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黃楊木雕 高:50cm

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為原材料的民間雕刻工藝品,主要產於浙江省樂清市。黃楊木生長緩慢,故古語有云:千年難長黃楊木。但由於其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如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上佳材料。黃楊木雕最早作為立體雕刻的工藝品單獨出現,供人們案頭欣賞,目前有實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鐵柺”像,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時期,黃楊木雕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手工藝術風格,並且以其貼近社會的生動造型和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內容題材大多表現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晚清民國以後的黃楊木雕圓雕小件以其古樸而文雅的色澤、精緻而圓潤的製作工藝,適宜把玩和陳設等特點,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愛。

黃楊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釐米左右,所以有 “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 (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加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

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青花纏枝紋罐 口徑:8.5cm 底徑:16cm 高:20cm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黃楊木雕、青花纏枝紋罐、官窯龍柄執壺賞析!

官窯龍柄執壺 口徑:11cm 高:14.3cm 底徑:10cm

“官窯”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後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官窯,現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營建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後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蹟,並獲得大量標本。

官窯產品專供宮廷。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託、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以瓶為例,有弦紋瓶、直頸瓶、瓜稜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官窯傳世品今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少數的精美作品,已於早年流失國外。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圓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裡外滿釉裹足支燒, 底有支釘痕,造型、 釉色與汝窯器相近,裝燒工藝亦與汝窯支燒法相同者,應是北宋汴京官窯製品。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 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制”。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製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後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厚釉工藝的使用導致裝燒工藝的改良,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即將

碗、盤、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墊餅墊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與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窯圓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體粉青釉純正瑩澈,滿布冰裂紋片,寬圈足墊燒,是南宋郊壇官窯的晚期“紫口鐵足”作品。此洗備受清代皇室賞識,器底刻有乾隆御題詩。郊壇官窯燒製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週,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明清兩代,仿製宋官窯青瓷成風,以清代雍正朝景德鎮御窯仿官品為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