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永生論》第一章 我的下一個目標與挑戰——實現永生科技

◆◆◆◆◆◆◆◆◆◆◆◆◆◆◆◆◆◆◆◆◆◆◆◆◆◆◆◆◆◆◆◆◆◆◆◆◆◆◆◆◆◆◆◆◆◆◆◆

《基因永生論》第一章

我的下一個目標與挑戰——實現永生科技

◆◆◆◆◆◆◆◆◆◆◆◆◆◆◆◆◆◆◆◆◆◆◆◆◆◆◆◆◆◆◆◆◆◆◆◆◆◆◆◆◆◆◆◆◆◆◆◆

◎中國必須有自信,可以有自信

2016年諾貝爾獎國慶期間開始頒發。美國、日本多人再次榮獲諾貝爾獎,成為大贏家。對比美國與日本多年來在諾貝爾科學獎上的頻繁建樹,中國近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與尊嚴遭受沉重打擊。很多國人又開始懷疑中國人的創造力,懷疑中國的前途,對國家各種否定。這種不自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再也不能象以前一樣,崇洋媚外。那樣只會葬送中華民族的尊嚴,斷送中國世紀的美好前景。

可以感覺得到,國家對原創科學突破的渴望。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一種名叫NGAGO的新型基因編輯手段,宣稱效率超過了老牌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韓春雨立刻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在尚未驗正其理論正確性的情況下,韓春雨就當選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得到了100萬元的自然科學基金,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除了諸多榮譽和頭銜,韓春雨的NgAgo技術還直接引發了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項目估算總投資2.24億元,所需資金由河北省財政性資金安排。

現在尚沒有一家實驗室能夠複製出韓春雨的實驗結果。他的論文被廣泛質疑為造假。如果這真的是造假行為,那將不但不會提高中國的科學地位,還是一次對中國科學聲譽的嚴重打擊。對於學術造假的行為必須懲罰,中國科學才有希望。這姑且不論,但只從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上上下下對取得科學突破的追求,一種在科學上出人頭地佔據世界潮頭風口的飢渴。

只要有這種精神,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成功。

因為中國人絕對不比其他人笨。否則,中國也不會在歷史上創造出無比燦爛的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推出的重大科學成果將會呈現出井噴的狀態,趕日超美。要記住,美國和日本始終是中國未來最大的對手。中國唯有在科學上超過他們,才能在競爭中佔得先機,搶佔制高點,並取得崇高的國際地位。否則,21世紀是中國世紀,就無從談起了。老霸主美國和老牌強國日本首先就表示不服:憑什麼?

◇◇◇◇◇◇◇◇◇◇◇◇◇◇◇◇◇◇◇◇◇◇◇◇◇◇◇◇◇◇◇◇◇◇◇◇◇◇◇◇◇◇◇◇◇◇

◎我的下一個目標

每作一項科學探索,我都會有一個直接的目標。當初因為不願意被困在小小的地球,我開始進行科學探索。渴望自由飛翔的我,從小時候開始,就一直嚮往著浩翰的藍天與宇宙。終於我完成了這項探索,推出《時空波動論》。龍氏星球預言指出,這是人類進行星際飛行的指導性理論。物理學是我最熱愛的科學,但目前來看,於我已經暫時失去了挑戰性,基本上所有困惑性的難題都已找到答案,我在物理學上的使命基本可以說已經告一段落。

但我的理想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人類仍然時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人類的生命太短暫,區區不到百年,就必須永遠逝去。這是必須要加以改變的。永生科技,必須要得以實現。

我不想就此停止腳步。我還有很多靈感,能夠作出更多的發現。我的思維方式確實不同於常人,在進行科學探索時,一個再難的問題,我也總是能在短期內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這讓我有信心,去嘗試解決另一個足足困惑了人類數千年的難題——讓人類獲得永生科技。

本來,我一直認為自已沒有必要去承擔這個難題。總覺得還是把這個難題留給生命科學家更合適,所以以前一心專注於物理學,並沒有專門去花很多時間去深入研究生命科學。再說,飛碟已經可以被製造出來,人類將能飛越銀河系,找到永生科技將是自然而然的事。

只是,那需要求助於其他高等文明,具有不可控性不確定性。萬一外星文明對我們的請求不予理睬呢?只有通過地球人自已的努力找到永生科技,那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才是通向永生的正確路徑。

可是,讓我失望的是,我看不到有生之年由他人實現這個夢想的可能性。

如今我在物理學上的探索已經告一段落。這一切,讓我下定決心。那就為此而努力吧——找到永生科技,為實現人類的另一個終極夢想而奮鬥。

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對我影響很大,他們都是我的榜樣。這世界太多人庸碌無為一事無成。而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天生就是改變世界的天才英雄人物,他們將科學事業作為一種樂趣,將為人類造福當成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一旦讓他們停止腳步去休息,他們反而不樂意,無法習慣寶貴的生命就那樣被輕易浪費。正象愛迪生做著他最愛的發明事業不會覺得累一樣。正象愛因斯坦從事他最愛的科學事業不會覺得睏乏一樣。他們雖然都早已作出了巨大成就,但就是不肯停下前進的腳步,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從事著最愛事業的人,怎麼會覺得累呢?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奮鬥,前進,科學探索,永無停息之時。為人類造福,找到宇宙自然的奧秘,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已深刻的印跡,讓這個世界更美好,這就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以他們為偶像的我,越來越覺得我不應該滿足於既有的成績,已經無法象大多數人一樣在工作之餘時安心地用休閒娛樂打發時間,無法象一些人一樣覺得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賺到錢去紙醉金迷揮霍人生。那樣我會覺得慚愧,因為生命在浪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應該一直不斷的前進,去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為社會為人類作出力所能及的最大貢獻,讓世界因為自已的努力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能稍有成績就鬆懈下來。我總覺得,我還有很多任務沒有完成,我必須要去做更多。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警句,確實有道理。多少人在年老時概嘆此生一事無成,白來人世一遭。不就是因為他們年輕時得過且過,虛度光陰嗎?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如果一個人將這個重要時期浪費了,一心追求享樂貪慕虛榮,那麼這人還有什麼希望呢?青春時期為了奮鬥,為了夢想,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多年之後,我們就會感謝當初那段艱苦奮鬥的時期。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青春如果不努力不奮鬥,那還要青春幹嗎?”即使我做不到象愛因斯坦、愛迪生那樣生命不息腳步不止,我至少還遠遠沒到可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還有很多偉大的事業等著我去開拓。我已經無法停下正在迅疾奔跑的腳步。

所以,從物理學轉過身來,我就把目標對準了生命科學。人類實現永生,是我另一個夢想。為此,我推出〈基因永生論〉。

永生是古往今來無數人的渴望。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道教走在了前面。道人方士試圖通過煉丹與修煉來達到目的。可那終究還是不靠譜的,就算能達到目的,也只有極個別修為極高者能夠。因為沒有確切證據,我無法否認呂洞賓等修道者飛昇成仙的傳說。但我也不會去輕信這些傳說。同樣是因為這些傳說並沒有擺出確定的可以看得到的證據來讓人們相信。

對於永生是否能實現,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是持懷疑態度的。其實正是這種懷疑否定的態度,使得永生無法在他們手裡實現。如果不相信一件事能成為現實,當然就不會為了這件事而努力,這件事當然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永生並非生命科學界正在努力的方向。生命科學家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攻克具體的病症上,如癌症、艾滋病等。

這也是我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從物理學轉向生命科學的原因。如果按照生命科學界的這種態度與進度,要實現永生是不可能。連想都不敢去想,何談實現呢?

科學探索,敢想敢闖很重要。目標要定得遠大些,心懷放得寬廣些。最後萬一實現了呢?記得當初我開始從事物理學探索,就給自已定下了目標:一定要衝出銀河系,飛碟一定要製造出來。因為從種種UFO現象的追蹤來看,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所以我就去實現它。如果我僅僅是給自已定下這樣的目標:造一個推力足夠驚人的超級火箭,希望能登陸月球和火星。那就完了。我就絕對不可能在科學上有任何的突破。理想與目標的高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

對於生命科學的探索,同樣是如此。當今的生命科學家們,沒有人敢把實現人類的永生當成理想目標。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再努力肯定也是白費勁,到時候論文發不了,職稱評不上,科研基金申請不了。所以他們都很務實地把研究方向定在具體的疾病上,或一些可以預期在短期內可以出成果發論文的小目標上。在很多人眼裡,個人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只要能發論文,再小的目標都值得去花費時間。

這種功利性的科研態度,正是促使我轉向生命科學去尋找永生科技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完全看不到,在這種功利性科研氛圍下,這些生命科學家們找到永生科技的可能。

一個物理學家轉行去探索生命科學領域,看似轉變太大,但並非不可能。因為物理學與生命科學是內在相通的。物理定律與量子力學原理決定著生命細胞分子的運作。著名奧地利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鄂,就成功完成了這個華麗大轉身,於1944年寫出了《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成為分子生物學的開拓者。他的思想直接催生了DNA雙螺旋的發現,對生命科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物理學家直接影響生命科學進程的典範。“生物學的訓練更看重複雜性和差異性,”物理學家克拉斯坦•布拉格夫(Krastan Blagoev)表示。他領導著一項由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資助的研究生命系統中的理論物理的項目。“物理學家則善於發現共同點,並從這些共同點中提取共性的行為”。

