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海洋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摘要:推動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就是要統籌海洋開發和海上維權,統籌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綜合管理、維護海洋權益和海上軍事安全,統籌配置軍民力量和資源,通過整體籌劃、一體運作,推進海上行動能力和保障設施建設,形成軍民一體的海上力量組合和支撐保障體系。

關鍵詞:海洋強國;軍民融合;海洋權益

中圖分類號:E252 文獻標識碼: A

推進海洋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和國家強盛的依託,也是彰顯國家實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地。21世紀是海洋世紀,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要生存,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當前,我國國家安全與發展對海洋的依賴越來越強,來自海洋方向的威脅與挑戰也越來越大,海洋已成為國家生存與發展必爭必保的戰略空間。

做好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

1.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走向海洋是世界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和發展途徑。縱觀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是因海而興、因海而強、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個最發達國家中有8個在沿海,世界五大產業帶全都瀕海而建。中華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但遺憾的是,歷史上我們只是從“興漁鹽之利、仗舟楫之便”的視角看待海洋,重陸輕海,致使中華民族屢次錯失海洋意識覺醒、海洋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當前,海洋已成為我國連接世界的“藍色橋樑”和“重要門戶”,我國經濟發展形態和開放格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徵,對海洋資源、海洋空間和海上通道的依賴程度持續加深。目前,我國對外貿易運輸量的90%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我國,22%的出口集裝箱來自我國。

黨中央作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我國海洋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洋強國,必然是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和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我國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加快推進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堅持國家統一部署、一體籌劃和統籌推進,聚合軍地資源,把開發海洋資源與維護海洋權益統一起來,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海洋綜合管控能力和海軍遠洋作戰能力,有力支撐海洋強國建設。

2、建設現代化海上軍事力量的客觀需要

海上軍事鬥爭既需要多軍兵種的聯合行動,又需要國家和民間力量的支持配合。海上軍事行動離不開海上非軍事力量的配合;海上軍事力量保障離不開民用力量的幫助;海上軍事力量建設離不開國家綜合實力的支撐。美軍提出,“一個海洋國家,如果沒有相適應的商民船便不能從事戰爭,商民船的建造計劃必須與海軍戰時需要相適應。”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90%的作戰物資供應保障都來自民間海上力量,這些民間力量甚至直接參與了作戰行動。英國海軍對商船的設備情況、可以承擔什麼任務,需要進行哪些改裝,需要預備什麼材料,在什麼地點改裝都一一備案,從而保證了戰時需要,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英國豪華客輪“堪培拉”號在設計時因考慮了戰時使用問題,英阿馬島海戰爆發時,對其改裝只用了48小時,安裝了3個直升機平臺[1]。俄羅斯把海上商船隊作為“第二海軍”進行重點建設,其商船建造過程中,由俄羅斯造船署和海軍代表共同負責監督,並對其軍民融合性進行把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海軍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保障要求越來越複雜,對海上力量軍民融合建設的要求愈發緊迫。當前,我國海上軍事能力與國家安全需求的差距較大,要有效維護海洋安全和發展利益,必須適應海上力量建設軍民一體的客觀趨勢,加快推進海上力量構成、綜合保障、裝備建設和力量運用等方面的軍民融合,構建軍民一體、寓軍於民的海上軍事力量體系。

新時期海洋領域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的對策

近年來,我們在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上進行積極探索,取得了重要進展,有效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有力維護了國家海洋權益。但與此同時,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力量發展不足、行動協調不暢、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矛盾問題。當前,推動海洋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建設海洋強國和建設世界一流海軍的戰略目標,統籌安全和發展、軍用與民用、戰時與平時、當前與長遠的需求,重點推動基礎設施融合、力量發展融合、行動協同融合和科技創新融合,健全軍警民一體的海上維權力量體系,形成黨政軍警民合力固邊戍疆新局面。

1.統籌海洋領域基礎設施建設

在海洋領域基礎設施建設中,應充分考慮國防要求,預留軍事“接口”,切實找準基礎設施建設的“結合點”,加強統籌規劃,推動信息、測繪、重點海域及島礁等基礎設施的軍民共建共享。將海上戰場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加強對沿海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島嶼開發與海上戰場建設的統籌規劃,推進海上戰場佈局和國防設施建設與國家生產力總體佈局、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有機融合。加快構建全天候、全天時、多手段、立體化和高精度的海洋態勢感知網,實現對周邊熱點海域和重要航道的高時效、高精度感知。建立軍民兼容的通信網絡體系。按照“軍地共建、信息共享、分工協作”原則,依託現有通信傳輸渠道和信息資源,構建以國家現有信息系統為基礎、橫跨軍民、與軍隊指揮網相兼容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實現縱向貫通、橫向互聯、軍地互通和平戰兩用。建立海上目標聯合監視與管理體系。依託現有的海上目標聯合情報體系,通過綜合集成,整合軍隊、海警和交通等部門海上監管力量和信息資源,構建軍民兼容、遠近結合及海空一體的海上目標聯合監視與管理體系,實現情報信息實時傳輸、同步共享,為海上維權維穩、海洋資源保護和海上交通安全維護等提供常態化情報保障。建立國家聯合海洋環境調查與監測體系。整合軍民水下探測先進技術和資源,加強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和保障等系統建設,構建多層次綜合立體水下作戰信息體系,為海上兵力行動、海上航運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航保服務。

