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一部獻給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盜火者》,一共有十集,本期解讀第二集《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年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本集介紹了位於成都的一所華德福學校:

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華德福教育由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所創立,1919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創立於德國的斯圖伽達。據資料解讀,華德福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體系主張按照人的意識發展規律,針對意識的成長階段來設置教學內容,以便於人的身體、生命體、靈魂體和精神體都得到恰如其分地發展。

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成都華德福學校創立人講述他們的教育理念及對一年級到六年級課程設置的緣由,針對兒童成長規律,循序漸進設置階梯式“進化”教育。一年級以童書為主,二年級學習寓言故事,開始瞭解接觸人的本性與動物的相同與區別,三年級思維得到一步提升,思考人從何而來,思考世界和萬物的由來,四年級理解人與人間性格等種種差距。

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頗有意思的是,五年級課程的設置,由老師帶領指導,有規律、有針對性的對幾大文明進行相對系統的學習,這在我們傳統的中小校園教育中是絕對見不到的,一個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學生,能夠這樣系統的對某個古域文化進行學習,至少也得等到成年進入大學以後。六年級的時候,華德福學校會開展實地考察活動,到文化遺蹟實踐,讓學生與文化面對面交流。

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這種沒有成績、排名重負的另類教育方式,在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傳統教育模式比較下,它存在的價值也越來越被更多人所接納。兒童心理學家孫雲曉先生對於傳統教育模式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了他的擔憂:兒童的童年恐慌背後,就是父母的恐慌,教師的恐慌。

盜火者之呵護童年:爸爸媽媽,我不想上學了

當然,並非是所有人都認同華德福教育,很多家長能夠明白華德福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幫助,但更多也在擔憂讀完華德福之後,孩子該怎麼樣去面對傳統的教育,能夠競爭得過一直接受傳統教育的同齡人嗎?

雖然國外研究表明,華德福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加速度,特別是在高中時期,華德福學生要遠遠在整體上優秀於傳統教育下的學生,但對於孩子們來說,教育永遠只有一次機會,不敢冒險的父母對此保持觀望態度。

其實無論是傳統教育或是華德福教育,它們的存在都代表著市場的需求,可以這樣說,華德福教育是相對於傳統教育對於教育整體的另一種可能性,未來如果能有更多的“華德福教育”參與到教育中來,這對於接受教育的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幸運的事。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傳統教育,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華德福教育,更多的可能意味著更多的希望。

教育的根本和關鍵,學校並不是唯一,眾多數據表明,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學校教育。

把孩子缺乏“陽剛氣”歸結於學校男老師的缺失,這個觀點過於片面,如果說孩子們缺乏陽剛氣是因為在學校接觸男性少,那家中朝夕相處的父親不也是男性嗎?父親同樣可以讓孩子滿滿的“陽剛氣”?

根源也許不在於男教師,喪偶式的育兒對陽剛氣的影響遠遠大於男教師的缺失,與其探討男教師的缺失,不如探討中國式家庭教育父親作用的缺失。

同樣的,越窮也越容易把孩子的教育寄託在學校身上,羅斯高教授在《農村兒童的發展怎樣影響未來中國》中提到農村的婦女們:

“你問農村裡面的媽媽有沒有讀書給孩子聽這個問題,她會發出同樣的笑聲——就沒想過應該讀書給孩子聽。”

“原來的孩子,她們就只要他健康,要他種地,可是現在她們想要他上到大學,要上博士學位。她們不知道應該要給孩子讀書。”

“她們愛孩子,非常愛孩子,到處帶著孩子。”但是她們和他們幾乎從來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他們會把孩子交給羸弱的農村教育,似乎只要有學校接手,孩子的教育便與之無關。

他們期待著孩子以後上大學,讀博士。而他們更多會做的是邊搓麻將或者玩手機,邊對看著電視玩手機的孩子們吼上一句“學習去”,僅此而已。

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輩難以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引導,更何況大部分農村父母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在一個家庭扮演一個有助於孩子成長的角色,甚至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對於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越窮越容易把孩子的教育寄託於學校教育,不是把孩子交給教師就萬事大吉。相對於在談論傳統教育還是華德福教育的中產們,底層們只能寄託於唯一的傳統教育,事實是95%的農民希望上大學,只有8%的農民上大學。他們會走進職校走進工廠,走盡他們圈子裡的各種角落。

教育是永恆的話題,以父輩力量為基礎的孩子們,在面對教育的選擇也大有逕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