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如果有人問你當今坦克的最大弱點,我們認為,它的答案一定是:“坦克指揮官的素質。”

如何在一場“鋼鐵對鋼鐵”的戰爭中獲勝,也許是軍事領域最難解答的問題。在二戰中,曾有無數人用生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今天,我們將探討 “二戰王牌坦克戰術”的話題,用四場力挽狂瀾的經典塔克戰例,來講解當時坦克戰的戰術。

一、經典戰例:獵殺魏特曼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1.背景

1944年夏季,諾曼底戰役達到了最高潮:在盟軍的攻勢之下,德國軍隊節節後退,尤8月初,英軍已經非常接近交通樞紐法萊斯,而一旦攻克法萊斯,諾曼底的德軍就會被困在一個巨大的口袋內。圍繞這座城市,雙方都在不斷集結兵力,“螢火蟲”和“虎式”將迎來一場史詩般的對決。

1.兵力對比

德國:5輛虎式坦克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如果說二戰中有一種令盟軍心驚肉跳的坦克,那麼許多人都會想到虎式。這種坦克於1942年率先在東線登場,並在隨後成為德軍重裝甲部隊的主力。虎式安裝了一門高穿透力的88毫米主炮,並擁有厚達100毫米的前裝甲,其動力是一部邁巴赫HL120型引擎,行駛速度可以達到45公里/時以上。得益於超寬的越野履帶,虎式的戰場機動性也令德國坦克兵們非常滿意。

作為一種重型坦克,虎式的缺陷也非常顯著:如果操作粗暴,坦克的變速器容易損壞,泥濘和冰雪有可能卡住負重輪,讓坦克極難在戰場環境中修復。而在1942年8月到1944年8月的整整兩年中,虎式坦克只生產了1349輛,因為其生產工序極端複雜。不僅如此,從1944年夏天起,虎式開始遭遇火力更強、裝甲更好的盟軍裝甲車輛,這使它的損失節節攀升。

英國:約4輛“謝爾曼”和“螢火蟲”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提到“螢火蟲”,就不得不提“謝爾曼”。作為二戰盟軍最重要的坦克,“謝爾曼”最早於1942年投入了北非前線,進而通過戰場表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和地位。“謝爾曼”車體採用了傾斜裝甲設計,動力由一部液冷汽油機提供,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有目共睹,唯一美中不足的只有貧弱的火力。

早期的謝爾曼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管炮,幾乎無法擊穿虎式和豹式的前裝甲,但1943年之後,該坦克的一個主要裝備國——英國,開始為“謝爾曼”裝備更強大的武器。由此誕生了“螢火蟲”,它採用了58倍口徑的76.2毫米火炮,使用脫殼穿甲彈可在1000米距離擊穿192毫米裝甲,而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是100毫米,側面是80毫米,因此在伏擊虎式時可謂遊刃有餘。

為將76.2毫米炮裝入炮塔,設計師們不得不取消了炮塔機槍,使乘員減少到四人,但坦克重量卻從“謝爾曼”的31.8噸上升到34.8噸。同時,乘員的減少,意味著裝填手還要兼任無線電員,而在高度緊張的戰鬥中,一個人很難同時兼顧這兩項工作。

2.指揮官:

德國:米歇爾·魏特曼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作為二戰中最著名的坦克指揮官,魏特曼出生於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農民家庭。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和日托米爾戰役中,他的戰績突破了66輛,德國的宣傳機器更因此把他塑造成一個國家英雄。魏特曼在1944年8月8日的伏擊戰中陣亡。

英國:湯姆·保德曼

保德曼出生於英國北安普敦郡的一個農民家庭,1940年9月加入英國陸軍,1944年,他在裝備“螢火蟲”坦克的北安普敦郡義勇騎兵團擔任連長,在這年8月,他和部隊捲入了法萊斯北部地區的激戰。

在此戰鬥中,他曾多次親自前往前線無人區偵察,並率領部隊挫敗了德軍的反擊,在他的敵人當中,包括德軍精銳的黨衛軍“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和魏特曼的黨衛軍第501重裝甲營,這些戰鬥使他的名字登上了新聞公告。戰後,保德曼成為一名政治家和商人。2003年,他以84歲高齡去世。

3. 交戰經過:

為奪取法萊斯,在1944年8月8日,英軍發起了代號“總結”的大規模攻勢,這次行動聲勢浩大,對德軍來說,這成了災難的一日。在這一天,德軍的前線部隊被擊潰,通向法萊斯的道路完全敞開,但同時,他們也得到了8輛虎式坦克的增援。上級將力挽狂瀾的希望寄託了在這些坦克身上,而擔任虎式指揮官的,就是坦克王牌米歇爾·魏特曼。

在桑託附近的一片開闊地,魏特曼對部隊進行了部署:3輛虎式坦克在桑託村內待命,而他本人將率領5輛虎式發動進攻,在他們右側,是另一支黨衛軍裝甲部隊,但出於難以解釋的原因,魏特曼決定獨自發起進攻。

魏特曼並不知道,對面的敵軍已經嚴陣以待:在他右前方的聖艾尼昂,部署著英軍的北安普敦郡義勇騎兵團,有四輛坦克在灌木叢中隱蔽待命,而在左側,部署著加拿大陸軍的舍布魯克燧發槍兵團,這兩個團都以“謝爾曼”和“螢火蟲”坦克作為武器。從英軍的無線電裡傳來了消息:“虎式正排成一行向北行駛!”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作為北安普敦郡義勇騎兵團的代理連長,保德曼上尉深知,手下的三輛謝爾曼坦克只裝備了短管75毫米炮,他們必須讓虎式坦克再靠近些,首先用“謝爾曼”吸引虎式,再讓“螢火蟲”的76.2毫米炮發起致命一擊。

