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氣十足入侵丹麥的生蚝在我國被用來建房子歷經千年完好如初


“蠔”氣十足,入侵丹麥的生蠔在我國被用來建房子歷經千年完好如初!它叫蠔、牡蠣或者蚵,素有“海底牛奶”之美譽,很早就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城裡人吃完就扔,卻不知道蠔殼可以建成耐住千年的房子!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蠔殼屋”已逐漸減少,若不加以保護,極有可能徹底消失。

他們像大海中的珍珠一樣,在鋼筋水泥森林裡尤為珍貴,在泉州,有很多用蠔殼建成的美麗房子,始建於宋未元初,主要特色在於蠔殼、磚石砌成牆,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一堵堵的蠔殼像片片魚鱗,煞是好看!

蚵殼厝,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佈,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 由於蚵殼來自海里,因此海水並不會將它腐蝕,有效避免了海水鹽分腐蝕房屋。

在中國最有潛力的濱海城市——珠海還留存著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牆,有將近600年的歷史,始建於明代,至今仍屹立不倒,那就是斗門鎮南村菉猗堂的蠔殼牆。

蠔殼一半嵌在夯土裡,一半露在外面,整齊美觀。由於蠔殼成本低、防颱風性能好,冬暖夏涼,因此這種“蠔宅”古時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十分流行。

以蠔殼為牆是明代常見的建築方式。 那時候,蠔殼牆多半出現在眾人景仰的祠堂或是有錢人家的宅院裡。 之所以被大戶人家格外青睞,是因為蠔殼牆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蝥賊黑夜之中冒然翻牆入院,必割得他“損手爛腳”不可,具有防盜功能。 另外,選用蠔殼做建築材料,多半還因為那時靠海吃海,吃蠔跟養蠔都較為普遍,蠔殼材料十分豐富,就地取材足夠方便。


江氏大宗祠地處沙井街道的步湧社區,而外露的蠔殼牆卻顯現出經長年累月風雨侵蝕的痕跡,成千上萬個蠔殼混合蠔殼灰砌成的蠔殼屋,外牆裸露的蠔殼整齊劃一,顯得“蠔”氣十足。

蠔殼屋在廣州小洲村曾經多達百餘間,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毀,僅剩下4間,小洲村的蠔殼屋以兩兩並排的組合方式,再拌上黃泥砌成,是嶺南曾經“滄海桑田”的見證物。最古老的已經具有400多年曆史,在廣州這種經濟發達地區保留下來實屬不易。

蚵殼厝具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適合海邊潮溼氣候環境居住;其次是蚵殼厝牆體十分堅固、素有“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蚵殼牆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