生命與計算機系統聯繫之緊密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生命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個微型計算機系統。細胞系統之複雜高效,比計算機系統還要強得多。還好大學時期我雖然對計算機軟件興趣不大,卻對計算機硬件頗感興趣,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細胞機制上,我有自已的理解與探索方向。現在最關鍵的,就是探索出細胞是用一種怎樣的機制,來執行基因指令的。

我覺得,永生科技之所以難以實現,與當代物理學的突破曾經很難完成是一個道理。不能用耽於表面膚淺的現象甚至假象而以平庸的思維去思考解決之道。那會誤入岐途,離真理越來越遠。也不要耽於沉迷於一些沒有意義與價值的細節上。惟有果斷掀開表象,放棄在細節上浪費時間,直接深入本質,運用高超的思維能力,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原理與真相,完成最終的目標。

另外,科學探索時是否帶有功利性,其實也是能否作出突破發現的一個可能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我的感覺是,真正突破性的成果,只能是那些真正熱愛科學,從來沒有想過利用科學來獲取名利的人作出來的。那些懷著功利心,想利用科學當跳板攀上名利場的人,絕對作不出真正有價值的科學發現。所以當我看到一些頗有名氣的科學家作出了一個非常小也並沒有什麼積極意義的發現,就迫不及待向science/nature投稿發表,我表示有些失望。這並不是做科研應有的態度。厚積而薄發,不以發表論文為目標,那樣才能出真正的成果。如果眼裡只盯著發表論文能獲得的職稱評定、經費爭取時的那點優勢待遇,那想做出真正的突破,是很難的。科學史一再表明,真正的科學突破,不會由懷有太多功利心的人作出來。至於論文中有欺騙行為的,更是不入流,只怕是永遠也與作出科學發現無緣了。

永生科技,就是我們下一個必須要攻克的目標。我知道宇宙高等文明早已實現了永生。既然他們能夠,我相信我們也能完成它。

其實對於永生科技,我已經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推出《基因永生論》,與科學同仁們探討交流。

◇◇◇◇◇◇◇◇◇◇◇◇◇◇◇◇◇◇◇◇◇◇◇◇◇◇◇◇◇◇◇◇◇◇◇◇◇◇◇◇◇◇◇◇◇◇

◎生命科學界對衰老現象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關於衰老的原因和衰老發生的機制,當代科學尚未作出準確解釋,更沒有提出針對衰老和衰老的終結--死亡的系統化的理論型或實踐型的對策。

這讓人很失望。難道衰老、死亡真的是無法避免的嗎?

細胞衰老的原因,近幾十年來,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假說,企圖來解釋衰老的本質和機理,但這些假說尚不能圓滿解答.現把目前幾種較為流行假說,介紹如下:

(1)錯誤成災說 近年來這個觀點有所發展.orgele,1973年提出了細胞大分子合成錯誤成災說.意思是說,細胞裡的核酸和蛋白質在生物合成中如果由於某些原因而發生差錯,這差錯會得到累積而迅速擴大,引起代謝功能大幅度降低,造成衰老. 對這個假說進一步說明如下在細胞裡核酸造出蛋白質(酶),因為蛋白質是用核酸分子做樣板合成的;蛋白質造出核酸,因為核酸的合成需要酶,例如聚合酶的協助.酶是蛋白質,所以核酸和蛋白質在合成中形成一種循環,相互聯繫,相互協作,相互制約.如果在一次循環中,出現一個錯誤,這錯誤會在下一次循環中得到擴大.這樣,錯誤在幾次循環中會很快擴大而成災,使細胞功能大大降低,造成衰老. 最近,在人工培養的人的成纖維細胞工作的基礎上,從上述細胞中提取dna聚合酶,利用這種酶進行dna複製實驗,結果發現上述成纖維細胞經過40次到56次的繼續培養,其dna聚合酶的活性顯著地降低了,大約降低到只有正常細胞的1/5活性.從此以後,這些細胞就迅速衰老而死亡了. 上述研究者還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們從年老的(即經過很多次繼代培養的)和年輕的(只經過若干次繼代培養的)上述成纖維細胞分別提取出dna聚合酶,用人工合成dna分子作樣板,進行離體DNA複製實驗,得到一些有趣的結果,人工合成的DNA分子有意搞成只含鹼基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而不含有胞嘧啶(c)和鳥嘌呤(g),按照核酸分子鹼基配對的原理,在DNA合成中,a只能和t配對,t只能和a配對.因此在上述離體實驗中,如果DNA聚合酶能忠實執行任務,那麼所含成的DNA分子中就不能含有c或g的鹼基.如果所提出的dna聚合酶在幫助合成DNA分子中,用了一個c或一個g去合成DNA,就算是一次錯誤.實驗結果發現,從經過56次繼代培養的上述衰老細胞中提取出來的DNA聚合酶,在合成DNA分子中,比從年輕細胞中取出來的DNA聚合酶要多犯好幾次錯誤.這表示衰老細胞中的DNA聚合酶大概在成分上有一些改變,不能忠實地進行工作,累積的錯誤多. 上面所敘述的這個細胞大分子合成錯誤成災說似乎比較有根據的理論,但仍然有人持懷疑態度.

(2)外部干擾說 此說認為細胞衰老既不是細胞內出現差錯,也不是由蛋白質異常引起,而是由外源性干擾造成的.例如,自由基受外源性干擾,就會引起衰老.自由基是失去電子的分子.在體內,它是由空氣汙染、輻射以及正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它們對許多生物功能非常重要,認為沒有自由基的生物就不能生存.自由基與其它分子作用得到電子,其中一些隨機作用,對細胞和機體組織十分有害.這些效應的積累便導致了人體的衰老.自由基是衰老的根源.衰老的原因99%是由此造成的.自由基造成的變化或作用的積累不斷增加,引起了衰老,這種自由基可能專門破壞細胞合成和修復dna的能力,尤其是在線粒體內. 對這一理論也有一些不同看法,首先,大多數自由基存在的時間很短;其次,機體內具有抗氧化劑來對抗自由基的防禦能力,如過氧化物歧化酶和維生素e.增加食物中的維生素e並不能抵抗自由基的有害作用,相反,它會使機體減少其他抗氧化劑的產生.實驗室培養的正常細胞,當給予維生素e後,其生長和分裂最終仍不能連續超過50次這個限度.儘管某些疾病與自由基和抗氧化劑有關,但仍無確切證據證明它們與衰老之間有聯繫.

(3)發育程序衰老說 按這一理論,衰老在最早期的發育過程中就開始了,並且在整個一生中都以這一規律的方式發育.生物種類都有其獨立而限定的最大壽命,這一事實支持了這個理論.人類壽命大約是115年. 有的研究認為,控制生長髮育的基因在各個時期均可開啟或關閉,有些在生命晚期發揮作用的基因可能控制著衰老. 衰老變化只是一種調節某一動物從卵受精到性成熟的這一發育階段的正常遺傳信號的繼續.甚至可能存在有衰老基因”,使按順序方式進行的生化途徑減慢或終止,並引起預期的衰老變化表現.頭髮灰白、絕經和運動的減退是與衰老有關的幾種事件,這些事件是由遺傳決定的.不同類型的細胞表現的時間不同.因此,衰老的根源可能是衰老速度最快,影響最大的幾種關鍵細胞的缺陷. 所謂的衰老基因的功能,與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大規模發生的細胞正常功能的衰退和死亡相類似.例如,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手指之間最初是由蹼狀皮膚連接的,隨著發育,皮膚細胞逐步死亡,手指就分開了. 可以想象得到,相同的過程在生命的全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在不同的組織中有不同的速度,最後引起正常的衰老變化,從而使身體易於患病. 不少科學家認為,衰老是由機體內的器官所控制.幾種假說都提到控制機體的中心——大腦,免疫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這些特殊的器官和系統決定著發育和衰老的速度.當機體衰老後,免疫系統抵禦疾病傳染的能力顯著下降,肺炎病毒對青年人威脅甚微,但卻常使老年人喪命.老年人得癌症的比青年人多.就是因為免疫系統功能減弱,不能識別和消滅變異的細胞所致. 生物老年醫學是一相當新的領域,還缺乏基本的資料,上面所介紹的幾種假說,將來可能會發現是錯誤的,或至少存在著片面性.因為,引起衰老的原因,也許不只是單獨一個因素,很可能,它是包括許多綜合的因素在內,是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4)端粒說。現在普遍認為細胞增殖次數與端粒DNA長度有關。1990年Harley等發現體細胞染色體的端粒DNA會隨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不斷縮短。DNA複製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段,當縮短到一定程度至Hayflick點時,細胞停止複製,而走向衰亡。資料表明人的成纖維細胞端粒每年縮短14~18bp,可見染色體的端粒有細胞分裂計數器的功能,能記憶細胞分裂的次數。不過,有研究表明某些小鼠終身保持較長的端粒,但並未因此獲得較長的壽命,二倍體倉鼠胚細胞分裂的各個階段,其端粒長度保持恆定,然而經過20-30代的分裂後,細胞仍然進入衰老。可見細胞衰老的“端粒學說”也同樣還需經受更多的檢驗。