經過漫長的等待,虎式離它們已經不足800米了。此時,魏特曼依舊看不到伏擊者,但伏擊者們卻能清楚地看到虎式。從當時的行進方向看,魏特曼顯然認為敵人部署在北面的一處高地上,而不是附近的果園中。“螢火蟲”的炮手喬·埃金斯後來回憶道:“情況明確無誤:有必要先發制人。”

他朝著編隊最後一輛虎式打了兩發穿甲彈,虎式燃燒了起來。第二輛虎式坦克見狀轉向右側,向正在撤回掩蔽處的“螢火蟲”連開三炮。但只有一發炮彈打在炮塔艙蓋處,讓車長不慎摔下了坦克。詹姆斯中尉迅速接過了坦克的指揮權,把“螢火蟲”轉移進一個新的射擊陣地。

12時47分,艾金斯向第二輛虎式坦克開了一炮,將其打中起火。最前面的虎式坦克遭到其它謝爾曼坦克的75毫米炮的轟擊,履帶被打斷,在原地兜起了圈子。“螢火蟲”於12時52分又發兩彈,將這輛虎式坦克也擊毀了。

就在這時,通過無線電,魏特曼的戰友們只能聽到他的最後一道命令: “撤退!”而在參與進攻的德國坦克兵當中,只有一個人記錄了當時混亂的情況: “我們的坦克中了一彈,炮彈打穿了右側裝甲,在戰鬥室內爆炸,將肖特中士炸成重傷。……我不知道這防禦火力來自哪個方向……第四輛坦克(魏特曼的座車)就在我眼前被擊毀。”

當時魏特曼的小隊很可能遭到了埃金斯的直接射擊,也有可能遭到了隱蔽在古梅尼爾古堡莊園圍牆後、隸屬於加拿大舍布魯克燧發槍兵團的“螢火蟲”坦克的伏擊。當時有一份目擊報告稱,魏特曼的虎式在中彈後發生了大爆炸,其威力將炮塔震離了車體,並拋進了附近的田野,由於戰況混亂,魏特曼在當天被判定為“失蹤”。直到1983年,一支搜索隊才在附近挖出了一塊軍官領章、一塊軍官皮帶扣、一支6.35毫米口徑手槍以及若干骨骸,這些遺骸都屬於魏特曼。

4.結果:英軍勝利

5.損失:

德軍4輛虎式坦克被擊毀;英軍無損失

6.案例點評:

關於魏特曼的死因至今依舊沒有定論,但一般認為,他死於英軍或者加拿大軍隊的交叉火力;同時,又有三個戰術錯誤,讓他闖入了這個不可掙脫的陷阱。

首先,他將全部八輛虎式中的三輛用於防禦桑託村,這實際是犯了分兵的錯誤,因為這個村莊周圍已經部署了88毫米炮,而虎式駐守在當地,又無法對魏特曼進行支援和掩護。

其次,魏特曼其實是在對敵情全然無知的情況下展開了攻擊。根據英軍的記錄,在進攻時,這些虎式坦克排成了一列,這表明,魏特曼沒有預料到危險近在咫尺——按照德國坦克的標準戰術,它們在進攻時會排成一個楔形梯隊,以便在前進中交替掩護。不僅如此,他對敵情的判斷還出現了誤差,這導致他暴露了整個側翼。

第三,魏特曼只和友軍進行了有限的溝通,在虎式右側不到1000米處,部署著另一隊負責進攻的四號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如果和這些部隊共同行動,從東面向古梅尼爾莊園發動進攻,魏特曼也許能夠避開這個致命的埋伏,但歷史並不給人以“假設”的機會——魏特曼的死亡,實際是為德國坦克王牌的神話劃上了句點。

二、經典戰例:夜襲塔欽斯卡亞

1.交戰背景:

1942年冬天,蘇軍發動了史無前例的反擊行動,在這次行動中,他們投入了超過50萬名士兵和1500輛坦克,一舉將德軍大部隊包圍在了斯大林格勒。面對酷寒的冬天和蘇軍源源不斷的攻勢,被切斷的德軍最初仍依靠空運負隅頑抗。作為蘇方最高指揮官,瓦圖京將軍派出第24坦克軍突襲塔欽斯卡亞——德軍最重要的前線機場,以切斷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中運輸線。這場突襲的成敗,將影響斯大林格勒戰役乃至整個戰爭。

2.指揮官:

蘇軍:瓦西里·巴達諾夫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出生於俄羅斯中部、車里雅賓斯克地區的巴達諾夫有著豪爽的性格。他在1915年被徵入沙皇軍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1930年代的軍事改革中投身於坦克部隊的建設。

戰爭期間,他先後擔任過第12坦克旅旅長、第24坦克軍軍長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等職務,並參加了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等最衛國戰爭中重要的戰役。1944年7月他在對德軍的戰鬥中受傷,後來。1974年,巴達諾夫在莫斯科病逝。

德軍:赫爾曼·巴爾克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巴爾克出生於一個典型的德國軍人家庭,有一半英國血統。在德國軍隊重新武裝期間,巴爾克對機動作戰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並因此成了一名裝甲部隊的指揮官。

