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車日」變「無感日」,是國人的悲哀

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今年的無車日總體顯得有些淡。我梳理了一下全國關於無車日的公開報道以及交通主管部門的官網發現,許多地方並沒有發佈“無車日”倡議性的文件,能採取劃定無車示範區域,限制機動車通行,封存了公車等措施,積極響應無車日的地方,少之又少。“無車日”變“無感日”,這是一個悲哀,同時也引人思考,中國到底需不需要“世界無車日”?

“無車日”發源於歐洲,這樣的活動並不是盲目地排斥汽車、拒絕汽車,而是人類對汽車文明的一種反思。

汽車進入家庭,為人們帶來了快捷、舒適、自由……但私人小汽車洪流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收益,而且是鉅額的代價:為了保障汽車的通行,道路大量修建,但是道路修建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汽車增長的速度,城市路修得越長越寬,但車卻越來越堵;汽車的普及使得人類對化石燃料的消耗與日俱增,能源危機成了人類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小汽車更導致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激增,成為全球變暖的一個罪魁禍首;自汽車發明以來, 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已逾3千萬人, 比同期戰爭死亡人數還多。……

私家車普及的負面效應使得許多發達國家從放任私家車數量膨脹的“彎路”上回頭,轉而加快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車使用,倡導強調以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而“無車日”正是普及新城市交通理念、構建新汽車文化的一個手段。

對中國來說,“無車日”並不是一個超前的理念,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汽車特別是私家車以高速度在國內普及,雖然中國還沒進入汽車社會,但汽車社會的“負效應”已逐漸顯現:為了迎接汽車社會的洪流,中國近年道路交通建設突飛猛進,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大量土地被侵佔,有統計表明,中國的道路總面積已經和山東省的國土面積相當,這意味著我們的國土上有山東省那麼大塊的地方被水泥和瀝青所覆蓋;汽車是中國城市環境的“殺手”,世界銀行認定的全球20個汙染最嚴重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中國目前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高居不下,僅在2016年,中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64.3萬起,同比增加65.9萬起,上升16.5%。其中,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2846起,造成63093人死亡、226430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2.1億元;中國汽車總量的猛增使得中國的石油消耗也隨之猛升,中國早已從一個石油出口國轉為進口大戶,能源警鐘頻頻響起……

世界“無車日”變“無感日”,是國人的悲哀

可見,中國到當然需要“世界無車日”,我們固然不能把消除汽車文明的種種負面作用都寄託在“無車日”上,畢竟,作為一種公眾參與活動,它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它的精神意義大於物質效果。但不管怎樣,“無車日”進入中國,還是具有一種啟蒙意義——它啟發了中國人對現代物質文明的反思,啟發了人們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讓中國在跨入汽車社會的之時,多一份理智,多一份自省。

“無車日”變“無感日”,是國人的悲哀,“無車日”活動為何在國內難成氣侯?這是因為,近些年來,“無車日”的倡議大多發起於民間,缺乏來自政府層面的籌劃,期望,更多的城市管理者能改變對於“無車日”的忽視,將“無車日”作為構建城市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充分加以重視,讓“無車日”能在中國遍地生根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