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祁县旅游业在艰难中起步

张礼明

祁县旅游发展是从1985年开始的,那时文化馆从事文物工作的樊国荃提出了在乔家“在中堂”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建议。当时县委、政府很重视。县委书记曹振声,县长韩竹林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分管副县长庞祥瑞具体负责,很快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他们积极跟省有关单位联系,着手筹集资金,分别从省文物局、旅游局各争取到专款20万元,县财政又拔出15万元,共计55万元,对“在中堂”进行了维修。1986年3月组织祁县的美工人员,历时半年多,对展室进行了布展陈列,于当年的11月1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从此,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这一民居瑰宝进入人们的眼帘,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祁县的旅游业也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1990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拍摄后,随着影片的放映,乔家大院的知名度逐渐提高,祁县的旅游也渐渐升温。

1991年,时任县委书记朱昭健、县长武丕礼,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副书记杨绍兴、副县长张骅具体分管,城建局局长李俊海、文化局局长卢风梧,县志办副主任武殿琦积极参与提供相关资料。同年12月27日祁县正式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紧接着申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杨绍兴的带领下,他们多次跑省城找领导呈送申报材料。

1992年5月,朱明媚同志来祁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分管了这项工作,祁县的名城申报和旅游开发进入快车道,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向前推进。1992年7月9日,朱明媚、杨绍兴、张骅、李俊海、卢风梧、武殿琦由司机温春元开车,一行七人赶赴北京呈送申报报告及材料。在国家建设部办公厅、文物局办公厅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办公厅郝主任、王景慧司长、文物局党委武书记及李春明主任的热情接待。他们还专门拜访了建筑专家郑孝燮,文物专家罗哲文等。7月下旬,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在河北承德召开专家会议,杨绍兴、张骅、李俊海、卢风梧又赶赴承德,逐一拜访与会专家。会议结束后,杨绍兴等又在北京再次拜访了有关人士。8月8日县委、政府召开了历史文化名城会议。专题研究了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8月29日县委、政府召开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动员大会,大会还邀请了省地领导出席会议。在会上杨绍兴作了动员报告,张骅宣读了《祁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若干规定》。这次会议对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10月至12月,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祁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20条措施》和《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纲》两个文件,并在1993年以祁县人民政府(1993)第13、14号文件下发,使名城保护开发工作有了政策依据。

忆祁县旅游业在艰难中起步

1993年初,《中国文物报》决定开辟历史文化名城专版,分别介绍第三批申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月12日,朱明媚、杨绍兴、李俊海、卢风梧、陈东玖带着文稿赶赴北京,商讨刊发专稿事宜。2月28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专版,共8篇文章,配发了7幅照片,分门别类介绍了祁县历史、文化、经济、人物、建筑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文章分别是《三晋名城——金祁县》(杨绍兴、武殿琦)、《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朱明媚、陈东玖)、《风景九沟独好》(张骅、王致和)、《民间文艺源远流长》(王永灿、武殿琦)、《古建明珠—乔家大院》(李俊海、张培志)、《镇河楼永镇昌源》(卢风梧、王致和)、《海内孤本宋版》(南世良)。这些文章的发表使文物专家和评委对祁县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名城申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3年3月17日,为加大申报的力度,朱明媚、李俊海、卢风梧、武殿琦、柳秉玉又赶赴北京,继续到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汇报工作。当时正值“两会期间”,朱明媚又找了省长胡富国,请他出面做建设部和文物局的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祁县的旅游发展,县委书记孙连珠、县长梁铁柱在3月下旬主持召开县五大班子会议,对旅游工作做了专门研究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一是县里成立旅游领导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二是讨论了《祁县旅游发展规划方案》,方案中明确部署:“依托乔家院,抓住两条线(公路、铁路),开发三大片(县城、九沟风景区、东观经济开发区)扩建新景点。并对开发三大片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东观经济开发区,主要拓展乔家民俗文化旅游。九沟发展黄土风情游。古城作为晋商文化游,规划了创办四个馆即在渠家大院创办晋商文化博物馆,长裕川大院创办历史名人展览馆,何家大院创办古典建筑展览馆,文庙创办教育展览馆。40个家庭民俗馆,4个城门楼、4个角楼,4个牌坊,24个景点等。会后,以祁县人民政府红头文件下发了《祁县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方案》。为祁县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