無論是1940年的法國戰役,還是戰爭後期作為“救火隊員”,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品質。尤其是在裝備短缺、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他仍然能滿懷信心,以高超的技巧完成使命。

3.兵力對比:

德軍:66輛二號、三號和四號坦克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軍隊的另一大缺陷也變得愈發顯著。除了恐怖的KV-1之外,在戰爭初期,蘇聯紅軍還投入了大量T-34,這種坦克在各個方面都比德軍坦克出色。

事實上,直到1942年底,德國坦克工業都沒有生產出能與之抗衡的裝備。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為避開德國人的推進,蘇聯坦克工業進行了搬遷,但即使如此,德軍在坦克上仍然不具有任何的數量優勢。

到1942年,三號和四號坦克已成為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其中,四號坦克最初是作為“步兵支援坦克”研發的,但作為德軍最“重型”的坦克,它很快陷入了同敵軍坦克的交戰。同時,德國人為四號開發了眾多的改進型,其中裝備長管炮的型號已經可以正面擊穿T-34,然而以東線的標準,其生存性仍然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二號、三號坦克的地位也同樣尷尬,由於車體尺寸太小、發動機功率不足,它既不能安裝更厚的裝甲,也無法對火力進行提高。它們的裝甲比四號坦克薄,主炮無法威脅T-34,在1942年之後,它們逐漸被新型坦克淘汰。

蘇軍:144輛T-34和T-70坦克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跟T-34比,德國坦克就是垃圾。”這是一名二戰老兵——亞歷山大·博德納裡的評論,在二戰的各國軍隊中,幾乎沒有多少坦克兵能對自己的座駕如此滿懷信心。這種自信來自T-34領先時代的設計特色,簡而言之,就是它的傾斜裝甲、76.2毫米炮和V-2柴油發動機,正是這些設計要素,令T-34成了優秀防護、強大火力和良好機動性的集合體。

需要指出,T-34並非完美無瑕,這主要體現在它拙劣的質量上:尤其是1941-1942年,由於裝甲鋼質量下降,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德國的三號和四號坦克都能在300米外將其擊穿,但蘇聯坦克手們仍然義無反顧地駕駛著這種坦克:他們堅信,憑藉保衛祖國的決心,紅軍一定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4.交戰部隊:

德國:第11裝甲師

經歷了1941年冬季的慘敗後,德軍不得不對裝甲師的編制進行調整,原先,一個裝甲師大約有200輛坦克,但現在,這一數字縮水了四分之一,即擁有約162輛坦克。同時惡化的還有坦克乘員的素質,僅在1941年下半年,就有數千名經驗豐富的坦克乘員傷亡和被俘。而他們的接替者,不僅戰鬥技巧並不老練,而且也不再對勝利抱有堅定的信心。

蘇聯:第24坦克軍

第24坦克軍於1942年4月組建,由一些獨立旅組合而成,包括三個坦克旅和一個摩托化旅。一個坦克旅擁有兩個坦克營(通常由2個各擁有10輛T-34型坦克的中型坦克連,外加另一個擁有10輛T-70型坦克的中型坦克連組成)及一個摩托化步兵營。而摩托化旅由三個摩托化步兵營、一個反坦克炮兵營、一個高射炮營、一個迫擊炮營及一個旅部直屬營組成。

在戰前,第24坦克軍接受了2個基數的彈藥(約111噸),2個基數的油料(約109噸)和5天的口糧補給,卡車數量只有編制的50%——遠無法滿足長途奔襲所需。在士兵方面,第24坦克軍的情況可謂喜憂參半,它的步兵一部分抽調自海軍陸戰隊和空降部隊,素質遠在動員兵之上。但對於坦克單位來說,情況則完全相反:經歷了1941年的潰敗,蘇聯被迫加快坦克手的培訓。按照老兵們的描述,一個坦克手從入伍到參戰只需要2個月,而指揮官的培訓時間則下降到4個月:這也意味著,投入前線後,他們將用鮮血換取經驗。

5.交戰經過:

蘇軍指揮部顯然不希望這座空中橋樑破壞他們收復斯大林格勒的計劃,為此,瓦圖京將軍的西南方面軍奉命發動一次進攻:在這次進攻中,第24坦克軍將從步兵部隊打開的突破口插入,直奔南方232公里處的塔欽斯卡亞機場——德軍最重要的空運中轉基地。

1942年12月16日上午,蘇軍的進攻在90分鐘的炮擊之後打響了,第24坦克軍奉命從一處15公里的突破口南下,以最快速度直奔塔欽斯卡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遭遇驚慌失措的軸心國軍隊,並給予了對方沉重打擊:12月18日夜,在曼科沃,他們甚至闖入了一個意大利軍隊的補給站,繳獲了300輛各種汽車,以及數量驚人的補給物資,這使該軍在未來幾天成功保持了進攻的動力。

儘管旗開得勝,但長驅直入的蘇軍也發現,讓一個坦克軍的穿越大草原其實非常困難:他們沿途不斷遭遇空襲,為降低損失,部隊被迫分成若干小規模的行軍縱隊,讓指揮變得更加困難;馬不停蹄的運動戰讓車輛故障頻發,導致坦克手精疲力竭,而俄羅斯冬季的白晝只有大約9小時,它讓坦克軍在大部分時間無法進行機動;更大的問題來自德國人的抵抗,它讓坦克軍麾下的摩托化步兵旅在後方陷入了漫長的糾纏中。