端粒學說認為細胞在每次分裂過程中都會由於DNA聚合酶功能障礙而不能完全複製它們的染色體,因此最後複製DNA序列可能會丟失,最終造成細胞衰老死亡。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由許多簡單重複序列和相關蛋白組成的複合結構,就象是鞋帶兩端保護鞋帶的塑料。端粒具有維持染色體結構完整性和解決其末端複製難題的作用。大量實驗說明端粒、端粒酶活性與細胞衰老及永生有著一定的聯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問題用端粒學說尚有疑問。2009年,諾貝爾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將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Szostak)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

細胞是如何控制自身增殖倍數的呢?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充當了計數器,並在一定時期開始啟動衰老和危機。當每次增殖後進入S期時端粒都會微微變短,當長度低於一定閾值它們就啟動細胞進入衰老。若細胞仍未經歷衰老,進一步的縮短將最終導致危機,即過分短的端粒會導致細胞中的染色體融合或斷裂,給細胞造成致命性打擊,從而限制細胞增殖能力。大量實驗說明端粒、端粒酶活性與細胞衰老及永生有著一定的聯繫。第一個提供衰老細胞中端粒縮短的直接證據是來自對體外培養成纖維細胞的觀察,通過對不同年齡供體成纖維細胞端粒長度與年齡及有絲分裂能力的關係觀察到隨著增齡,端粒的長度逐漸變短,有絲分裂的能力明顯漸漸變弱;Hastie發現結腸端粒限制性片段的長度隨供體年齡增加逐漸縮短,平均每年丟失33bp的重複序列;但是有些問題用端粒學說尚有疑問。體細胞端粒長度與有絲分裂能力呈正比,這一點實驗已經證實了,而不同的體細胞其有絲分裂能力是不盡相同的,胃腸黏膜細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就比較快,神經細胞分裂的速度就比較慢。曾有人就不同年齡供體角膜內皮細胞的端粒長度進行研究發現角膜內皮細胞內端粒長度長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而端粒酶卻不表達。另外,Kippling發現,鼠的端粒比人類長近5-10倍,壽命卻比人類短的多。這些都提示體細胞端粒長度與個體的壽命及不同組織器官的預期壽命並非一致。生殖細胞的端粒酶活性長期維持較高的水平卻不會象腫瘤那樣無限制分裂繁殖;端粒長度由端粒酶控制,那何種因素控制端粒酶呢?生殖細胞內端粒酶活性較高,為什麼體細胞中沒有較高的端粒酶活性。看來端粒的長度縮短是衰老的原因還是結果尚需進一步研究。

端粒酶(Telomerase),在細胞中負責端粒的延長的一種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轉錄酶,可將端粒DNA加至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種細胞中對於保持染色體穩定性和細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長縮短端粒(縮短的端粒其細胞複製能力受限),從而增強體外細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體組織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腫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參與惡性轉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穩定、基因組完整、細胞長期的活性和潛在的繼續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存在,就是把 DNA 複製的缺陷填補起來,即由把端粒修復延長,可以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端粒酶在正常細胞中幾乎不存在。原因在於控制端粒酶的基因在正常時是關閉、不表達的,不會產生端粒酶。癌細胞卻得以激活端粒酶基因,使細胞產出足夠的端粒酶,從而保持端粒的長度不會因為細胞分裂而變短。

對衰老基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三個獨立的研究同時證實,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基因在細胞衰老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衰老細胞中p16INK4a基因的濃度和表達增加,與早期細胞相比,這些衰老細胞工作效率差,即使把這些細胞從年老的老鼠轉入年幼的老鼠體內,仍然記得他們的“年老”。而沒有轉入p16INK4a基因的老鼠細胞隨著年齡的增大滯緩現象比較小,繼續行使著與年幼老鼠相似的功能。

North Carolina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系的研究小組在胰臟的胰島細胞,大腦和血液的幹細胞觀察到相似的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出不同類型細胞有著共同的衰老機制,表明象糖尿病類的衰老相關疾病是由於細胞生長衰竭而導致的。三個研究的合作者以及UNC醫學院醫學和遺傳學副教授Dr. Norman E. Sharpless說,“隨著年齡的增長,p16INK4a表達的增加,某些幹細胞失去分化和替換他們自己的功能,” UNC癌症(cancer)綜合中心成員Sharpless說。

三人一組的報告出版在9月6日的《Nature》雜誌上。三個研究小組分別是UNC,Michigan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

UNC主要集中於p16INK4a對胰臟胰島細胞功能影響的研究。胰島細胞是負責胰島素(insulin)的產生和分泌的。因為p16INK4a阻止癌細胞的分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表達也會增加,研究人員推測,該基因在衰老中也起著相似的功能。研究者建立了老鼠種系,即缺失p16INK4a的(基因刪除或基因敲除),或通過遺傳學手段增加衰老過程中該蛋白的量。

根據Sharpless的研究,缺失p16INK4a基因的老鼠隨著年齡的增長,胰島細胞繼續增殖,“與年幼的動物很相似,在含有過量p16INK4a的老鼠中,胰島細胞過早地衰老,很早就停止分化。”

“這些結果暗示,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減弱人體中p16INK4a,那麼可能導致成人體內胰島的再生長,為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Sharpless說。在大腦幹細胞和血液幹細胞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Dr. Sean Morrison領導的Michigan研究者調查了神經幹細胞和祖細胞中p16INK4a的功能,祖細胞可以形成新的神經元和其他的腦細胞。研究表明,在衰老的細胞中,p16INK4a表達大大增加。而且,p16INK4a缺失的神經幹細胞工作得較好,在某些程度上與正常對照相似不會衰老。Sharpless說。

UNC研究的主要作者,Sharpless實驗室的博士後Janakiraman Krishnamurthy是Michigan報告的合著者。哈佛小組領導的Dr. David Scadden在hematopoietic幹細胞中研究p16INK4a的功能,hematopoietic幹細胞在成人的一生中不斷的增生產生大量新的血細胞。結果表明,p16INK4a是以前在血液幹細胞中觀察到的年老信號的分子基礎。哈佛研究也證實,缺失p16INK4a年老鼠的血液幹細胞的功能比對照組老鼠要好,這些表明,p16INK4a是引起那些細胞老化的原因。

Sharpless注意到,基於p16INK4a研製的新的衰老治療包括兩個重要的條件,“第一,即使缺失p16INK4a的年老老鼠幹細胞功能增加,但他們不會活得更長久。這是因為p16INK4a是一個重要的抑癌基因,與對照組相比,缺失p16INK4a的老鼠會產生更多的癌。第二,在以上三個研究中,p16INK4a缺失是和部分衰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表明,除了p16INK4a基因外,還存在其他物質引起衰老的,但我們還不知道是些什麼物質。”

然而,該基因研究證明是衰老研究的一個生物標記,Sharpless說:“如果你每天繼續限制自己攝入熱量,喝綠茶或白藜蘆醇來組織衰老的話,你為什麼不想想:有益的事情不完全是良性循環?現在我們有了一個生物標記可以檢測一些事情的效果。” Sharpless說。

這個p16INK4a基因只是細胞衰老的一個原因。由於它也是抑癌基因,所以並不能被去掉。還有其它的更重要的衰老基因,等待科學家去發現。

◇◇◇◇◇◇◇◇◇◇◇◇◇◇◇◇◇◇◇◇◇◇◇◇◇◇◇◇◇◇◇◇◇◇◇◇◇◇◇◇◇◇◇◇◇◇

◎衰老基因是人類衰老死亡的罪魁禍首

如何變得長壽,青春永駐,是每個人的夢想。

這都可以通過對基因的修改來實現。

生物體的任何一個細胞,細胞核裡都含有將這個生物體所有特徵信息,就是染色體組成的DNA上的基因。人類基因內有控制衰老的基因。

科學家已用實驗證明,對單細胞生物來講,在體外培養的單細胞生物只要條件合適往往就可一直分裂下去。但對人這樣龐大的多細胞的集合體而言是否其細胞也是如此呢?科學的事實無可辯駁地回答我們:不是。

令人費解的是,只要這些分裂出來的細胞不會散開,而是聚集在一起成為生命體,那麼細胞就不會無休止的分裂下去。在一定的時候細胞就會停止分裂而死亡。所以這個生命體必然是有一個生命期限的。

人類也同樣是如此。

人類是由外星文明通過DNA技術製造出來的。當初外星文明在創造人類時,考慮到自身的安全因素,不想人類科學發達變得有破壞性。因為人類如果是好勇鬥狠喜歡戰爭的話,科技越發達,對創造者的威脅就越大。所以在人類基因上加入了控制序列,這種序列使人類的平均壽命無法超過百歲。由於知識的積累需要時間,要想作出科學突破,需要有足夠的科學知識的積累。所以將人類的壽命控制在百年以內,使人類的科技水平只能緩慢發展。當一個人知識積累到可以作出新發現時,他卻已經行將就木了,思維變得呆滯僵化無法再作出新的成就。

