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翻譯出診的援疆醫生

帶翻譯出診的援疆醫生

何強成帶著徒弟言傳身教。

帶翻譯出診的援疆醫生

5名東莞援疆醫生。從左至右鄧靄輝、鄧鎮威、許衍碩、何強成、張志強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汪萬里

前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醫院內,張志強為一例險些漏診的肱骨內上髁骨折的小女孩做了手術。這名從東莞市兒童醫院跨越近6000公里到第三師醫院支援的骨科醫生很開心自己“或許挽救了一個女孩的未來”。

而同一天晚上11點10分,剛準備洗澡的鄧鎮威接到了電話,他匆匆忙忙地趕去醫院,需馬上為一個患者進行手術。鄧鎮威是東莞市人民醫院普外科的醫生,援疆到第三師醫院後,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學點維吾爾語,這樣診療會更便利。

55歲的何強成可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目前在第三師醫院工作的5名東莞醫生中,何強成年齡最大,他是東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他稱,“這麼大年紀了,再不來援疆今後肯定沒機會了,而現在帶著翻譯看病也不錯”。

55歲援疆醫生: “這是我最後的機會”

第三師醫院位於喀什市中心,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今年8月底,根據中央、省、市的安排,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許衍碩、東莞市中醫院何強成、東莞市兒童醫院張志強、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鄧靄輝、東莞市人民醫院鄧鎮威5名醫生飛赴喀什,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疆行動。

鄧靄輝說,早在兩三年前他就報名援疆,想趁著年輕多去做點事,但之前幾批都沒有他。7月的一天,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院長郭炯光突然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還想去援疆?愛人可否同意?“我馬上答應了,因為之前報名時我愛人就很支持。”鄧靄輝說。

相反,何強成一口答應醫院領導“我願意去援疆”時,事前可沒跟妻子商量過。在大嶺山中學教高中語文的妻子為此生了他一週的氣。但何強成打定了主意,“超過55歲就不能援疆了,這是我最後的機會。”

帶著翻譯出診,待遇很“高”

46歲的許衍碩是5名東莞援疆醫生的隊長,在第三師醫院他不但要兼顧行政上的事務,為醫院的科室建設、人才培養等想方設法,同時也要出診。他告訴記者,與在東莞相比,第三師醫院的患者相對較少,但心理壓力很大。“5名援疆醫生除了門診、手術外,還各自收了徒弟,每天言傳身教把自己的經驗、技術傳給第三師醫院的醫生。”許衍碩說,5名醫生在醫院都挑起了“大梁”,第三師醫院的醫療實力也有了提升。

許衍碩坦言,援疆工作中,5人感覺最大的壓力就是語言不通。因為很多來就診的患者是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是年輕患者,或多或少地會講一些漢語,但如果是上了年紀的,他們根本聽不懂醫生在說什麼。

“所以我們出門診時都帶著翻譯,待遇很‘高’。”鄧靄輝說,醫院婦科有一個維吾爾族女醫生,成了他的助手。而鄧鎮威診療時,翻譯有時是醫生,有時是護士,有時是護工,“誰有空就誰來做翻譯”。

思念

到喀什前半個月“心裡空空的”

喀什和廣東有兩個多小時的時差,上班時間為上午10點到14點,下午15:30到19:30,這讓剛到喀什的5名醫生有點適應不過來。不過,慢慢地他們也融入了喀什,習慣了這樣的節奏。記者看到,他們在醫院大院內的宿舍雖然有些簡陋,但面積較大,每人兩房一廳,還有個小書房。

帶著妻子的埋怨,何強成到喀什的前半個月“心裡空空的”。加上喀什蔬菜少,深諳中醫養生之道的何強成很苦惱。“我不是很喜歡吃肉。”他說,別人吃著美味的羊肉串對他沒有什麼吸引力。但菜市場蔬菜品種少,飲食不習慣,讓這個從沒離開過廣東出過遠門的專家頭大了。

張志強倒是沒有飲食上的不適,他的老家在山東,平時米飯、麵條都可以。下班後,5個醫生就經常一起煮飯,或者一起出去吃。

常和孩子視頻 思念很揪心

許衍碩、張志強、鄧靄輝都有兩個孩子,其中二孩都才兩歲。前幾天,張志強兩歲的兒子和一個親戚同齡的孩子打鬧,磕破了頭皮,可把他心疼壞了。

鄧鎮威今年30歲,是5名東莞援疆醫生中年齡最小的,他的孩子才10個月。“來到喀什半個月後,孩子都不認識我了,這讓我很難受。”鄧鎮威說,這之後,他一有空就跟孩子視頻,“我在這頭看著他玩,他在那頭可以看看爸爸……”鄧鎮威說,有時候想到沒在孩子身邊陪伴他,晚上睡覺時都會忍不住落淚。

何強成不擔心孩子,可26歲自主創業的兒子卻放心不下他這個老爸。今年10月3日,兒子和媽媽坐了七八個小時飛機到了喀什看他。“原本空空的心終於踏實了。妻子也不生我的氣了,還囑咐我照顧好自己。”何強成說,現在全家人都支持他,讓他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