到12月23日下午,第24坦克軍已經離目標只有大約27公里,經過近1周的戰鬥,他們消滅了超過3000名軸心國官兵,但自己也陷入了生死攸關之中:如果繼續突襲塔欽斯卡亞,那麼摩托化步兵和坦克將有可能被敵人各個擊破;但如果等待摩托化步兵趕上來,那麼德國人可能會撤空機場,並有時間準備迎戰。在權衡利弊之後,巴達諾夫決定採用前一種方案:他將希望寄託在了德國人的鬆懈上——12月23日午夜,第24坦克軍來到了塔欽斯卡亞邊緣。

當時,防禦塔欽斯卡亞機場的是一支2000人的德軍部隊,他們有12門88毫米和40多門20毫米高射炮。然而,由於並不相信蘇軍會長驅直入200多公里,他們完全忽略了近在咫尺的危險。當24日午夜時分,蘇軍偵察兵摸到機場時,發現附近的陣地上竟然無人值守,在獲悉這個消息後,坦克軍的“喀秋莎”開始全力向機場和塔欽斯卡亞射擊:100多枚火箭彈從高處沙沙地落下,將建築物炸成碎片,切斷了機場和外界的聯繫。

接著,坦克軍從兩個方向同時突入了機場,在他們面前是堆積如山的彈藥、補給品和成排的運輸機,一名蘇聯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景象:

“我們的坦克分隊闖入了塔欽斯卡亞,首先突破到跑道上是內察耶夫上尉的營。一場混戰在坦克和高炮之間展開,德國人的榴彈打中了我們的幾輛坦克,但敵人也被我們消滅,德國飛行員則四下奔逃,試圖駕駛飛機來逃離這個地獄。”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但這是沒有用的,就在德國人慌忙發動引擎的時刻,蘇軍開始有條不紊地摧毀停機坪上的目標,當第一架運輸機被炮彈擊中後,運輸機群立刻陷入了慌亂,幾乎沒有哪位軍官或管制員能組織疏散,蘇軍坦克耗盡了炮彈,就在停機坪上橫衝直撞,還有兩架運輸機甚至在半空中撞在了一起。

在30分鐘內,第24坦克軍便擊毀了超過50架德軍飛機,並繳獲了整整8個倉庫的物資。然而,巴達諾夫也發現,自己的處境突然變得非常危險:

一方面,計劃中的接應部隊根本沒有抵達,而對後續的任務,上級又沒有作出進一步指示;此時,大多數T-34坦克已經耗盡了燃料,而他們在機場繳獲的都是航空汽油,並不能用於T-34的發動機,同時,一支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正在逼近,他們來自巴爾克將軍的第11裝甲師——在經歷了馬不停蹄的激戰之後,第11裝甲師依舊強大,其麾下擁有66輛坦克。和第24坦克軍不同,這些坦克配屬了步兵和重炮,而蘇聯人則幾乎是孤軍奮戰。

12月24日晚,第11裝甲師的矛頭抵達了機場東部的一個村莊——巴伯夫尼亞,在一個小時的坦克戰中,德軍摧毀了7輛T-34,自身有5輛坦克受損——這次交戰還讓巴達諾夫意識到,自己的部隊已經被孤立,為擋住德軍的進攻,他只能利用手頭的50輛坦克和2000名士兵建立了一個刺蝟型的陣地,其核心是三座村鎮——塔欽斯卡亞、迪亞科諾夫和塔洛夫斯基。同時,他發回一封電報:“局面危急,彈藥耗盡……請求撤退。”

但上級對巴達諾夫的請求不置可否,與此同時,從26日開始,德軍第11裝甲師開始向塔欽斯卡亞周邊集中,塗著鐵十字的轟炸機不斷從蘇軍上空飛過,幾乎是連續不斷地對當地的陣地展開了空襲。當守軍仍在驚魂未定時,巴爾克向機場東部派出了一支由坦克和步兵組成的進攻分隊,這次進攻完全出乎了蘇軍的預料,因為他們的防禦重點是機場北面,而當地只有3輛坦克和一些步兵。,由於缺乏燃料,第24坦克軍的其他坦克都成了固定炮臺,只有內察耶夫上尉率領5輛坦克前去救援。但這種孤注一擲的行動註定不會有結果。按照蘇聯方面的記錄,在彈藥耗盡、戰友們紛紛被擊毀後,內察耶夫駕駛坦克與德軍同歸於盡。

到12月27日,巴爾克已經積攢了足夠消滅蘇聯第24坦克軍的部隊,炮擊和空襲在這一天達到了最高峰,24門重炮炸燬了蘇軍藏身的塹壕,德國飛機在空中留下交錯的航跡,而蘇軍坦克只能用零星的炮火做出回應。雖然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14架蘇聯運輸機飛臨機場上空,向坦克軍投下了寶貴的彈藥和燃料,但對於被圍困的部隊而言,它們的作用無異於杯水車薪。

在德國人看來,塔欽斯卡亞的防禦已經不堪一擊,但在進攻這些陣地的時候依舊爆發了大規模的肉搏戰。巴達諾夫在最後關頭下令——部隊可以自行選擇繼續戰鬥還是突圍。隨後坦克軍集結為兩個戰鬥群,其中一個由巴達諾夫親自指揮,包括11輛坦克、30輛卡車和900多名步兵,突圍的隊伍一直延伸長達3公里。

