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的一頁。

順治時期

清代順治朝歷時十八年,社會動盪,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可能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所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產量很少。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緻,器形樸拙;

順治青花紋飾畫面構圖飽滿,繪畫一反過去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採用雙勾填色的技法。

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時期

康熙朝,社會生產從恢復到日益發展,朝廷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景德鎮設立官窯,瓷器的進步也有很大的進步,不論在青花、一色釉還是彩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器物要重些。較大型作品採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康熙五彩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緻;另一特徵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等。

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被認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瓷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緻,每件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樸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係的適度、整體的統一。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鎮御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製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等。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製”款。民窯署字較為草率,喜用吉語。

乾隆時期

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3、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豔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4、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5、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6、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裡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豔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裡紅亦為上乘。

7、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佈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山水等。

8、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嘉慶時期

嘉慶一朝,景德鎮御窯廠己無專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製作上處於因循守舊的狀態。品種和數量不及乾隆盛世,嘉慶晚期瓷藝漸趨低下,沒有什麼突出的創新之作。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1、造型基本沿襲乾隆,罕見創新之作 ,工藝不及前朝協調秀美。鼻菸壺更為流行。本朝出現了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

2、器物早期製作規整,胎質細潤,保持了乾隆風格,尤其民窯器物常與乾隆相混淆;晚期胎質漸粗,厚薄均有。釉色多白中泛青,釉上彩的釉色以色地為主,白地相對較少,釉面早期保持乾隆特徵,部分器物與乾隆有顯著區別,光潤不足,常有波浪釉。

3、粉彩瓷多見開光,描金工藝普遍,總體上看,彩繪筆法纖細拘謹,紋樣構圖繁複刻板。嘉慶彩繪人物的臉比乾隆人物大一些、圓一些。

4、官窯款一般均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款,無邊框。粉彩瓷器特別是豆青釉粉彩瓷器常見紅款。在霽藍描金等特殊器物上,則有金款,有的還見刻款。民窯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堂名款、紀年款較前朝皆少。嘉慶彩瓷中還有部分“退思堂”款的器物,為睿王府定燒。但以後各朝都有此款瓷器的出現。

道光時期

而後到了道光時期社會動盪。國內外矛盾進一步激化。爆發了鴉片戰爭,內憂外患不斷,隨著經濟、文化的衰落,景德鎮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影響,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與嘉慶時期相比,燒造規模進一步縮減,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的產量和質量都明顯下降。

1、道光時期瓷器燒造品種有彩瓷和顏色釉瓷。彩瓷主要有粉彩和青花瓷等;

2、道光時期青花瓷使用國產料, 早期的青花呈色穩定,色澤靚麗濃豔,晚期呈色淡雅,層次清晰;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道光時期瓷器基本上繼承前朝傳統器形式樣,創新較少,多為日用器皿;道光瓷器胎體細白,多數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往往出現波浪狀,稱為“波浪釉”,為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徵之一;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道光瓷器裝飾已繪製為主,紋飾圖案式化,寫意書較少,圖案缺少層次變化,構圖趨於明朗。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

咸豐時期,國力衰敗之極,連年兵變,百業俱廢。光緒年間,又遭八國聯軍入侵,國家受到巨大損失,陶瓷業也難逃厄運,所以咸豐時期的傳世精品很少。

這一時期的產品更加粗糙輕率,胎體厚重且疏鬆,表面施釉厚薄不一,還常出現桔皮狀坑凹。咸豐官窯瓷器款識為“大清咸豐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字體工整,字外無圈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采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雲鶴等,格調不高。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所謂“同光中興”以後,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算是比較繁榮的時期了。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亦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樑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豔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為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製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繡球之類。

宣統瓷器量少,但比光緒要規整精細許多。其胎體選料上乘,胎壁輕薄均勻,坯釉結合好,燒結程度較高,叩擊聲音清脆。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徵。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知識論|清朝時期瓷器的變化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