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王」不曾有,「聖人君」卻常在

其實中國並沒有真正的哲人王,但卻有發達的教人如何成王的哲學。

“哲人王”不曾有,“聖人君”卻常在

01

作為“希臘三賢”之一、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聲譽及對後世的影響似乎明顯超過老師,名符其實的“青出於藍”。

也許是他的運氣好。若是他生於東方的中國,無論如何也只能做一個有如孟子的“亞聖”,無論如何也不敢超越自己的老師的。

在柏拉圖之後兩千多年的一個叫拿破崙的人說:

可以征服人類世界只有兩種力量:一是思想,二是劍。但最終還是思想。

想一想,有史以來,靠劍征服世界的人數不勝數,大有人在。

然而能真正完全靠思想征服世界的實是少之又少(有些人是既得靠思想,更得靠劍)。

但還是有那麼幾個的。柏拉圖便要算其中之一。

而且他僅憑一本《理想國》便征服世界。

後世之人無不公認,柏拉圖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影響最廣泛的作家,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哲學史上只有少數幾個人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

他的《理想國》一書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而西方兩千年來的哲學儘管偉大,但也不過都是柏拉圖及其學派的註腳。

“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裡!”

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國》,美國著名學者、作家愛默生如是說。

02

《理想國》很類似於我們中國的《論語》。

首先,它們的內容都是學生記錄老師的言論。

其次,都是語錄體。

而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談論的都是如何治國,且觀點十的一致,都認為國家要由一個神一般完美的人來治理。

只不過他們各自忙心中的完美治國者叫法不同:

一個叫哲人王,另一個則叫聖賢君。

03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好的國家必須是正義的國家。

何謂正義的國家?

正義的國家和正義的人一樣,需要具備三種美德:智慧、勇敢、節制。

而又只有具有這種美德的人來治國才能治理出這種美德的國家。

由此可見,“以德治國”不只是中國人才有的。歷史上的西方古希臘,也同樣講以德治國。

在柏拉圖看來,這種有德之人,便只有哲學家了。

在柏拉圖活著的時候,他所在的雅典城邦是僭主治國。在他看來,僭主就是不正義的。

僭主是個“無限多得的攫取者”。他心中充滿不知足的物質慾望,為了滿足他心中這種慾望,必定會損害他人和國家和利益。

而“哲學家王”雖然也會有現樣的本能慾望,但因他有“節制”的美德,所以他能很好控制、化解這種慾望,把這慾望導向對知識、智慧的追求,而不是物慾、權勢的追求,所以不會傷害他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柏拉圖主張哲人王治國的重要原因所在。

04

柏拉圖的這種理想國的構想在那個時候看來,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進步與美好,更是能夠激動人心,按說必定要激勵西方人為這樣的理想國實現而奮鬥了。

然而,不知為何,西文人中卻始終沒能出現一個能夠符合柏拉圖要求的哲人王。

沒有哲人王,他的理想國夢想與藍圖自然便無以實現了。

而幾乎是

和他相同時代想到“聖人君”的中國人,卻找到了自己的“聖主明君”。

前面已經說過,我們的“聖賢君”也就相當於柏拉圖的哲人王的。

自古以來,西方人一個自己的哲人王沒碰上,而我們中國卻“幸運無比”,前前後後有著幾百個自己的“哲人王”。

於是,兩三千年來,中國便都由這些“賢德的哲人王”治理著。

05

然而,奇怪的是,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曾經被無數哲人王一直治理著的許多中國人到了今天卻反而嚮往著那個沒有哲人王的西方世界。

作家王小波寫過一本關於哲人王的書。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哲人王”不曾有,“聖人君”卻常在

至於可以使人成王的哲學,我認為它可以使王者更聰明,老百姓更笨。羅素是個哲學家,他說:真正的倫理準則把人人同等看待。很顯然,他的哲學不能使人成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像這樣的哲學就能使人(首先是自己)成王。孔丘先生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子子孫孫都是衍聖公,他老人家果然成了個哲人王。

由他的這段話,似乎可以讓人明白,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如此多的哲人王卻沒能把中國治出一個“理想國”來,原因就在於其實中國並沒有真正的哲人王,只不過是有教人如何成王的哲學而已。

而這種教人如何成王的哲學卻是相當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