忠和張俊的防區主要在江南,劉光世則主要駐紮在淮西一帶。

淮西這塊區域,從地圖上看,幾乎恰好處於富庶的江南地區的平行線上。如果沒有長江相隔,淮西實際上同江南地區就是同一塊地理人口單元。所以,我們都被平面的歷史書給騙了。我們在歷史書和古代文學中無數次聽到的所謂“江東”,或者叫做江南,江左,江表。和“江東”相對應,其實並不是“江西”,而是淮西。從淮西出發一直向東,過了長江就是江東。所以,太平天國時候講保衛天京(南京),很多時候都是在保衛淮西在長江上的門戶安慶。安慶一丟,下游的南京也就岌岌可危了。


宋金戰爭時期,雙方角力的命門——淮西地緣全解析


我們再看一下詳細一點的地形圖,江南地區,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南山北水的封閉區域,是在長江以南較早開發的面積較大的平原地帶。南邊,是連綿的低矮小山,比如天目山,會稽山,閩浙丘陵等;北邊,則是長江以及太湖等形成的北部水網區域。南京是這片區域的北部橋頭堡,而杭州,寧波則居於這片開闊地的最南端。從寧波再往南一則又是群山,二則即便跨過群山,當時的福建開發程度也遠遠落後,不足以支撐偏安一個小朝廷。所以南宋朝廷看起來面積還算可以,但實際上太大的戰略縱深無法提供,只有這塊幾乎半封閉的江南地區可供選擇而已。因此,當年我們的“暴走天王”趙構一路狂奔到最後,從寧波往南沒法再跑,只能沿著海邊走溫州或者乾脆乘舟出海了。

不過,這還不是事實真相的全部。

還有個因素很重要。

北方的黃河,雖然也號稱天險,但是黃河天險和長江天險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我們又被平面的教科書給騙了。

首先黃河的徑流量遠遠小於長江,單論河面寬度以及水流的湍急程度,黃河根本和長江不是一個量級。在上游的青海甘肅地區,用羊皮筏子就可以泅渡。即便是在水流量較大的下游黃河地區,比如濟南,放上幾艘船,連成浮橋也就可以順利渡河了;其次,長江所流經的地區,很多都是崇山峻嶺,從長江兩岸佈陣和安排渡江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而黃河則不同了,從中游到下游,黃河兩岸大多是平坦的平原。選擇從哪裡集結,從哪裡渡河,相對會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最後,還有最最關鍵的一點。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往往會選擇在寒冷的冬春季節。而北方的大河無論在夏秋季節有何種的威武雄壯,到了冬天也會乖乖的冰凍三尺。比如黃河,年年結冰不說,到了冰河解凍的時候,還會發生“凌汛”。在北方的華北尤其是東北地區,冬天的冰封河面,別說是走馬匹輜重,就算是過坦克裝甲車,也不在話下。正因為這個至關重要的氣候因素,遊牧民族南下,如果選擇在冬季,很多時候黃河不僅成不了天險,反而天險變成最大的通途。所以中國古代總在說長江天險,而很少有人提黃河天險,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因如此,遊牧民族南下,一路殺到淮河很容易,到了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就會遇到麻煩了。淮河以南,冬天河流是不結冰的。所以,淮西的群山,淮東的水網,就是南方政權克敵制勝的天然法寶。

不過,淮東這塊地方,如今很沒有存在感。

說淮東大家也比較陌生,因為歷史上這塊地方被稱為“淮左”的時間更長些。這個地段的淮河靠南,長江又靠北,原本就是在地理上戰略縱深不大的一塊狹窄區域。然而,南宋之前的淮東發展水平還是很高的,當年淮東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揚州,在隋煬帝時代大紅大紫。隋煬帝專門為揚州(江都)修建了大運河,並且最後也駕崩在揚州這個地方(見第一章第四節)。大運河的修建,反過來又更加促進了揚州的發展。揚州東西方向有長江漕運,南北方向有隋朝大運河漕運,這就相當於在冷兵器時代有兩條高速公路在揚州交匯,是一個江淮版本的“天下之中”的概念。來自於江南地區魚米之鄉的各種生活用品,再加上揚州本地出產的海鹽等,源源不斷地被從南方轉運到北方。催生了揚州無數個鹽商鉅富,鞏固了揚州的黃金城市地位。


宋金戰爭時期,雙方角力的命門——淮西地緣全解析


尤其是對於南京來講,揚州就是南京在北方的命門,如果從西部進攻南京,先奪安慶,馬鞍山;如果從北部進攻南京,則先奪揚州,鎮江(後文會詳細講)。正因為揚州的重要地理位置,金人在歷次南侵過程中(包括後來的蒙古和滿清),對於揚州的征服是非常殘酷的。比如南宋辛棄疾,在他著名的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專門提到:“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而同時期另外一個詞人姜夔(kui,音“奎”)對宋金戰爭的記述則更加直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宋.姜夔(kui,二聲).《揚州慢.淮左名都》)

所以,淮東的衰落,恰好始於宋金戰爭。

當年靖康之變的高潮期,南宋宰相杜充,下令掘開了黃河口,用來抵禦金兵南下,於是從大名府往下游幾百裡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泛區”。而到了公元1194年,也就是南宋宋光宗年間,黃河改道,奪淮入海,淮東地區更是變成黃河泥沙堆填,最理想的灘塗之地了。在此後的很多年中,常年的黃河(淮河)下游水患,動不動就波及此地。水患的增加以及戰爭的頻繁帶來了人口的大量減少,同時運河南北淤塞導致了經濟活力下降。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後,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連同全國馳名的“淮鹽”,也因為各種因素的交錯作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所以在南宋之後,淮東這塊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受到了很大限制,一直到今天為止,淮東地區都沒有響噹噹的區域大城市存在。


宋金戰爭時期,雙方角力的命門——淮西地緣全解析


後來的歷史中,無論單獨提“淮左”或者“淮東”的名字都比較少見了,反倒是經常有“淮揚”的說法,比如“淮揚劇”,或者“淮揚菜”。尤其淮揚菜,不僅位列中國四大菜系,更是今天外交國宴上的代表菜系。所謂“淮揚”,也就是以長江下游在江蘇這段水域的北岸淮東和南岸江南並稱。

所以,即便是淮西淮東相提並論的話,淮西這塊人口地理單元的戰略意義,對於南宋政權來說依然是防守中的重中之重。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