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給教育下過這麼一個定義: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美國知名作家傑克·霍吉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也寫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於我們至關重要。

這3個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周邊經常有孩子都有一些類似不好好吃飯、不專心看書、長時間玩電子產品,做事不專注等不良習慣。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以後長大了自然都會改過來。然而,孩子的童年時期,正是形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期。一些生活、學習上的不良習慣如果不能及時糾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

那麼,有哪些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1、養成自理的習慣

發現身邊很多家長,總是處在一種焦慮中在養育孩子。從孩子一出生,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總是從吃飯、穿衣到上學、交友,從課堂作業到假期安排,無不盡心思謀,只差代替孩子去生活。久而久之,孩子本來具有的創造性、主動性,都泯滅在家長的呵護之中。

其實,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因此,讓在他很小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當有一天你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於擔心,他自己也不會恐懼。從小事開始,自己的襪子自己穿,自己選擇上學時穿的衣服,自己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遇到事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3個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2、養成閱讀的習慣

可能大家都看過,現在網上很多文章都在講一定要讓孩子大量的閱讀,因為閱讀真的很重要!只有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才能見多識廣,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智慧,激發孩子的潛能,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為孩子的今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孩子今後的成績上升才會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

而孩子12歲之前,是閱讀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大量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那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家庭環境中也沒有看書的氛圍,怎麼能要求孩子愛閱讀? 家長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書,不用限定孩子必須看哪些書,只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就可以。

這3個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3、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在公共場合,我們經常會遇到不按套路出牌的“熊孩子”:他們在車廂內追逐打鬧;他們撒歡於飯桌。

但話說回來,哪有什麼熊孩子?他們也不是生下來就“熊”的。分明是不懂得給孩子立規矩的家大人,讓孩子的行為不受約束。

所謂的教養,就是讓別人舒服。我們不會刻意限制孩子的行為,因為那是屬於他們年齡段的活潑、好動。我們所要求的是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安靜,不去打擾別人。父母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學會禮貌待人;父母也要懂得尊重孩子,讓孩子從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中,學會尊重他人。

這3個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孩子將受益終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如果你家孩子還沒有養成這些好習慣,那麼,從現在開始,請“逼著”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因為優秀就是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