這種衰老基因是人類無法長壽的根源。衰老基因控制著每個細胞生存時間。衰老基因裡限定細胞的分裂次數,和每次分裂的間隔時間。

美國學者海爾弗利在1961年提出,用人的成纖維細胞作體外培養,證明成纖維細胞經過40~50次分裂後,細胞變大,細胞週期變長(從21h延長至24h以上),最終不再分裂而死去,實驗還進一步證明,成纖維細胞的分裂次數也是固定的。將已分裂20次的成纖維細胞冷凍保存幾年後取出,它們仍能分裂30次左右然後衰老而死去。並且可以更深入證明決定分裂次數的“鍾”似乎是存在於細胞核中。如將已分裂10次的成纖維細胞核移入已分裂30次的成纖維細胞中,並移走原來的核,這一“幼核老質”的細胞就將根據幼核的分裂次數,再分裂40次。反之,如果將已分裂30次的核取代已分裂10次的核,所得“老核新質”的細胞就只能再分裂20次左右了。此外,老年人的成纖維細胞比年輕人的成纖維細胞分裂較慢,在體外培養時所能分裂的次數也較少。以上的科學實驗與事實充分證明成纖維是有一定的壽命的,除非發生了癌變,否則總要衰老死亡的。其中的本質原因是成纖維細胞的分裂次數是固定的。

既然正常細胞到期就得死,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卻可以打破這一限制,想活多久都可以,那已經可以確定,這一切現象,都是因為細胞核內的基因對細胞進行控制的結果。這都是因為細胞核內的基因序列裡有一段基因,即“衰老基因”,來控制著細胞的生命週期。正常的細胞都老老實實聽從這個基因的命令,到期就凋亡。癌細胞卻是不服管的叛逆,為了能活得長久,而破釜沉舟,起身抗爭,將試圖控制它的衰老基因連根破壞。從而開始自由繁殖,並妄圖實現永生。從人類的角度,癌細胞是可恨的,帶給人類死亡;但從癌細胞的角度,它會覺得自已是可敬的英雄。它只是為了讓自已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癌細胞與衰老基因的戰爭,帶給我們太多啟示。這讓我們明白,細胞核內的那段“衰老基因”,確切無疑是存在的。正是它,導致了人類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走向死亡。

通過實驗已經確定,衰老基因設定人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上限是50,間隔時間是2.4年。這樣一個細胞的壽命上限是120年。

這個衰老基因裡有一個計數裝置,設定計數最高為50。每一次分裂,細胞一分為二,得到兩個新細胞。新細胞的計數器數值就會減1.當計數器值減為0時,衰老基因就會激活死亡基因,使細胞失去活力而死亡。這個計數器的數值還直接影響到細胞的活力基因。計數器數值還很大時,活力基因所代表的細胞活力值就很高。計數器數值每減小一次,細胞活力值就減小一個等級。人就向衰老邁進了一步。

可以看出,生命體之所以都有一個壽命的限制,都是因為細胞基因裡的這個衰老基因起的作用。人類之所以會不斷衰老,之所以必然走向死亡,就是因為這個衰老基因。

對症下藥,只要把衰老基因關閉,或修改細胞分裂次數上限,把計數器裡的50改為500甚至更多,細胞可以分裂的次數將會增長十餘倍,衰老的步伐大大降低。人類的壽命就將增長几十倍,達到數千年之久。這就象孫悟空將自已的名字從地府名冊裡劃去,從而長生不死一樣。

單細胞生物沒有衰老基因,所以可以無限地分裂下去。為什麼單細胞生物沒有衰老基因呢?因為單細胞生物分裂時,就是這個母細胞不再存在時。由於單細胞已經有了存在週期,所以無需衰老基因來控制其壽命。而多細胞生命體,細胞的分裂,母細胞不存在了,而這些細胞組成的生物體仍然存在。所以多細胞生物都被設定了衰老基因,用計數器來控制細胞的分裂次數與活力度。每分裂一次,計數器就減少一次,活力度就下降一級。

因為衰老基因,使人只能活不長的一段時間,就離開人世。何其遺憾。人生那麼美好,為什麼不能長久留在人間,譜寫出更多更美的史詩?

歷史猶自深記,東晉大司馬桓溫北上征伐前秦,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的柳樹現在都又粗又大,需十個人才能圍起來。他感慨萬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歲月呀,多少驚天的英雄豪傑、傾世的絕色佳人,都敗在歲月這把殺豬刀下,最後英雄末路,美人遲暮,黯然離開人世。

必須要改變這種悲慘的情況。

我們再也不能象先輩一樣,把自已生命定格在區區數十年,然後就一天天看著自已的生命在流逝,知道死亡就在前方等著自已。那樣的人生,何其悲哀。一個註定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被歲月奪去生命的人,是多麼的可憐。

我們要改變這一切,我們要追尋真正的自由。

時代在改變,科學在突飛猛進地飛躍。生命科學也需要當仁不讓,承擔起讓人類超越死亡的重任來。如果還是象數千年前人類的祖先一樣,屈服於死神的淫威下,不敢去做出抗爭與改變,那是人類的恥辱,是科學家的恥辱。

◇◇◇◇◇◇◇◇◇◇◇◇◇◇◇◇◇◇◇◇◇◇◇◇◇◇◇◇◇◇◇◇◇◇◇◇◇◇◇◇◇◇◇◇◇◇

◎把衰老基因修改為青春基因的方法

雖然有種種的存疑,衰老基因現在普遍認為是端粒。要想確認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人們一天天老去,死亡一天天發生。永生固然還可以可望而不可及,衰老卻已到了應該將其攻克的時候了。

人體細胞多達數十萬億。怎麼才能高效修改細胞基因使每個細胞都關閉衰老基因並擁有青春基因呢?一個個去修改是無法做到的。

第一種方法是通過對人類受精卵細胞進入基因修改,將衰老基因關閉,由這種受精卵成長起來後的人,就會顯著延緩衰老,壽命將達到數千歲。他能將這種基因遺傳給後代,使後代都健康長壽。

這種方法只能作用於受精卵細胞。但可以徹底改變基因。

第二種方法是針對成人。成人體細胞都已經擁有確定的基因,數量達數十萬億的細胞,要想將這些細胞全部改變基因是不可能完成的。

要想改變細胞基因,需要使用具有分裂功能的特殊細胞,如干細胞、脊髓細胞。脊髓細胞將成為修正人體衰老基因的主要標的。因為脊髓細胞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可以抽出一小部分脊髓,對其中一些細胞進行基因修正,關閉衰老基因,加入優良的青春基因代碼指令,並增加調控細胞分裂行為的基因。

這個調控細胞分裂行為的基因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個基因,這些新基因細胞本身不會衰亡,又會不斷分裂,那就成為癌細胞了。這個調控基因的代碼要求:在人體含有衰老基因的原有舊細胞全部自然凋亡之前(舊細胞在衰老基因的控制下,分裂50次就會自然凋亡),新細胞可以正常分裂。當舊細胞全部消失後,含有新基因的細胞佔據整個人體時,這個調控基因將激活禁止分裂基因,使每個帶有新基因的細胞都停止分裂。

這個方法會產生一個問題:脊髓細胞注入到體內的不同部位,會產生對那個部位有用的細胞嗎?萬一產生沒有用的細胞,還會侵佔生存資源。

細胞分為已分化細胞與未分化細胞。

脊髓細胞是已經分化了的細胞,其基因部分被關閉,部分被強化。已分化細胞是穩定的,一般不會轉變為其它種類的細胞。可我們需要讓它成為全身上下其它組織器官的細胞。那怎麼辦呢?

已分化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其它種類的細胞。這已被實驗證實。需要向細胞內注入相應的蛋白質,如酶、生長因子等。例如,腎上腺細胞內注入神經生長因子後,就會轉變化神經元細胞。

未分化細胞則可以在全身的任何地方轉化為那裡需要的細胞。所以又稱“全能細胞”,“幹細胞”。只要將未分化細胞注入到人體內,這個細胞就能成為我們所需要的那種細胞。因為一個細胞的作用,根本上來說是由細胞基因決定的。細胞控制系統首先會探測周邊環境,得到細胞位置信息。再根據細胞所處的位置,來判斷應該由哪些基因序列來調控左右細胞。一個被注入到手部皮膚的脊髓細胞,其細胞基因就會蒐集周圍環境信息,確定這是處於手部皮膚的某個位置。很快就明確應該由皮膚序列基因代碼對這個細胞進行控制。

這已經得到證實。細胞間的連接方式包括封閉連接、錨定連接、通迅連接等。其中通訊連接就是細胞之間能夠進行通訊的一種連接方式。一些小分子可以從連接裡的空隙中從一個細胞進入到另一個細胞。一些信息信號也是通過通訊連接通道來進行傳遞。對細胞分化產生重要作用的通訊方式是細胞間接觸性依賴的通訊。細胞之間通過直接接觸,不需要分泌的化學信號分子的釋放,代之以通過與質膜結合的信號分子與其相接觸的靶細胞質膜上的受體分子相結合,影響其它細胞。這種通訊方式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對組織內相鄰細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反應系統被稱為“細胞信號通路”。細胞通過與周邊細胞的通訊連接,得到其所處的位置信息,從而選擇調控其行為的基因代碼序列。這些基因代碼於是命令這個細胞做皮膚細胞應該做的事:生產皮膚細胞應該生產的蛋白質,變成跟其它皮膚細胞一樣的形狀大小。沒多久,這個原本來自脊髓的細胞就成為標準的皮膚細胞了。因為它的衰老基因關閉,取而代之的是青春基因,所以當其它皮膚細胞凋亡時,它就趁機進行分裂,攻城掠地,最後手部皮膚都會被它的後代所佔領。

