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漸近雙軌制改革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蹟」

林毅夫:渐近双轨制改革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

浙江在線10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石瀟俊)10月14日,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優勢特色學科聯合主辦“經濟發展與結構變遷: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對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奇蹟”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林毅夫表示,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超乎任何人的預想之外,漸進雙軌的改革是過去40年取得偉大成績的關鍵。

“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

1979年,中國大陸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1979年,中國大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55美元,連世界上最貧窮、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當年非洲國家的平均數是490美元。

除了貧窮,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經濟極度內向型的國家,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為4.1%,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為5.6%,兩項加起來僅為9.7%。從總量上來看,當時的貿易量只有202億美元。

“從1979年我來到中國大陸,過去39年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奇蹟。”林毅夫說,“連續39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速度高達9.5%,2009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超越德國變成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如今國民經濟總量已是1978年的34倍。”

在此過程中,七億多人口擺脫國際貧困線標準,對過去40年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在這段時間內,雖然中國經濟崩潰論此起彼伏,但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

“漸進雙軌的改革是成功的關鍵”

每當經濟遭遇下行壓力的時候,國際上各種“中國經濟崩潰論”開始甚囂塵上。20世紀90年代,被西方國家廣為推崇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是“華盛頓共識”,即”主張政府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華盛頓共識”在幾次金融危機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拋棄。

“這樣的轉型思路忽視了原體制中的政府幹預是為了保護和補貼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重工業,如取消保護補貼,結果必然是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的破產倒閉,造成大量失業,短期內對社會和政治穩定帶來巨大沖擊。”

而中國的做法是施行雙軌制改革——對於資本密集、規模大、與就業和國家安全有關的產業,在轉型期間繼續給予必要的保護補貼,以維持經濟穩定;對過去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的,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放開准入,將其變成競爭優勢。

林毅夫說,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家,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無疑是違反比較優勢的,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利用後發優勢,減少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成本,取得穩定快速發展,比較優勢就發生變化,資本密集型產業從違反比較優勢變成符合比較優勢。

“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我國採取的漸進雙軌制是最糟糕的轉型方式,主張一次性消除政府幹預。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務實的漸進雙軌制是我國維持經濟穩定和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