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在沉默中說話,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學會在沉默中說話,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裡,我們可以單純,也可以耿直,但你會發生很容易碰壁。有時候,說話如果太直接,就很容易得罪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是否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了呢?有時候要是太直,得罪人不說,別人根本接受不了,說了也是白說。與其如此,不如委婉的用一些說話的技巧。

你要明白,越聰明的人越會說話。

學會在沉默中說話,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有請我們今天的主角賈詡出場。

關於三國時代誰是第一謀士這個問題,確實有待商榷。有人說是諸葛亮,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裡的第一謀士,而不是真實歷史中的第一謀士。因為論用兵謀劃,諸葛亮最多勉強排進前五。

而賈詡卻可以排進前三。此人雖然在歷史上沒多大名聲,而且普遍名聲不好,但絲毫不影響他作為三國第一流謀士的名望。

比如曹操夠聰明瞭吧。但是曹操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要去請教賈詡。實際上,賈詡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是配角,在歷史上可未必,他可是曹丕登基後封的第二個官,魏國的太尉,魏壽鄉侯。

此人有個絕活,會說話,善謀劃。說話密不透風,謀劃算無遺策。

學會在沉默中說話,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曹操一直有個老大難的事情,自己始終搞不定。啥事情呢?就是誰當接班人的事兒。眼看自己年齡大了,頭風病越來越嚴重,曹操越發的著急,他想早點確定繼承人的事情。可他的內心是想立曹植。對,就是那個大文豪曹植,實在太有才了。曹操覺得,曹植更像自己,聰明,有才情。

可是根據規矩,應該確立嫡長子曹丕繼位,雖然曹操不太喜歡這個兒子。咋辦呢?曹操可不是死腦筋,遇到問題的時候,他自然會去問一個人,問誰呢?

手底下最聰明的人:賈詡。

於是有一天曹操就單獨找賈詡嘮嗑說:“老賈啊,我想跟你商量一下立太子的事情。”

他以為賈詡會積極主動的說話,結果呢?賈詡傻站著一聲不吭。

曹操有些急了說:“愛卿,我跟你說話,你咋不吱聲呢?”

賈詡不急不慢的說:“回主公,我在想一件事兒。”

曹操好奇的問:“不妨說來聽聽。”

賈詡說:“微臣在想袁紹和劉表兩家父子的事情。”

曹操吃了一驚。為啥呢?劉表和袁紹兩家都是因為大兒子和小兒子奪權,最終立小兒子繼承,使得劉家和袁家迅速敗落。

曹操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愛卿所言極是啊。”於是就立曹丕當了太子。

賈詡就這麼輕鬆的說服了曹操,改變了他的心意。有夥伴或許會說了,會不會是碰巧呢?實際上賈詡一直就是曹家父子的智囊。比如後來,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學會在沉默中說話,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什麼叫會說話?賈詡就屬於會說話。試想,如若曹操一發問,賈詡馬上應答會如何?以曹操多疑的個性,自然很難接受。所以賈詡一開始不吱聲,給人感覺好像不情願回答一樣。等到曹操再三詢問,他才懶洋洋的反問了一個問題,讓曹操自己想。

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意味截然相反,因為通過賈詡的反問,是曹操自己想到的答案,自然也很容易說服自己。

這就如鬼谷子說的: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鬼谷子告訴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說話首先要學會沉默,聽懂別人說的話,想要說話,反而先要學會收斂,讓對方先說。切記,做人別太直,要懂點套路,學會拐彎,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