細胞是有很強可塑性的。有人臉上皮膚受損,會從腹部割下皮膚進行修補。臉上的皮膚與腹部的皮膚當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沒關係。細胞是可以同化的,沒多久腹部皮膚移植到臉部後,會變得跟臉部皮膚一模一樣,沒有區別。因為皮膚細胞的基因能過環境檢測,開始讓專門調控臉部皮膚細胞的基因序列來掌管這個細胞的一切行為。

人體總共有120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其實都源自同一個細胞——受精卵,是同胞兄弟。後來為什麼發生分化,變得不再相同呢?就是因為每個細胞都會檢測自身所處的位置,細胞系統將根據這個環境位置信息,來確定調控細胞行為的基因序列是哪些。正是這些特定的基因序列的一系列命令使得細胞成為它們特定的樣子,各不相同。

現在最關鍵的是,如何使脊髓細胞變為未分化的全能細胞?

一個細胞之所以成為分化細胞,是因為細胞質裡有大量的特定的蛋白質分子,這些蛋白分子與基因結合,使基因或被關閉,或被弱化,或被增強。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差異性表達,即一些基因處於活化狀態,同時其他基因被抑制而不活化。一般認為,基一類型 的成體細胞中能夠表達的只佔基因總數的5%~10%,其餘大部分基因都處於抑制狀態。這種抑制狀態通常是可逆的。已分化細胞的基因表達活性可以被改變,其表達與否受基因組所處的微環境和存在於細胞中的轉錄因子所控制。

只要將細胞質換成不含有特定蛋白分子的純細胞質,基因的束縛就會被解除,這個細胞就可以成為全能型細胞,可以轉化為任何想要的細胞類型。

秉承這一思路,我們必須得到一個純化的細胞,其細胞質沒有任何特定的蛋白質分子。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先對一個脊髓細胞進行精子化,使它變成精子。這是可以實現的。具體實現的方式後文有詳述。

再對另一個脊髓細胞進行卵子化,使它變與一個卵子。兩者進行受精,全產生受精卵。受精卵就是一個純化的全能性細胞。對這個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去掉衰老基因,增加青春基因。這個受精卵分裂出來的最初數百萬個細胞都是未分化的全能細胞,將它們各自分離,使它們無法成為胚胎。這些全能細胞進一步進行培養,通過分裂,可以得到上億個全能細胞。然後將這些全能細胞分別注射到全身各個部位。這些細胞將能同其注入的部位融合在一起,分化成為那個部位需要的細胞。

一旦某個細胞受損嚴重,那人體就會受損。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因為細胞有檢測周圍環境、自動進行機體修復的功能。大家平時都有經驗,手上受傷了,只要傷口不嚴重,沒幾天傷口就會痊癒,連疤痕都不會有。只要細胞檢測到周圍環境顯示有同伴細胞受損,這個細胞就會啟動分裂機制,分裂成兩個細胞,來填補受損部位。

這種功能是每個細胞基因代碼裡都設定好了的。一個全新的關閉了衰老基因的細胞,並沒有關閉自動分裂修復的功能基因,所以,雖然新基因細胞平時是關閉了分裂機制,但只要細胞檢測出機體受損,就會自動啟動分裂機制,分裂為兩個細胞,進行身體修復。

把這些全能幹細胞分別注入到體內不同的部位。這些細胞由於是不斷分裂的,卻從不衰老調亡,其數量會越來越多,勢力會越來越大。其它普通細胞卻是越來越衰老而凋零死亡。所以,儘管這些細胞數量有限,卻能逐漸在全身佔據主導地位。數十年後,原有的體細胞都因為衰老而死亡了,人全身的細胞都將換成被全新的擁有新基因的不衰老細胞。通過這種基因編碼,人就可以達到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生命。

但這種基因改良並不能使人達到永生。細胞雖然關閉了衰老基因,但細胞還是會緩慢衰老。人體細胞基因太多了,一些基因不可避免地會在產生作用時導致細胞變老變脆。而且人在生活裡風吹日灑,再強健的細胞也會有死亡的那一天。

◇◇◇◇◇◇◇◇◇◇◇◇◇◇◇◇◇◇◇◇◇◇◇◇◇◇◇◇◇◇◇◇◇◇◇◇◇◇◇◇◇◇◇◇◇◇

◎通過基因細菌來對人體細胞進行高效的基因修改

通過對衰老基因的重新編碼修正,人類從此將可以得到數千年的生命。而且,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科學家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手術,只跟闌尾炎那樣的手術差不多。不會耗費多少成本。也不會花費多少時間。

隨著對基因的深入認識,日後可以無需對脊髓細胞進行精子化、卵子化、受精這個過程。而是直接對脊髓細胞的基因進行修改,使細胞成為全能幹細胞。這種基因修改可以通過電腦精密控制系統來完成。通過設計好的程序,可以成批量完成數以億計的細胞基因變換。

還可以設計出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細胞基因的重新編程。

病毒是一種基因與蛋白的組合體。它進入細胞後,表面膜被細胞蛋白水解酶溶解,就會釋放出DNA,被釋放的DNA分子進入細胞核,在病毒DNA的指導下,首先翻譯並執行製造早期蛋白的指令,早期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關閉細胞的基因調控,抑止宿主細胞本身的核酸複製與轉錄,以及蛋白質的合成。

我們可以設計出一種類似於病毒的基因改進細菌。這種細菌進入細胞後,將會釋放出DNA分子,進入細胞核,首先製造出早期蛋白,早期蛋白將調整細胞基因裡的分裂計數器上限值,並對細胞的基因進行各種有利於細胞長久生存的修改。這種基因細菌將高效地修改細胞基因,使細胞長期生存下去。

我們將通過這項基因科技,使地球每一個人都輕鬆擁有數千年的生命。今後的人類,將會立法,每個年齡超過20歲的青年人,都有權去基因醫院免費做一次基因手術,植入永生細胞,壽命將輕鬆延長到數千年。

◇◇◇◇◇◇◇◇◇◇◇◇◇◇◇◇◇◇◇◇◇◇◇◇◇◇◇◇◇◇◇◇◇◇◇◇◇◇◇◇◇◇◇◇◇◇

◎癌細胞帶來的提示

癌細胞帶給我們新的提示。

癌症,這個人類面臨的最大殺手,卻偏偏蘊含著人類擺脫衰老與死亡的真理,是人類通向青春與長壽的鑰匙。因為癌細胞之所以走上了那條叛逆之路,正是為了要達到細胞的永生。人類要活得長久,確實需要學習癌細胞的一些非常規做法,向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進行挑戰。

癌細胞是人體內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胞。由於細胞核內的基因被破壞,導致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序列受損失去作用。正常細胞分裂50次就會凋亡,癌細胞卻能無休止地分裂,不會自然衰亡。成為永生細胞。1951年由一位黑人婦女(名叫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分離建立的HeLa細胞系,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實驗室中廣泛傳代使用。研究人員藉助它們來培制疫苗、研發帕金森病及癌症的治療方法。並用來研究克隆、遺傳和輻射等課題。

由於癌細胞分裂太過頻繁,排擠了正常細胞的生存空間,奪取了正常細胞的生存資源,導致身體無法承受。

這充分說明了通過基因的修正,可以使細胞的分裂次數不受限制,這個細胞就將成功變身為不死的細胞。

如果給癌細胞基因進行重新編碼,使癌細胞的分裂受到控制,象正常細胞一樣分裂,分裂週期延長,但分裂次數可以不受限制。那這個細胞也就是不死的正常細胞了。人的細胞能活幾千上萬年,那這個人也就能活幾千上萬年。可見,通過基因重新修正,確實可以設計出生命週期很長甚至不死的細胞。

通過對比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基因差別,可以找到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序列。再將正常細胞的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序列進行一定的修改,注入到癌細胞的細胞核基因內,這個癌細胞不但能變成正常細胞,還能讓成永生的細胞。當然,不存在真正的永生細胞。雖然沒有基因來促使細胞衰亡,細胞也會在種種不可控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而死亡。

我們會發現,如果一個人患了癌症,他就無法用修正衰老基因為青春基因的方式來獲得長久的生命。因為癌細胞不守規則,不會為新基因細胞讓出位置。對於癌症病人,用什麼方法才能讓他象正常人一樣長期生存呢?