而在塔欽斯卡亞,有300名士兵留了下來,他們因為執行殿後任務無法向北撤退。他們最後被包圍在一小片區域內,在機槍和火炮的無情打擊下全軍覆滅。感謝他們的英勇犧牲,在夜色的掩護下,巴達諾夫的主力部隊得以在艱難的行軍後與友軍會師。此時,他們只剩下了9輛T-34和3輛T-70,儘管傷亡慘重,第24坦克軍的壯舉也完全有理由在戰爭史中留下一筆。

5.結果:蘇軍勝利

6.損失:

德軍損失:至少50架飛機;50-80輛坦克;超過2000名士兵傷亡或被俘;蘇軍損失:92輛坦克;近1300名士兵傷亡或被俘

7.案例點評:

二戰史上,在沒有遠程炮火、空軍以及步兵的支援下對敵對方縱深腹地發動突襲,長途奔襲232公里,讓德軍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運系統徹底崩潰,並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完成了突圍,僅這一點,就註定了蘇聯的坦克勇士們將名垂青史。

雖然行動戰果驚人,但也暴露出了許多編制和戰術上的隱患:在離開供應基地之後,坦克軍獨自前進了240公里,只能一路依靠奪取敵人物資維持行動,至於隨行步兵因為沒有車輛,完全無法跟上先頭部隊的腳步——以上缺陷都為德軍提供了機會。通過這次戰鬥,蘇軍的指揮官也吸取了教訓,他們認識到了支援火力的重要性,並增加了配屬給坦克軍的汽車和步兵。這種變革,將令他們在1943年的戰役中受益匪淺。

三、經典戰例:烏克蘭坦克戰

1.交戰背景

1943年夏季,德軍向著第聶伯河且戰且退。在沿途的小城克羅馬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遭到了大批蘇軍坦克的襲擊,黨衛軍上尉弗里德里希·霍爾澤接到命令,帶領7輛豹式趕赴一個叫克拉夏尼申的農莊,他的任務簡單而艱鉅: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

2.兵力對比

德國:7輛豹式坦克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豹式是德國人針對T-34開發的新型坦克,至少在裝甲和火力方面能與後者抗衡。其正面安裝了80毫米的傾斜裝甲,可以抵禦T-34的近距離開火。然而,豹式的結構極其複雜,需要頻繁進行維護。這些不僅延誤了坦克的大規模列裝,甚至到1943年秋季都依舊問題重重,不僅如此,其側面裝甲只有45毫米,面對大威力的坦克炮顯得異常脆弱。

需要承認,雖然有上述問題,但豹式依舊受到了德國坦克手的喜愛,尤其是上面的75毫米炮,它比四號坦克的主炮威力更大,能夠在800米距離上輕鬆摧毀所有蘇聯坦克。

蘇聯:約67輛T-34和6輛T-70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對於蘇聯人來說不幸的是,衛國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但他們的裝備卻沒有任何改進,不僅如此,T-34依舊問題重重,而且情況愈演愈烈。比如說,這種坦克的換檔極為複雜,經常讓駕駛員精疲力竭;另一個問題是觀瞄設備,它們的質量很差,嚴重影響了坦克戰鬥力。

“駕駛員艙蓋上的三具潛望鏡讓人忍無可忍,”蘇軍老兵謝苗·阿利亞回憶道:“它們是用醜陋的黃綠色有機玻璃做的,提供的畫面完全失真。靠這種潛望鏡不可能分辨出任何東西,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戰鬥時必須打開艙蓋。”

除此之外,第19機械化旅還裝備了T-70輕型坦克,這種為大量生產而設計的坦克也參加了前面提到的塔欽斯卡婭機場之戰,只有兩名乘員,從理論上說,它的45毫米炮可以在400米外擊穿豹式的側裝甲,但此舉需要成員的技術和勇氣,事實上,1943年的烏克蘭之戰,也是這種坦克最後一次大舉登場。

3.指揮官:

德國:弗里德里希·霍爾澤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霍爾澤是納粹黨的忠實支持者,早在戰爭爆發前就加入了黨衛隊,1941年,他在黨衛軍“帝國”師中經歷了東線的激戰,在部隊回國休整期間,他從選拔中脫穎而出,成為黨衛軍第2裝甲團的一名下級軍官。1943年末,他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以表彰其“卓越的戰場表現”。1944年,霍爾澤返回國內擔任教官,1945年,他在德國本土的一場戰鬥中被盟軍俘虜,戰後,他在故鄉成為一名職員。

蘇聯:米哈伊爾·索洛馬京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索洛馬京在沙皇軍隊中參加了一戰。戰後曾在多個技術和指揮崗位任職。蘇德戰爭爆發之初,他擔任第45坦克師師長,並在1941年冬季身負重傷,傷勢痊癒後,他立刻返回前線,率領部隊參加瞭解放烏克蘭的戰役。1986年,索洛馬京以102歲高齡去世於莫斯科,至今,一條街道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

4.交戰部隊:

德國:黨衛軍第2裝甲團

1943年,就像他們的座駕一樣,德軍坦克部隊的編制也發生了變化。在1943年末,一種新的編制基本確定下來,此時,德國裝甲團依然下屬兩個裝甲營,其中一個營裝備豹式坦克,一個營裝備四號坦克。每個豹式坦克營都包括5個連,每個連由17輛豹式組成。但由於生產週期漫長,在1943年,每月運往東線的豹式只能有約200輛,即使是黨衛軍第2裝甲團也很難保裝備100%到位。

