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情

父母爱情

父母爱情

昨晚因幫一個朋友提東西順便到她家裡做客,很不巧的是他們小兩口因瑣事爭吵了起來,而且越吵越激烈,現場氣氛一度非常尷尬,我這個客人當時真是窘迫,感覺走也不是,勸也無從下口,最後在女主人摔門而出之後,我才得以被解救般的落荒而逃。回家之後,怎麼也睡不著,渾身酥軟無力,彷彿得了一場大病,也好像目睹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之後得了後遺症,然後思緒開始亂飛,首先想到了已經攜手走過三十多年的父母親,開始感嘆他們的婚姻何以固若金湯。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人們的婚戀觀念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但總覺得現代年輕人的愛情、婚姻卻愈發脆弱。有一項調查顯示,一些大城市的離婚率逐年上升,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北京39%,上海38%,深圳36.25%,廣州35%,廈門34.9%,可能基於這種現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如果遇不到合適的人,他們更熱衷於過高質量的單身生活。這種現象是時代進步的產物還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一種畸形催生物目前還無從定論,但是我總覺得現代年輕人還是應該從父輩們那裡吸取一些婚戀理念的精華。

我的父親、母親都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大母親三歲,雖然那時候倡導婚戀自由,但大多數人的婚姻還是遵循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我父母親的婚姻據長輩們說也是依照這個傳統定下來的,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沒有山盟海誓的誓言,

他們就那麼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走過了三十多個春夏秋冬,經歷了孩子的出生、長大、成家、立業,經歷了外婆的亡故,爺爺、外公的相繼離世。現在的他們已經成了滿鬢斑白的爺爺奶奶,有了可愛的大胖孫子。

前陣子在騰訊視頻獨家放送的《幸福三重奏》中陳建斌的表現將一箇中國男人在婚姻中的形象詮釋的淋漓盡致,大男子主義、懶惰,很多觀眾都在為女神蔣勤勤鳴不平,然而蔣勤勤在一次採訪中說了這樣一段話,“婚姻是什麼?婚姻就是,多半都是容忍、包容、忍耐”,一連說了三個“忍”,可謂道出了婚姻的真諦。在我父母的婚姻裡,同樣也有好多個“忍”,但這個一直忍的人卻是我的父親,而非我的母親。

外婆去世時母親只有十歲,小舅才八歲,那時候家裡窮,外公也沒再續娶,大姨、二姨均已出嫁,家裡沒了會做飯的女人,因此母親從十歲開始就擔起了洗衣、做飯、照顧家庭的重擔。由於母愛和母親教育的缺失,母親的性格異常敏感和暴躁。在父母親結婚後的三十多年裡,父親就為母親的暴躁和敏感買了單。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歲月裡,每逢父母親在一些事情上意見不統一,並且引發爭執的時候,母親的臉總是陰沉,一副暴風雨來臨的態勢,而父親總是和顏悅色的、慢條斯理的講著道理,實在跟母親商量不通的時候,父親就會轉身走人,要麼去串門子,要麼去幹家務活,等到進門的時候,母親的氣也就消了,也可以心平氣和的商量解決問題了,而我們的家也隨即又變得幸福溫馨起來。父親教了半輩子書,而母親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在家,整日在田間地頭忙活,按理來說,論說教,母親永遠都說不過父親,可父親在母親面前永遠都是一副理虧的樣子,每次小吵小鬧,最後佔上風的永遠都是母親,我和弟弟一直都大惑不解。後來,我和弟弟長大了,到了青春的叛逆期,總愛跟母親(母親比較任性)拌嘴、耍性子。有一次父親狠狠的教訓了我們,而後又語重心長的跟我們說:“你媽媽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從小在母愛的呵護下長大,在母親的教導下成長,你外婆去世的早,沒有母愛,也沒人跟她講道理,你們要體諒她。”從那以後,雖然偶爾也會生母親的氣,也會跟她鬥嘴,但事後我和弟弟總能低頭認錯。

在我們的成長的歲月裡,見證了很多父親母親倖福婚姻的感人瞬間,但有一個小細節總讓我覺得異常溫暖和感動。家裡吃飯的時候,父親總會坐在母親旁邊,有一次年三十吃晚飯,我和弟弟例外的坐在了母親的兩邊,這時父親突然要求跟弟弟換位置,我當時非常不解,而且覺得父親好矯情,弟弟也嫌煩不願換,然後父親說:“你媽是左撇子,吃飯時筷子會撬到你,所以跟你換一下。”十幾年過去了,這個畫面和父親當時那句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曾經也懷疑過父親當時這個舉動是因為愛弟弟還是因為愛母親,但不管怎樣,母親是個左撇子,而父親的筷子卻心甘情願地被她撬了大半輩子。

我的父親母親都是農村人,也並非文化人,在粗茶淡飯的日子裡,他們從未給對方說“愛”,他們的愛情裡沒有巧克力,沒有玫瑰花,沒有詩,沒有情歌,但三十多年的歲月裡,風風雨雨,他們一路攜手走來,這旅程也就成了一首詩,一首歌。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王麗萍,會寧縣侯家川鎮人民政府青年幹部

策劃:薛丞忠

校審:來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