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小學生鬥雞、擠油、抽陀螺,山區娛樂豐富多彩,你見過嗎?

60年代小學時的課間活動。鬥雞:搬起左腿,單腿立地,跳動向前,互相攻擊或敲打對方,站立不穩者,敗下陣來。擠油:冬天靠牆曬太陽,為佔向陽處,兩邊向中間用力擠,體力不支者被擠出局。

60年代小學生鬥雞、擠油、抽陀螺,山區娛樂豐富多彩,你見過嗎?

抽陀螺:誰的陀螺個頭大,在地上轉動時間長,觀者嘖嘖稱讚。木質的陀螺尖容易磨損,掏一個小洞,安上鋼珠,經久耐用。鋼珠從哪裡來?公社的糧站和供銷社物資,全靠套毛驢的人力車運輸。馬路上深深地壓出兩條車輪溝道,車軸裡的鋼珠掉地,上學和放學路上,盯著馬路,撿到一粒鋼珠,如獲至寶。

60年代小學生鬥雞、擠油、抽陀螺,山區娛樂豐富多彩,你見過嗎?

小學的文藝活動也豐富多彩。學校的晚會上,臉上畫一塊貼著紗條的傷疤,挎著一杆道具槍演唱:“大頭兵張老三,被困在臺灣……”表演博得熱烈掌聲。“文革”前幾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在學校,排演了小話劇《一百分不算滿分》,小歌舞《東海小哨兵》。

60年代小學生鬥雞、擠油、抽陀螺,山區娛樂豐富多彩,你見過嗎?

在家鄉,也有各類文化活動。綵船、獅子、龍燈、社火,踩高蹺,盪鞦韆,生產隊院場上表演的“懶婆娘搶場”,再現了曬穀場上突降大雨婦女搶收糧食滑稽笨拙的場景。遇到誰家辦喜事,還有“拐和尚”的滑稽戲。各種活動到公社所屬五個大隊二十多個生產隊演出,跟著打燈籠,舉火把,翻山越嶺,樂此不疲。半夜回家,邊走路邊打盹。春節公社文藝匯演,被安排說快板。兩個人在臺口走來走去,口中振振有詞:“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記得當年生產大隊演出的節目有:小話劇《破詭計》、秦腔《紅嫂》、表演唱《我們是公社的八大員》、《我的算盤好夥計》、《媽媽你好糊塗》等。從縣城買回一隻“天老鼠”鞭炮,一道火光直上空中,小河兩岸村民十分好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