下面就來講實現人類永生的科技。即使是病入膏肓的癌症病人,通過使用永生科技就可以獲得真正的永生。

◇◇◇◇◇◇◇◇◇◇◇◇◇◇◇◇◇◇◇◇◇◇◇◇◇◇◇◇◇◇◇◇◇◇◇◇◇◇◇◇◇◇◇◇◇◇

◎實現永生的三個條件

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候人能活70歲就屬於少見的高壽,隨著生活條件與醫療條件的提升,現在平均壽命可以活到80歲。如果生命基因科技能讓人的生命延長到數千年,當然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

但我們並不能就此止步。永生科技,才是我們的真正追求。

永生科技,將使用到克隆科技。

克隆是利用細胞核內的基因為基礎,進行無性生殖,就可以製造出一個與原生物一模一樣的生物體。具體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髮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動物。

這種克隆的方法無疑是很複雜的。雖然無須兩性生殖,但並不是實現永生科技所需要的技術。永生科技裡的克隆技術,是直接用一個細胞核裡的遺傳信息,用一臺機器製造出和提供這個細胞的生物一模一樣的生物體。這種克隆,才是永生科技需要的技術。

我們可以製造出一個機器,把一個生物細胞放進去,這個機器首先將這個細胞的遺傳基因展開,根據每一個對應的基因密碼,利用有機原料,製造出對應的生物。這樣就免去了克隆一個生物後長大的過程。只要把一個人最美好時候的細胞保存起來,等到這個人老去了,就把這個細胞拿到機器上製造出一個克隆人來,這個克隆人就是此人年輕時的翻版。再利用大腦記憶轉移技術,將這個人的記憶轉移到克隆人大腦裡,這個克隆人就成為一個有記憶的人。其實,就是那個快要死去的人的生命延續。一個人到年老時,就用自已年輕時存下的一個細胞克隆出一個人體,利用這個身體開始全新的年輕生命。如此這般,就可以達到永生。

要想實現永生科技,現在最需要攻克的技術,有三方面。

1),首先是克隆機器的研製。這要求基因密碼的每一小段的意義都要得到確認,與機器的製造行為對應起來。

人類基因圖譜已經繪製出來,人類DNA含有多達30億個鹼基對,從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它們組成了約 10萬個基因。現在發現其中有效代碼不到10% 。由西班牙國家癌症中心(CNIO)基礎研究副主任和結構計算生物學團隊負責人Alfonso Valencia帶領的一項研究,將人類蛋白質編碼基因數目更新到了19,000個;遠低於最初的估計。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人類分子遺傳學》(Human Molecular Genetics),“縮小人類基因組”,這就是Valencia描述多年來他們對人類基因組中蛋白質編碼基因數目的不斷修正,最終在當前的研究中縮減到大約19,000個人類基因。他補充說:“幾年前沒有人能想象,這麼小數量的基因,能製造出如此複雜的東西。”只要將19000個基因研究透了,就能明白如何完美地用機器造出一個人來。DNA裡那佔比90%的無效代碼,雖然現在沒有效應,但在進化中為生物的多樣性起到了作用,所以並不能輕率將之定義為“垃圾基因”。已經有研究顯示,這些多餘的基因其實是有意義的代碼,只是創造地球人類的外星文明在編程後又覺得這些代碼暫時並不需要,刪除又可惜,所以用註釋的符號將這些代碼圈起來。這些代碼將不會被執行。這些代碼將在人類的未來進化中作為升級之用。某個時刻,一些沉睡代碼可認被喚醒,發揮出作用,使人類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科學家驚奇地發現,人類的基因數目竟然遠比一些低等動植物要少。楊樹有7萬多個基因,水稻有5萬,水蚤也有3萬,只有蛔蟲這種極小的細菌,基因比人類少了一點點。這說明儘管人類基因裡只有不到10%的有用基因,跟其它生物比這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情況了。這種情況正反映出人類是被外星高等生命用DNA技術創造的,人類基因受到過嚴格的優化剪輯,有害的都被剔除掉了。

人體有一種機制,由基因來控制著:人類基因組含有許多不同的調控序列,並以此來控制基因表現。根據基因密碼描述的程序方式,來製造相應的蛋白質分子形成相應的器官。我們可以模仿人體的這種機制,讓每一個有效基因對應上機器相關操作,這個機器就能分毫不差製造出人。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微生物開始製造嘗試,再慢慢升級,直到可以製造出克隆人。

2),其次就是記憶的轉移技術。有人認為最好是通過換腦技術來實現這個目標,直接把大腦放進克隆人的頭上就可以了。不過這種方式太過複雜,也有風險。而且大腦是不可必免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而衰老的,一個八九十歲的快要死去的老人,其大腦之衰朽,已經同其身體一樣,並不具備使用的價值。

可以採取另一種方法。“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大腦裡的各種記憶,使我知道自已是誰。記憶轉移技術在現在已經變得可能。通過機器克隆後產生的克隆人,其大腦有別於普通人的大腦,就象是一個高水準的人腦與電腦混體體,不但擁有人腦的思考功能,還能夠安裝新的芯片來提取其內容。可以通過記憶芯片,將一個人的所有記憶信息都儲存在芯片裡,再把這個芯片安放在大腦的特定區域,芯片就將成為大腦的一種信息源。這種技術一旦成型,學習模式也將發生重大改變。人類要想獲取新的知識,只需要將裝了相應知識的芯片植入大腦的對應區域,這些信息知識就會被大腦腦電波提取。這種克隆人,只要植入記憶芯片後,就會擁有記憶與意識,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否則雖然他也能進行思考,但我們可以把他看成是一個木偶,一個機器人,未被賦予人的資格。這種克隆人可以成為人類的奴僕,通過植入相應的服務芯片,讓他們專心服務人類,卻不會有自已的不滿與抱怨。由於他們只是被機器製造出來的產物,非人類親自生殖出來的,所以人類無需有愧疚等倫理上的不適應。

人現在還不具備裝上記憶芯片並提取其內容的功能。但克隆機器在製造克隆人時,將重新對調控大腦生成的基因序列進行編程,使克隆人的大腦裡可以人為設置這樣的安裝並提取記憶芯片的裝置。未來的人類,DNA將比現在人類有很多的改進,其中就包括大腦內部記憶提取器官,它將會是大腦的組成部分之一。

記憶芯片主要包括知識、回憶等。知識部分其實把很多的科學文學書籍內容輸入芯片中即可。回憶則需要人在生前將一些重要的回憶整理好輸入芯片,不重要的回憶可能就忽略掉了。這些重要的回憶足矣讓一個人知道他過往的所有經歷與值得回味的歷程。克隆人安裝好記憶芯片後,就會具備相應的記憶。當克隆人衰老後,需要更換新的身軀時,直接將記憶芯片從老化的大腦裡取下,裝在新的克隆人大腦裡,就一步到位完成了記憶的轉移,非常的簡單。

3),靈魂轉體術。要想讓克隆人真正成為自已,僅僅只是把自已的記憶放到克隆人身上還是不夠的。如果李四得了失憶症,所有的記憶消失,那他就不會知道自已是誰。如果張三把自已的記憶轉移到李四大腦裡,就相當於張三把自已的大腦轉移到李四頭上。但這種方法並不能完全使李四成為張三。萬一哪天李四記憶恢復,他就會重新變成李四。張三其實並不能感覺到自已的生命在李四身上得到了延長。因為張三的意識會隨著其肉體的死亡而消失。要想將克隆人完全變成自已,成為自已的延續,必須使用到靈魂轉體科技。

◇◇◇◇◇◇◇◇◇◇◇◇◇◇◇◇◇◇◇◇◇◇◇◇◇◇◇◇◇◇◇◇◇◇◇◇◇◇◇◇◇◇◇◇◇◇

◎靈魂的本質

要想將克隆人完全變成自已,成為自已的延續,需要使用到靈魂轉體科技。

靈魂是存在的。實驗證實,人死之前與死後的重量相差達21克,這就是靈魂的重量。一旦將自已的靈魂轉到克隆人身上,克隆人就徹底成為新的自已。一個人的意識,由靈魂控制。靈魂決定了意識,決定這個人到底是誰。靈魂轉體術將是永生科技的關鍵。只是對靈魂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多數人認為靈魂並不存在,這使得永生科技遇到難題。對靈魂研究的突破,將會是重中之重。這需要打破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正確認識靈魂這個神秘的東西。

靈魂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彷彿就是迷信的代名詞。但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靈魂在佛教裡被提出來,有一個專有名稱:阿賴耶識,或“第八識”。佛教其實是釋伽牟尼受到外星生命的智慧傳輸而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原始人類生存的痛苦。佛教在過去科技落後的年代,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的信徒,減少了人類的精神痛苦。現在由於人類科學的突破發展,開始步入銀河永生時代,人類整體上幸福安康已經沒有障礙,成為必然,所以佛教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必須承認,佛教裡很多的認識,都是發人深省的,比如一沙一世界、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水裡有八萬四千蟲、因果報應等。佛教裡也出了許多大智慧的高僧,讓人心敬。靈魂真的不是佛佗釋伽牟尼信口開河,而是確實存在的。只是因為靈魂看不見摸不著,才被一些無神論者拒絕相信。但如果靈魂象光線一樣能被每個人都看到,佛佗也就沒必要來教導眾生關於靈魂的知識了。佛佗教導的,都是原始人類根本聞所聞聽見所未見的東西,這些東西,也都被證明是確定的真理。比如一沙一世界,這種高深的真理,不是擁有真正境界的高人,是絕對無法想象的。沙子裡面怎麼可能會有一個世界呢?直到現在《時空波動論》在揭示了時間的本質後,找到宇宙能量的本源是來自時間,才發現一沙一世界是實在的真理。佛佗是神不是人,他也是在外星生命的教導傳輸下才知道的這一切。龍氏星球外星人在給中國人留下的預言文獻裡,提到了這一點,地球的宗教,很多是在外星人的精神傳輸指導下成立的。可以說,直到現在,佛佗的大智大慧都讓人受用不盡。