黨衛軍第2裝甲團是一支精銳部隊,它起源於希特勒的私人武裝——黨衛隊特別任務部隊,後者最初是一支準軍事組織,但在戰爭爆發之後,這支部隊很快被被擴編為一個裝甲師。該團下屬兩個營,其中第1營是豹式坦克營,第2營則裝備了擁有長身管火炮的四號坦克,到1943年9月,其中的第1營已經取得了超過200個戰果,但自身也有80輛豹式坦克損失,其中大部分是因機械故障而被自行炸燬的。

蘇聯:第219坦克旅和第19機械化旅

這兩支部隊都隸屬於索洛馬京中將的第1機械化軍,該軍1942年9月組建於科斯捷列沃市,曾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和第24坦克軍並肩作戰,該軍最大的特點在於採用了根據戰爭經驗改良的新編制。

1943年,該軍的下屬單位包括一個坦克旅,即第219坦克旅,在編制上,它已經參與突襲塔欽斯卡亞的坦克部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坦克工廠恢復生產,T-34的供應量已經大幅增加:第219坦克旅下屬的三個坦克營都裝備了T-34;只有第19機械化旅是T-70和T-34混合編隊。

機械化旅是蘇軍在1942年末投入作戰的一種新單位。它包括一個坦克團(21輛坦克)和三個乘卡車的步兵營,此外,其麾下還有裝備76.2毫米野戰炮的炮兵連,無論火力支援還是反坦克都遊刃有餘,由於這種編制,機械化旅實際具備了攻守兼備的火力,它們將帶給德國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戰爭形式。

5.交戰經過:

在接到增援命令後,霍爾澤立刻率領7輛豹式趕到了克拉夏尼申,呈現在他面前的是在東歐地區常見的地貌,前方是寬闊的農田,公路像一條長蛇從村莊旁徑直穿過,整個德軍防線就建立在公路附近不遠的地方,周圍只有一片森林提供掩護。

經過短暫的思考,霍爾澤將4輛坦克部署在了防線正後方,以便吸引對方的注意;至於另外三輛則在左側建立了伏擊陣地。森林為它們遮蔽了脆弱的側翼。不僅如此,霍爾澤也清楚地知道,一輛坦克只有停放在半埋掩體中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併發揮火力:除了增加偽裝,坦克手還投入到了建造半埋掩體的工作中。

9月12日,第1機械化軍派出了第219坦克旅和第19機械化旅。這兩支部隊合成一股力量前進,在沿途只遭遇了零星的火力攔截。在這天上午,上述部隊已經抵達了列文達羅夫卡,隨後開始向南發動進攻。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大約在中午1點左右,德軍偵察兵傳來報告:“在克拉夏尼申東北方出現大量坦克!”這些坦克徑直衝向了德軍塹壕,而在倉促建立的陣地附近,霍爾澤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捲起的滾滾煙塵——這些坦克來自第19機械化旅。它們先是遭遇了德軍地雷和反坦克炮的阻擊,隨後有因為塹壕而放慢了速度。當它們最終突破德軍陣地時,側翼已經完全暴露。霍爾澤下達了開火命令。第一波火力打擊後有6輛蘇聯坦克被擊毀,但豹式車長們一致認為,這支蘇軍分隊的進攻只是一個開始。就在豹式保持警戒的時候,兩位蘇聯旅長也調整了計劃。他們將總攻時間定在了莫斯科時間下午6點,儘管他們對豹式的位置一無所知。

這讓他們闖入了戰友們遭遇的反坦克陷阱中:當他們越過公路的時候,只注意到了正面的4輛豹式,而對側面的危險毫無察覺,這些坦克按照蘇軍傳統的戰術高速前進,試圖繞到豹式坦克的側後,這時,隱藏的豹式進行了火力攔截,將它們的突破完全壓制。同時,議論火箭炮急襲降臨到戰場上,壓制了進退兩難的T-34。倖免於難的蘇聯人嘗試突圍,然而豹式坦克用長身管75毫米坦克炮粗暴地跟在它們後面追擊,先後擊毀了超過20輛T-34和T-70。

夜幕降臨,戰鬥警報聲逐漸停止。這片區域到處都是熊熊燃燒著的卡車和損毀後被丟棄的坦克。它們在火光中若隱若現的影子儼然讓人聯到地獄,這中間還夾雜著大量死去或者受傷的蘇軍士兵,他們的同伴在逃跑時丟下了他們。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傷者因疼痛而發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聲,它們讓這個原本不寧靜的傍晚顯得更加恐怖。

在半個小時的交火結束後,德軍宣佈擊毀了“7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這一數字有所誇大),其中7輛屬於霍爾澤本人。據蘇聯第19機械化旅的報告,他們在這一天有26輛T-34和T-70被擊毀,其中22輛再也無法被修復;第219坦克旅的傷亡無從知曉,但從德國方面的記錄看,他們的T-34也付出了慘重代價。由於9月12日之戰中的出色表現,霍爾澤得到了上級的通報表彰,而蘇聯第1機械化軍則不得不暫停進攻。

6.結果:德軍防禦勝利

7.損失及傷亡:

蘇聯:損失至少50輛坦克,其中包括至少40輛T-34;德軍:少量反坦克炮被擊毀

8.案例短評:

在1943年,蘇聯總共損失了超過14000輛T-34坦克,其中很多都是像克拉夏尼申之戰那樣毫無意義地損失掉了,它揭示了蘇軍經驗上的軟肋,還表明T-34的性能優勢已不復存在:事實上,只要第1機械化軍再謹慎一些,對周圍地形進行一次武力偵察,而非機械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完全可以以更小的代價完成任務。

