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30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談文論史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

之所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首先是因為打亂了德國的戰略計劃。

如果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就可以長驅直入南方重要經濟區域,蘇聯將擋無可擋,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德國本身希望可以在蘇聯速戰速決,以最快的速度擊敗蘇聯,即便莫斯科戰役失敗,也希望可以盡最大努力削弱蘇聯,好騰出手來接著對付英國以及美國

但是德軍折戟斯大林格勒城下,戰略目的徹底失敗,德國不僅沒能打通前往糧食石油產區的重要交通咽喉,反而損失慘重,整個東線戰場都受到了重大影響,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而且德國必須維持在蘇聯的戰線,這就相當與兩線作戰,又回到一戰德國最不利的局面。

其次,德國開戰初期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大量有經驗的老兵功不可沒,如今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整建制消滅,損失了大量經驗豐富的將官以及中下級軍官、老兵,戰鬥力不復存在,儘管可以從後方抽調預備隊,但是東線戰場戰況惡劣,新兵必須儘快成長為老兵才能生存下來。只是礙於過長的展現,德國沒有辦法通過老兵帶新兵的方式迅速提升戰鬥力,而打散現有老兵部隊去帶新兵更不現實。

這使得德國的兵力開始捉襟見肘。

再次,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極大鼓舞了蘇聯軍民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士氣,這場戰爭不僅使前蘇聯軍隊從德軍手中奪取了部分的戰爭主動權,也給了納粹德國當頭一棒,讓囂張的法西斯們看到了正義的力量,讓世界人民都不再覺得納粹德國可怕。

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扭轉了蘇聯戰場上大部分的不利局面,使得蘇軍逐漸掌握戰場主導權,迫使德國兩線作戰,說是二戰轉折點並不過分。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斯大林格勒戰役經過200天血戰,德軍及其盟國一共損失了整整5個集團軍,分別是德軍的第6集團軍,意大利的第8集團軍,匈牙利的第2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的第3和第4集團軍。按照蘇軍的數據,整個會戰,德軍及其盟軍一共損失了150萬人(佔德方東線總兵力1/4左右),3500輛坦克、1.2萬門火炮和3000架飛機。

之所以稱這場會戰為轉折點在於從此以後儘管蘇軍局部也有挫敗,但之後一直牢牢掌握主動權,正如斯大林1943年在紀念十月革命26週年報告中指出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再恢復元氣了”。

當然,蘇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一共損失1129619人-純減員478741人,損失坦克4341輛、火炮15728門和飛機2769架。

這場會戰意義重大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德軍開戰以來第一次1個集團軍全軍覆沒,空前的慘敗大大動搖了德國士氣民心。德國宣佈舉國致哀3天,居民們第一次聽到為送葬敲響的喪鐘勝代替了以往的勝利進軍聲。在德軍內部,真實在部分將領中間對打贏戰爭信心產生嚴重動搖。那種把希特勒視為萬無一失的天才而產生的神秘感開始逐步消退。

-徹底震撼和動搖了法西斯陣營,加深了這個陣營內部軍事危機和政治危機。德軍的幾個忠實盟國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兵折將,實力大損。意大利第8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殘部幾乎失去戰鬥力,不得已撤回國內。匈牙利第2集團軍損失13萬餘人,國內陸軍所剩無幾。羅馬尼亞2個集團軍也損失近20萬。此戰之後,有些僕從國進行單獨媾和試探,希望可以退出戰爭。

原先陳兵蘇土邊境的土耳其曾經一度被德軍1942年夏季戰役進展所吸引,此戰後一再聲稱嚴守中立。

-進一步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威望。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讚蘇軍的勝利是“這場戰爭中最值得驕傲的篇章之一”,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之為“他們已做到任何別人無法做到的事-把德國戰爭機器的五臟六腑扯得粉碎。他們一直是具有英雄氣概的偉大盟友”。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損失的兵力可不是隻有三十幾萬人,德軍在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以後,在殘酷的城市爭奪戰中已經有了重大的傷亡,蘇聯人的估計在70萬左右,德國人目前沒有一個數字,但是知道的是德軍的傷亡很大。蘇聯人後來認為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德軍損失約為150萬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大的一個數字了。
斯大林格勒會戰包括三個部分,蘇軍


在城外的防禦階段,城市防禦階段,蘇軍的反攻階段。德軍在最後的蘇軍反攻階段由於在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被包圍,成建制的被消滅了不少。

在1942年夏天,德軍利用蘇軍的輕率,首先在哈爾科夫消滅了蘇軍西南方面軍主力,蘇軍約有20多萬人被俘,整個南線蘇軍全線崩潰,蘇軍一路敗退到了伏爾加河,斯大林儘管發佈了被稱為不足後退一步的227號命令,但是也沒有完全阻止蘇軍的敗退。直到蘇軍退到伏爾加河,德軍的兵力一部分進攻斯大林格勒,還有一部分進攻高加索,這樣德軍的兵力分散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只有第6集團軍,而第4裝甲集團軍是去進攻高加索,但是蘇軍憑藉著高加索的山地抵擋住了德軍的攻勢,而斯大林格勒城下,德軍也是由於兵力不足而無法迅速結束攻城作戰,這樣是兩邊都是成了僵持的狀態。

