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物」爲「鞍鋼憲法」、平反冤假錯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組部副部長楊士傑

點擊藍字

「河北人物」为“鞍钢宪法”、平反冤假错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组部副部长杨士杰

關注我們

「河北人物」为“鞍钢宪法”、平反冤假错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组部副部长杨士杰

左起,時任鞍山市委第三書記的趙敏,時任鞍山市委第二書記、鞍鋼總經理、鞍鋼黨委第一書記的袁振,時任鞍山市委第一書記兼鞍鋼黨委書記的楊士傑,時任鞍山市委書記處書記、鞍鋼黨委書記的趙希愚

為“鞍鋼憲法”、平反冤假錯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組部副部長楊士傑

楊士傑(1911.1.5—1988.8.20),定縣(定州市)楊只東村人。1931年,在保定第二師範讀書時,參加中國反帝大同盟。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反動軍警製造二師慘案時,與同學們一起積極進行鬥爭。二師被解散後,積極要求到定縣北部開闢工作,任共青團定北縣委書記。

1932年11月,楊士傑帶領黨團員在縣城配合中共定縣中心縣委發動了兩萬餘人參加的反帝、反封建大示威。1933年5月,他又帶領全縣黨團員開展了掃鹽鬥爭,發動數十萬群眾把掃鹽鬥爭推向高潮,迫使國民黨的縣長撤銷了禁鹽令,允許農民有刮鹽土、熬硝鹽、食硝鹽的自由。該年6月之後,國民黨政府對京、津、保等地區的共產黨組織進行了大清剿活動,楊士傑受到通緝,只得離開家鄉,輾轉於幾個城市。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楊士傑返回了家鄉。9月,楊士傑代表定縣黨組織與115師騎兵營取得了聯繫,第二天便趕回宿家佐,在他的戰友李濟寰家參加了定縣縣委會議,溝通了接頭情況,研究了組建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建立敵後根據地的工作。11月,楊士傑與地下黨員楊銀山組建了一支抗日武裝,該武裝發展很快,被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命名為“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四支隊”,主要活動在定縣、唐縣、望都等地區,開展了動員參軍、收繳地主武裝、摧毀敵偽據點等活動。1943年1月,楊士傑任晉察冀一分區地委副書記兼易縣中心縣委書記,依靠廣大群眾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消滅敵偽多人。在李濟寰及楊士傑等同志主持工作的定縣一地湧現出了楊銀山、甄鳳山、郝慶山、劉文正等多名威震全省的抗日英雄模範。抗日戰爭時期,楊士傑歷任晉察冀邊區定北縣、唐縣、望都縣委書記、3分區地委宣傳部長、1分區地委副書記兼易縣中心縣委書記。1944年9月至1945年7月,楊士傑調任晉察冀第一地委任書記兼八路軍晉察冀第一軍分區政委(司令員楊成武)。

解放戰爭時期,楊士傑先後任北嶽區黨委組織部長、察哈爾省委組織部長、紀檢會書記、省委常委。參加了正太、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士傑歷任察哈爾省委第一副書記、代理書記兼軍區政委,華北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組織部第一副部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監督委員會書記,中共山西省委第三書記,中共鞍山市委第一書記(兼鞍鋼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楊士傑在鞍山工作期間,他主持定稿的《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於1960年3月11日上報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在3月22日對該報告的批示中,高度評價了鞍鋼的經驗,提出了管理社會主義企業的原則,即開展技術革命,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堅持政治掛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並把這些原則稱為“鞍鋼憲法”,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其核心內容是“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管理者和工人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命中相結合。”

多年的勞累終於導致楊士傑大病一場。在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楊士傑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昏厥了過去,在醫院裡躺在病床上幾個月不能動。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楊士傑以頑強的毅力,每日堅持鍛鍊,終於基本康復。

“文化大革命”後,楊士傑在任中組部副部長期間,在“右派改正”問題上態度堅決,勇當先鋒,協助胡耀邦同志在平凡冤假錯案解放老幹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楊士傑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83年,退居二線。

1988年8月20日,楊士傑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河北人物」为“鞍钢宪法”、平反冤假错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组部副部长杨士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