2.建設軍民一體海洋維權力量體系

海上維權力量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海上作戰力量,即海軍;二是海上執法力量或準軍事力量,即海警;三是民用船隊,如商船隊和漁船隊等。當前,隨著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日益擴大以及周邊海洋權益紛爭頻發,海軍、海警和海上民事力量所肩負的使命任務更加繁重。要著眼海上作戰和維權執法任務需要,統籌海軍、海警和海上民事力量建設,提高海上維權整體聯動能力。近年來,我國海軍現代化成就顯著,走向深藍全面提速,職能也從“近海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遠海護衛”,並積極走向遠洋。就海上執法力量而言,海警在主權宣示、護漁、海上執法和解決海上爭端問題等方面比海軍更有優勢,也更具靈活性。2013年7月22日,中國海警局正式掛牌,標誌著“五龍治海”局面基本結束,海上執法力量的規模迅速擴大,要加強海警力量專業化、軍事化和國際化建設,軍地合作發展大中型海上維權執法新裝備。我國面臨的海洋維權鬥爭是一場持久戰,而每次具體的海洋維權行動又具有發起突然、升溫迅速的特點,這就需要海上民事力量隊伍既要有一支拳頭力量可以隨時動用,又要有大批漁船作為補充力量長期待命以作備用。

3.建設軍民一體海上綜合保障體系

綜觀世界海洋強國的興衰,沒有強大的海上民事力量作為支撐,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夢想註定很難實現。事實上,在海上綜合保障方面,如航道測量、碼頭和平臺建設等,大多都是軍民通用的,海上民事力量的蓬勃發展是海軍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截至“十二五”末,我國擁有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1.6億載重噸,截至2016年12月31日,僅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一家經營船隊綜合運力就達8168萬載重噸/1082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幹散貨自有船隊運力3821萬載重噸/450艘,油氣船隊運力1873萬載重噸/137艘,雜貨特種船隊460萬載重噸/174艘,均居世界第一。該集團在全球運營集裝箱碼頭超過48個,泊位數超過209個[2]。這些都是我國海軍走向遠洋可依託的重要資源。

要著力統籌運用民用海運資源,加快構建以現役力量為主體、以預備役力量為輔助、以社會保障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海上軍民融合綜合保障力量體系。要結合遂行海上任務需要,大力推進民用運載工具貫徹國防要求,對集裝箱船、雜貨船、油船、水船、滾裝船和客船等不同船型,區分融合功能,貼近實戰要求,開展民船加改裝前期儲備,並適時開展民船徵用加改裝項目,最大限度實現軍民兩用的複合功能,切實提高海上綜合保障能力。依託前沿島礁,大力發展海上航運、中轉等業務,推進航運樞紐、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建設。在利益攸關的重點海域或沿海友好國家的港口,通過商業招標、政企合作、租用開發和自籌自建等方式,建設集保障兵力駐屯、貿易集散、裝備維修和綜合補給於一體的海外保障體系,為遠海護航、力量預置和商貿發展等活動提供安全支撐。

4.加強海洋科技軍民協同創新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科技領域取得了諸多重大進展,海洋探測、水下運載技術等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但與海洋科技強國相比,我國海洋科技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對新興海洋產業支撐不足,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改變,特別是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還難以適應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海軍的戰略需求。

要在海洋科技創新中兼顧軍用和民用,整合軍地科技資源,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軍民科技互融互補和轉化應用,以軍民融合帶動創新鏈、延伸產業鏈,在海洋領域培育發展一批新興戰略性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質戰鬥力生成點。整合運用軍地科研力量和資源,發揮海洋和海軍相關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引導軍地科研人員加強基礎技術研究,聯合攻關核心技術。推動軍地雙向開放交流,建立軍地需求信息溝通交流機制,共享軍地重點實驗室、重大實驗設施、重要科技基礎設施以及其他海洋科技協同創新平臺。

構建海洋科技軍民協同模式和創新成果源頭供給網絡,打造海洋產業集聚創新平臺,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科技興海服務能力。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推進開放共享發展,加速海洋高新技術引進與融合,推動優勢海洋產業走出去,加強聯合研發平臺建設和國際標準制定。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軍地海洋科技資源配置,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通過海洋重大工程、重點專項和系列專項的帶動,加強海洋調查觀測,提高海洋認知能力,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軍民科技兼容同步發展,促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的緊密融合,開創海洋強國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姜魯鳴,王偉海,劉祖辰.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探論. 人民出版社,2017:120.

[2]劉瑾. 中遠海運:“深改”“快改”奔向世界一流. 經濟日報,2017-6-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