德軍和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都投入了巨大的資本,進行了一場豪賭。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豪賭。

在巷戰中,德軍的空地協同優勢得不到發揮,被迫用步兵工兵和蘇軍進行逐屋逐戶的爭奪,這種作戰模式就是絞肉機。

德軍為了攻下斯大林格勒,沒少費心思,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是城市作戰到現在都是縮小弱勢一方和強勢一方最好的場所,德軍優勢的坦克空軍發揮的作用被大大降低了,而到了步兵的近身肉搏階段,德軍的質量優勢被抵消了,經過殘酷作戰而保留下來的蘇聯老兵成了寶貴的資源,雖然德軍還是佔據了一定的質量優勢,雖然平均蘇聯士兵的生命只有幾個小時,但是還是會有蘇聯人活下來,這些老兵很快就使德國人嚐到了厲害。
德軍最後被蘇軍的鐵鉗攻勢合圍消滅的大量有生力量。

在長達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軍的大批士兵都是在城市戰中傷亡,從此斯大林格勒成為了德軍的噩夢,在城市戰無休止的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的同時,蘇聯人集結了強大的反擊力量,在成功的包圍了德國第6集團軍以後,蘇聯人成功的消滅了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雖然曼施坦因可以說出來一大堆的別人的不是,但是最終第6集團軍全軍覆沒,這一打擊不僅是對於德軍實力的重大打擊,同時也是對於德軍心理上重大的打擊,這是一個德國的精銳的集團軍,這和非洲軍團不一樣,非洲軍中大部分是意大利人,對於德國的的打擊並不嚴重,而第6集團軍就不一樣了,德國人自己說在東線,象第6集團軍這樣的一個集團軍被全殲,等於打斷了東線德軍的脊樑骨。
不僅是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也成為了德軍的噩夢,在1943年以後,任何一個德國士兵,無論多麼瘋狂,只要聽到排你到東線,都可以馬上使他冷靜下來。


經過斯大林格勒一戰,蘇軍開始收復國土,並且向柏林進軍。

經過斯大林格勒一戰以後,德軍徹底喪失了戰略的主動權,戰爭的進程開始按照蘇聯人的計劃進行,德軍在庫爾斯克試圖再次奪取戰略的主動權,但是這時的蘇軍已經不是1941年的蘇軍了,蘇軍的防線經受了德軍的考驗,而最後德軍不但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而自己的進攻出發地也被蘇軍收復,德軍的南線被趕到了第聶伯河。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敗以後,再也沒有獲得過戰略的主動權,原來一直向東燃燒的戰火,現在開始一路向西燒了過去,直到把柏林燒成灰燼。


有痰


這個想法過於簡單了吧,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的損失確實只有30多萬,但是整個戰役不侷限於城中,如果加上週邊的話,那麼損失就不小了,按照蘇軍的方法,德軍在整個斯大林格林戰役當中損失的達到150萬,包括了許多的德軍盟友,比如:意大利,羅馬尼亞等國。

這可不是一個小的損失,百萬級別的損失對任何一支軍隊都不是小事了,更重要的是德軍的損失是成建制性的,不是單純的人員損失,向許多單位成建制的損失是難以承受的。

如果作戰單位在作戰當中只損失點人員,那麼補充起來就行,可以很快恢復戰鬥力,但是成建制的消失之後,不得不重新組建的話,戰鬥力下降太多了,幾乎就是兩支完全不同的部隊。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說,一個步兵師從組建到形成戰鬥力,在和平時期要5年時間,戰時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這一仗,德軍損失的整整一個集團軍,德軍的戰略機動力量還不見得有幾個集團軍,這是傷筋動骨式的損失,在這場損失之後,德軍的戰略進攻能力幾乎損失殆盡了,發動戰略進攻越來越難了,這就是這場戰役所造成的直接後果。


麥田軍事觀察


莫斯科戰役沒有能形成轉折點,因為當時蘇軍的勝利還無法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

42年7月~43年7月,整整一年多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二次戰役之間東線所有的戰役),才形成了東線的轉折點。才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得到明確體現,即蘇軍對德軍形成了數量優勢,且優勢已達到相當程度,已超越了各自數量對質量優勢所產生的“平衡點”。

原因很多(德方),主要是納粹希特勒在戰爭初期的輕敵、希特勒的指揮錯誤、戰爭動員的遲緩、美英的有力牽制……

(蘇方),基本全力對付德國,蘇軍逐漸走向成熟、美英的援助等等

(個人見解,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