靈魂其實就是一種生物能量,這份能量值遵循量子力學的原理。是光子通過一些方式排列起來的能量組合,裡面記載著一種特殊基因代碼,可以驅動人的大腦,讓人產生自我意識。大腦、心臟這些器官,都是通過靈魂的基因代碼而被控制。構成靈魂的光子不在可見光的範圍,也不在普通電磁波範圍,故無法被人眼看到,很多電磁探測器也無法探測到。靈魂是一種特殊電磁波能量子集合體,特殊在於,這種能量集合體並非普通光子集合體,而是一種生物能量,是有靜止質量的,大約為21克。這是一個不一般的事實,因為光子是沒有靜止質量的,再多的光子集合體,都因為沒有質量,而立刻在宇宙輻射壓光子流的作用下,以光速運動。由於靈魂雖然是光能量子集合體,卻因為屬於生物能量或其它我們還不清楚的原因,而擁有靜止質量,所以靈魂不會在宇宙輻射壓或其它光線輻射的作用下而運動。不過風會吹動靈魂,讓離開身軀的靈魂飄飄蕩蕩。

大腦被靈魂控制,這個人的身體就會成為這個靈魂的附體。人如果死了,靈魂歸宿的研究,是另一個課題,這裡不再深入。

一個人活得正常時,靈魂穩定,別的靈魂就無法李代桃僵,取而代之。這是因為靈魂作為一種量子能量,符合量子力學泡利不相容原理。沒有兩個靈魂能同時佔據同一個軀體。靈魂轉體科技只有運用到克隆人身上才可行。機器製造的克隆人是沒有靈魂的,必須要被賦予一個靈魂,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能思考的人,否則只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木偶機器人,只能進行簡單的思考,沒有自我的意志。人的靈魂可以很順利地轉到克隆人身上。這時原來的軀殼就失去生命,被丟棄了。人以一具年輕健康的身體開始全新的快樂生活。

以上三大技術只要實現了,人類永生就會變成現實。每個人,只要在年輕時的一個細胞在細胞銀行保存好,在他垂垂老朽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再使用這個細胞將自已年輕的身體制造出來,並將記憶通過芯片轉移到新的身體中,同時將自已的靈魂注入到新的軀體裡面,用這種神秘能量體掌它的大腦。這個新的身體就將為他所用,延續他的生命。如此而為,人類將達到永生。永生科技貌似遙不可及,但其實並不遙遠。只要解決以上三大問題,人類就可以實現永生,完成千百年來的夢想。

這三個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第一個挑戰,模仿人體機制建立一個嚴格服從基因指令製造相應有機組織的機器,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第二個挑戰,記憶芯片,這對當代科學家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電子信息技術革命解決的就是這種問題。第三個挑戰,就是要全面認識到靈魂這種生物能量信息體的特點,從而掌握靈魂轉體科技。只要轉變了觀念,也可以做到。通過以上三步,步步為營,我們就會離永生越來越近。

◇◇◇◇◇◇◇◇◇◇◇◇◇◇◇◇◇◇◇◇◇◇◇◇◇◇◇◇◇◇◇◇◇◇◇◇◇◇◇◇◇◇◇◇◇◇

◎克隆機器

細胞是一個獨立的生命系統。線粒體與葉綠體主要供應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稱為產能細胞器。溶酶體是細胞內的消化系統。細胞內部的硬件系統根據基因指令,開始從事製造生產行為,利用原料製造出身體所要求的蛋白質、酶、糖類等物質。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是細胞內的三個主要的有機物質製造機器。內質網是生物分子合成的基地,脂質、糖類與很多蛋白分子是在內質網表面合成並分選運輸;高爾基體是合成物加工、包裝與運輸的細胞器。細胞裡合成蛋白質的是“核糖體”。 核糖體在細胞中負責完成由RNA到蛋白質這一過程。

要模擬細胞生命系統,需要模擬出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三臺有機分子製造器,這三臺機器直接由基因代碼控制其行為。以核糖體為例,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原材料氨基酸由TRNA傳送過來,是根據MRNA攜帶的鹼基排列順序來決定不同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組成特定種類的蛋白質。其實,破解出來的基因密碼很簡單,其實就是鹼基排列順序。鹼基分為4種:A、T、C、G,這4種鹼基的自由排列,形成千變萬化的基因代碼。

可以看出,每一個最簡單的細胞,其複雜程度甚至比一臺計算機還要高。正是這一個個比計算機還要複雜、功能非常完善的細胞,組成了生命體。

這也為我們製造機器人給出了提示。按照現在的方法,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始終與正常的人類差別極大,功能上天差地別。機器人沒有思想與意志,只能完成簡單的工作。要想製造出能象人一樣會思考的機器人,就必須從每一個細胞入手,每一個細胞內都要安裝一臺微型計算機操控系統,細胞內都要有全部的基因軟件代碼,每個細胞通過探測其所處位置,來選擇相應的軟件代碼,完成代碼所指令的各類動作。這樣製造出來的機器人,就會象一個正常人一樣,同人沒有區別。當然這種機器人會被人類控制,無法成為真正的人類。

生命的複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大家都知道要製造出一臺計算機,其工藝很複雜,要想大自然在一種偶然中自然進化出一臺計算機,那種概率非常非常小。而人類相當於數十萬億臺微型計算機組合在一起,配合無間,完成一項項任務。所以,如果人類是進化出來的話,那非得需要上百億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地球生命的進化時間只有幾億年,不可能進化出人類這樣的高等生命。

我們這個宇宙裡,智慧生命非常多。這些智慧生命包括地球人類在類,絕大部分都是被某些高等文明用DNA技術創造出來的。從宇宙創生後不久,有一個非常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產生了一些原始的有機分子。在一次偶然的雷電後,有些有機分子被擊中,基因改變,成為原生細菌。這個星球雷電頻繁,經常會有細菌被雷電擊中,產生變異。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生物自我進化變異的星球。經過百億年的進化,終於最後進化出智慧生物。這些智慧生物成為宇宙唯一的擁有高等智慧的文明。此時宇宙其它星球,基本沒有生命,至多也是一些原生細菌。這個智慧文明在掌握了星際飛行技術後,開始在宇宙撒播生命的種子,用DNA技術製造出了一些智慧生命。一般情況下,製造出來的智慧生命會比舊有的智慧生命有所進步。因為誰都想有一個更聰明的後代。這個被製造出來的智慧文明,經歷不斷的發展,開始掌握星際飛行技術,也會嘗試去其它星球製造生命。我們地球,由於其宜居性,被獵戶星座的耶和華星球與龍氏星球看中,兩個星球外星人訂立協議,在地球上分別製造出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原始人類。耶和華星球的人類也是被另一個更久遠的智慧文明創造的。宇宙裡的智慧文明就這樣一代代在延續。隨著《時空波動論》的推出,地球人類現在即將掌握星際飛行技術,飛越銀河系。不久人類將能在其它星球製造出新的智慧生命。可想而知,把這個智慧生命看成地球人類生命延續的我們,一定會將這個智慧生命製造得比地球人類更加的智慧。就象父母永遠希望兒女能比自已更有智慧更有前途一樣。

對於克隆機器,其實就是一臺超級電腦控制的有機器官合成器。我有以下設想。根據這個設想,我們可以製造出能僅憑一個細胞就克隆出一個人的機器。

機器使用原材料比如氧、氮、碳、氫等,都有一個投入原材料的地方。每一種原材料有一種投放入口。製造有機組織,大同小異,人體器官絕大多數都是蛋白質組成的,製造蛋白質是一個主要的基本應用,那就先將這個應用單獨設計出來。

細胞裡合成蛋白質的是“核糖體”。 核糖體在細胞中負責完成由RNA到蛋白質這一過程,此過程在生物學中被稱為“翻譯”。在進行翻譯前,核糖體小亞基會先與從細胞核中轉錄得到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簡稱“mRNA”)結合,再結合核糖體大亞基構成完整的核糖體之後,便可以利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轉運RNA(transfer RNA,簡稱“tRNA”)運送的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當核糖體完成對一條mRNA單鏈的翻譯後,大小亞基會再次分離。核糖體相當於合成蛋白質電腦精控系統。仿照核糖體,可以設計出蛋白質製造應用的程序。核糖體接受RNA轉錄信息與RNA轉運蛋白,將兩者合成為蛋白質。