而在德國方面,霍爾澤巧妙利用了地形和環境,將豹式處於一個無懈可擊的位置,同時,他還正確採用了先行開火、與T-34保持距離的戰術。當然,對敗退中的德國軍隊來說,這次勝利其實無關緊要——T-34的洪流依舊洶湧而來。

四、經典戰例:阿拉庫爾坦克戰

1.背景

1944年8月,美英聯軍創造了戰爭爆發以來最振奮人心的勝利:他們在諾曼底重創了德軍的主力部隊,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東挺近。到1944年9月,巴頓將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了法國東部的洛林——德國邊境已經遙遙在望。此時此刻,希特勒下令,必須在國門外擋住巴頓的攻擊。

2.兵力對比

美軍:70輛“謝爾曼”和“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謝爾曼”第一次登場,是在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中,在接下來3年,總共有4萬輛該型坦克走下了生產線,並被交付給美國、英國、蘇聯、波蘭等10多個國家的軍隊。

第4裝甲師裝備的另一種戰車是“地獄貓”,作為坦克殲擊車,它在外觀上和坦克幾乎沒有區別。而這種武器的研發是以一種奇怪的戰術理念為基礎的,在美國人看來,在迎擊敵軍坦克時,殲擊車不能就地固守,而是應該頻繁轉移陣地,在運用上,美軍坦克殲擊車更傾向於機動作戰,這一點也體現在“地獄貓”的設計上,它的裝甲相當薄弱,最高時速達到了88公里,同時,“地獄貓”還安裝了一門大威力的76.2毫米炮,這使其能從容應對多數德國坦克的威脅。

德國:190輛豹式坦克、四號坦克和四號坦克殲擊車

1944年,德軍投入洛林戰役的坦克都是新走下生產線的型號,和1943年的豹式坦克相比只有細節上的改進。同時,他們還收到了一些新服役的裝甲車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號坦克殲擊車。這種殲擊車擁有更可靠的防護和更強大的火力,但缺點是前方過重,這大幅降低了本車的機動性與越野性能.

3.指揮官

美軍:克賴頓·艾布拉姆斯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我應該是美軍最好的坦克指揮官了,但我還有一個對手,這就是艾布拉姆斯。”1944年秋天,美軍最著名的將領——巴頓這樣讚揚自己的下屬。艾布拉姆斯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1941年加入美國第4裝甲師,在法國戰役中他憑藉大膽的作風嶄露頭角,1944年底的突出部戰役期間,他親自帶領坦克突破了德軍對巴斯通的包圍,解救了重圍之中的友軍,令整個戰局化險為夷。

1972年6月,艾布拉姆斯被任命為美國陸軍參謀長,1974年因肺癌去世。為紀念他在二戰中的功勳和對美軍裝甲兵的貢獻,美軍裝備的M1系列主戰坦克即以他的姓氏命名。

德國:海因裡希·馮·呂特維茨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呂特維茨出生於一個歷史悠久的軍人世家,他的祖父、父親和幾位堂兄弟都曾在德國軍隊中長期服役。他作為騎兵軍官參加了一戰,後來又成為德軍最早的一批坦克指揮官。在戰爭期間,呂特維茨指揮過第20和第2裝甲師,1944年9月被任命為第47裝甲軍司令,這支部隊中有新組建的幾個裝甲旅,而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國門外擋住美軍的進攻。

4.參戰部隊:

美軍:第4裝甲師

和德軍完全不同,美軍的裝甲師在具體部署時通常混編為三個戰鬥群,以第4裝甲師為例,這三個戰鬥群便分別被稱為A、B和R,其中R戰鬥群負責擔任預備隊。具體來看,每個戰鬥群都包括一個坦克營、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這種編制保證了兵種之間的緊密協同。不僅如此,美軍的另一個優勢來自通訊領域,其每個坦克連都能直接呼叫後方的遠程炮兵,這使得他們總是能將最猛烈的火力投送到熱點地區

德軍:第111和第113裝甲旅

所謂的裝甲旅,實際是一種擁有結合了重裝甲和機動性的“戰鬥群”。以1944年的標準,這些部隊的裝備堪稱奢侈。以第111、113裝甲旅為例,它們包括一個裝備豹式坦克的裝甲營、和一個裝備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步兵營,以及少量支援單位,共計包括包括90輛豹式坦克和10輛四號坦克殲擊車。

雖然裝甲旅的武器十分精良,但其戰鬥力並不與此成正比——它在編制上有毋庸置疑的硬傷(比如坦克的比重過高,偵察兵和工兵數量非常稀少,也沒有配屬的自行火炮),更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這些部隊士官和士兵的能力和經驗都嚴重不足——他們中許多是從後勤部隊中梳理出來的,對前線服役缺乏熱情和能力,來自國內的新兵還目睹了空襲給本土造成的巨大破壞,這都影響了德軍裝甲旅的戰鬥力。

5.戰鬥經過:

1944年9月16日,德國最高統帥部向呂特維茨下達命令,對巴頓的坦克部隊展開反擊,進攻的矛頭就是新組建第111和113兩個裝甲旅。他們的計劃非常簡單,同時突襲前線的兩個交通樞紐,勒澤(Lezey,第113旅)和阿拉庫爾(第111旅)。然而,這次進攻組織得非常拙劣,第111旅在夜間行軍途中意外地迷路了,而失去友軍呼應的第113旅仍按原計劃向勒澤挺近。

9月19日黎明,一場濃霧籠罩了戰場周圍的山谷和村莊,當第113旅豹式的坦克抵達勒澤外圍時,立刻驚動了部署在鎮外的美軍,他們直到對方行駛到75米外時才發現這些不速之客。這是一場真正的裝甲對決。“謝爾曼”顯然佔據優勢,他們位於灌木叢邊緣,隱蔽良好,同時擁有絕佳的射界,立即有3輛豹式被擊毀,剩餘的德軍坦克於是繞道企圖從南面突破勒澤,看到這種情況,熟悉地形的美軍立即派出一支坦克分隊,並抵達在了一座陡坡後,而德軍坦克手則無法在大霧中看到在陡坡後埋伏的敵人——結果這些德軍坦克全軍覆沒。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德國人大舉進攻的消息頁驚動了美軍坦克營長艾布拉姆斯,中校立即率領援軍趕赴前線,但是他們剛剛抵達時,便傳來了坦克引擎聲,所有美軍坦克立即埋伏起來,炮口對準了前方的迷霧。

圍繞勒澤的第二場伏擊戰打響了,艾布拉姆斯遭遇的豹式坦克來自第113裝甲旅的另一支攻擊梯隊,由11輛豹式坦克組成,後者同樣毫無察覺地進入了伏擊圈,美軍坦克在150米左右開火。一聲可怕的爆炸響起,領頭的德國坦克頃刻間變成一堆殘骸,其餘的裝甲車輛見狀紛紛加入了對射,而伴隨步兵也開始凌亂地發起進攻,準備在坦克的支援下朝美軍的陣地突破。

然而,面對紛飛的火力,他們的呼喊幾乎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嚎啕大哭聲。這次魯莽的進攻讓德國人付出了慘重傷亡,只能在煙霧彈的掩護下狼狽後撤。當美軍停火時,有8輛豹式被摧毀,而連同第一場伏擊戰中的損失,他們一共損失19輛豹式,而美軍只損失了3輛“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當這次勝利被彙報給巴頓時,巴頓顯得非常高興,他認為“德國人已經用完了坦克”,並命令艾布拉姆斯中校的坦克營在阿拉庫爾集結,隨後開始向東進攻。但他並不知道,德軍第111裝甲旅已經逼近了前線,兩軍不久將迎面遭遇。

9月20日,前線傳來緊急報告,遭到大量德軍裝甲部隊的攻擊,面對這股不速之客,艾布拉姆斯不得不親自率領坦克營去消除這個威脅。

可是,正當美軍一個坦克連抵達戰場附近的一處陡坡時,從坡後突然射來的穿甲彈瞬間報銷了6輛美軍謝爾曼坦克,剩餘的美軍立即後撤,在經過了一番調整後,他們重新發起了反擊。在迷霧中,謝爾曼靈活地利用地形穿插和機動,以損失6輛坦克的代價擊毀11輛德軍坦克。接下來,遠程炮彈如同雨點般降臨在德軍坦克頭上,讓他們不得不從戰場狼狽後撤。

呂特維茨在得知了19日-20日的交戰情況後大發雷霆,他下令向阿拉庫爾東北6.5公里的十字路口莫伊維克重新展開攻擊——德軍必須抓緊時間,因為大霧已經開始散去,美軍的戰鬥轟炸機將很快前來光臨。

二戰坦克大戰:大開眼界,這才是王牌坦克指揮官正確姿勢!

德軍的進攻開始不久後,就摧毀了在外圍警戒的7輛輕型坦克,隨後便遭遇了“地獄貓”,這些“地獄貓”充分發揮了靈活機動的優勢,在擊毀了3輛德軍坦克後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他們的這次抵抗,也讓艾布拉姆斯有時間把主力部署到一道可以俯瞰村子的陡坡後,接下來,“謝爾曼”就像獵人一樣居高臨下發起襲擊。德軍第111裝甲旅旅長在戰鬥中陣亡,該旅最終被迫撤退。不久之後,盟軍戰機也飛臨戰場上空,讓德軍的攻勢徹底瓦解。

6.結果:美軍勝利

7.損失:

德國:約100輛坦克和殲擊車被徹底摧毀,1700人傷亡;美國:48輛坦克被徹底摧毀,約900人傷亡

8.案例點評:

受困於秋季的濃霧天氣,美國空軍其實沒有大舉出動,將德軍慘敗歸咎於空中打擊其實是不切實際的。相反,德軍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投入了前線,這次戰鬥也直接證明了裝甲旅在編制上的失敗,洛林戰役後,這些部隊都因為失敗的戰場表現被解散。

而在美軍方面,第4裝甲師僅憑一己之力,就戰勝了3支德軍裝甲部隊的連續進攻。上級在賀電中寫道:“德國人被你們優越的裝備嚇壞了,被你們更有技巧的戰術打蒙了,更被你們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求生慾望所戰勝”。

這封電文雖然存在誇張之處,但也直白地道出了一個事實,在戰術素養上,1944年的美軍已經完全凌駕於對手。尤其是第37坦克營的指揮官艾伯拉姆斯上校,他以巧妙的戰術化解了敵人的多次攻勢。戰後,他在1972年成為美國陸軍總參謀長,而歷史上最出色的主戰坦克M1,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五、結語

二戰的烽火硝煙早已成為過去,今天的坦克手們再也不用像70年前那樣,忍受零下20度的嚴寒或者發動機工作的高溫,優良的生活設施已經改變了一切,不僅如此,隨著空中力量逐漸進步,甚至坦克戰也將成為歷史,然而,在這場漫長的較量中,有一些始終不曾改變,這就是坦克兵們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戰友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