這個過程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MRNA是信使RNA,從DNA處複製必要的合成某種蛋白質需要的信息。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一些排列組合形成的。不同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就成為不同的蛋白質。MRNA上四種鹼基的排列順序就設定了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順序。TRNA是轉運RNA,攜帶合成蛋白質所需要的氨基酸,人體蛋白質有20種。TRNA分為20多種,基本上每一種TRNA運送一種蛋白質。MRNA帶著合成蛋白質藍圖、TRNA帶著合成蛋白質所需原料,在核糖體內全合。核糖體就根據MRNA上鹼基的排列順序,來確定不同氨基酸的排列,製造出為不同的蛋白質。

單純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為碳50~55%、氫6%~7%、氧19%~24%、氮13%~19%,除此之外還有硫0~4%.有的蛋白質含有磷、碘。少數含鐵、銅、鋅、錳等。原料確定後,製造的流程就需要遵循DNA基因上的程序密碼設定。可以確定,DNA上有這個何時調用製造蛋白質應用的詳細安排。這個應用需要預留幾個參數,如製造的數量,製造結束後將蛋白質輸入到哪個端口合成有機組織或人體器官。只要是基因發出製造蛋白質的指令,機器立刻調用製造蛋白質的應用,按照基因上指示的製造蛋白質的數量製造出足夠的蛋白質,再送向相應端口與其它有機物質合成人體組織器官。

其它需要單獨做成基本應用以供主控電腦依據基因指令隨時調用的,還有製造骨骼應用、製造血液應用、製造角質層應用、製造毛髮應用。等等。這些有機物的製造流程,對人類來說當然是極其複雜的,但我們並不需為此而勞神,因為人體的細胞基因早就有一段密碼在那裡安排妥當了。正是這些基因,指令著人體按照基因設定好的既定流程來合成人體所需要的有機物質。與克隆機器不同的是,基因裡還有更復雜的工藝,比如某個器官的製造時間,製造強度。這些都是精確確定好的,基因裡的相應基本應用,象製造蛋白質應用,就需要增加時間、強度等參數。

舉個例子。基因裡有專門製造牙齒的應用,由於幼童在8歲時牙齒將會脆化脫落,那麼製造初生幼童牙齒的應用會有強度、時間、位置這三個參數。幼童的基因,在他出生時會以強度設定為“比較差”,時間設定為8年,位置設定為“口腔”這三個參數來調用製造牙齒的應用。這樣製造出來的牙齒比較脆弱,只能使用8年。8年後牙齒就自動脫落了。在這時頂層基因控制序列就會發出指令,以“強度堅固”“持續長期”“位置口腔”這三個參數來調用“製造牙齒應用”。這樣幼童在成長為8歲小孩時,就會換掉舊牙長出一口堅固的牙齒。

基因的命令序列裡有一個頂層控制序列,它們包括啟動、沉默、終止某些應用的命令。是嚴格按順序來的,一個人一生就是從頂層基因序列的開頭走到結尾。頂層基因序列通過使用不同的參數調用不同的製造器官應用,來完成一個人從生到死的轉變歷程。一般人在18歲成年後一切就基本定型了,頂層控制基因序列就不會再調用器官制造應用,除非某個器官比如皮膚有少量的損壞,而啟動自動修復機制。

我們會發現,重要的特徵基因只有一個選項,就是“打開”,如眼睛、耳朵等重要器官,必須完成,故不會有變異的可能。但人類基因對一些不太緊要的特徵基因,設置了開關兩個選項。這樣給變異帶來了可能。比如,手指頭的數目,在基因頂層控制序列裡,首先是一個合成五指的命令,這是沒得選擇的,不會有變異的可能。另外還會有合成一指的命令,不過這個命令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開,一個是關。大部分人的基因裡,這個合成命令是關閉的。但也有少部分人是打開的。這少部分人就是因為家族祖輩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導致基因鹼基組合發生變化,使一指合成命令的開關被打開。這樣這些人的後輩的手掌上就有六指了。

電腦控制的克隆機器就是模仿這種方式,來製造人體器官。取出一個人體細胞放進電腦,掃描出基因代碼,進行詳細分析。就開始調用各種應用來製造克隆人。如果到了製造牙齒的基因代碼。會發現這個命令是以三個參數“強度堅固”“持續長期”“位置口腔”來調用製造牙齒應用。這個應用被執行後,我們就能清楚看到機器裡的克隆人的口腔裡多出上下兩排牙齒。如果提供細胞的人的牙齒不太好,那麼製造出來的牙齒也會有各種缺點。嚴格跟提供細胞的人牙齒一致。這裡電腦就不用管8歲牙齒要換的事。只看基因裡的具體命令,如果是一個成年人,基因就會顯示三個參數“強度堅固”“持續長期”“位置口腔”,如果是一個幼童,基因就會顯示三個參數“強度比較差”“持續8年”“位置口腔”。機器照做就可以了。

最關鍵的事情,比如如何製造蛋白質,如何製造器官,這些以我們現在的生物科技還無法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其實基因裡都早就設定好了。我們只需要參透基因代碼,將這些代碼轉化為一個個基本應用。到時候再調用這些應用就能製造出相應的組織與器官。

計算機裡執行軟件代碼指令的是中央處理器(CPU)。克隆機器的CPU應該怎麼設計呢?

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高效能的微型計算機生產控制系統。細胞內部有中央處理器,可以將基因代碼翻譯成一條條指令,進行執行處理。人體的數十萬億細胞,不僅攜帶的基因代碼完全相同,細胞的中央處理器也完全一樣。克隆機器的CPU,就需要嚴格模仿細胞的代碼分析執行系統。只要把細胞的處理系統照搬過來,即可製造出高效的機器。

◇◇◇◇◇◇◇◇◇◇◇◇◇◇◇◇◇◇◇◇◇◇◇◇◇◇◇◇◇◇◇◇◇◇◇◇◇◇◇◇◇◇◇◇◇◇

◎利用人工合成的受精卵來實現高效克隆

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分裂次數上限由衰老基因決定。通過基因手術,可以將人體細胞替換成全新的關閉衰老基因的長壽細胞。這種新細胞可以極大提高分裂次數上限。

既然如此,我們就將產生一種更加有效更加簡單的克隆人類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人類最初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成長的,那就是受精卵。精子含有父親的23條染色體,卵子含有母親的23條染色體,兩者結合成一個新細胞。新細胞含有23對46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就是全部的基因代碼,是製造一個人體所需要的施工藍圖。

受精卵不需要任何人去催,只要給予足夠的營養成份,就會不斷地分裂,十個月後就會形成一個成形的胎兒。這個胎兒也不需要任何人去催,只要讓他能吃飽肚子,他的細胞就會不斷分裂,他就會不斷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大人。

這個過程給了我很多啟示。受精卵與普通細胞沒什麼不同,都是含有23對染色體的細胞。我開始嘗試只用一個普通細胞,來模仿受精卵的成長方式,來克隆一個人。

一個普通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首先讓它進行分裂,形成兩個相同的細胞A和B。將細胞A精子化,使細胞A變成一個精子。這是可以實現的。

西班牙和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報告》上撰文表示,他們對成熟的皮膚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培育出了人類的精子。儘管這些精子目前還需要進一步成熟才能受精,但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或有助於科學家們儘快找出治療不孕不育症的新方法。

負責這項研究的西班牙巴倫西亞不孕不育研究所科學主管卡洛斯•西蒙表示,目前,全球約有15%的不育夫婦需要求助於捐贈的精子或卵子,他們希望為這些人找到解決辦法。西蒙說:“我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在這些沒有配子(生殖細胞)的人體內製造出配子”。

最新研究受到了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和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此前研究的啟發。2012年,山中伸彌和戈登由於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新編程為類似胚胎的幹細胞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在實驗中,西蒙領導的團隊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通過引入一些製造配子必不可少的基因,設法對成熟的皮膚細胞進行了重新編程。一個月內,這些皮膚細胞“變身”為能發育成精子或卵子的胚芽細胞。

對細胞B進行卵子化,使它變成一個卵子。這同樣是可以實現的。實現的方式同細胞精子化類似。日本九州大學的林克彥及同事在2012年已研發出將小鼠皮膚細胞誘導為原始生殖細胞的技術。2016年7月,東京農業大學的另一隊研究者宣佈,他們使用小鼠胚胎中提取的原始生殖細胞生成了成熟卵細胞。現在的這次研究中,他們合作完成了整個過程:從小鼠皮膚細胞誘導出多能幹細胞,進一步生成原始生殖細胞,然後在體外提供類似卵巢環境的支持,使之生成成熟的卵細胞。

這些小鼠卵細胞是在體外生成的。研究人員對新生成的卵細胞實行了體外受精,並將產生的胚胎植入代孕小鼠體內,其中一些小鼠產下了健康後代。作者進一步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生成的卵細胞受精產下的雄性和雌性幼崽也都具有生育能力。

將人工合成的精子和卵子進行受精,形成受精卵。這個受精卵與正常的人類正常情況下產生受精卵的區別在於,首先它的精子和卵子出自同一個細胞,屬於自體受精,這個受精卵長大後,跟提供細胞的人將是一模一樣的。

這個受精卵如果放進子宮裡進化孕育,那將會同正常受精卵一樣,10個月形成胎兒出生。

既然是要克隆一個人,當然不能選擇放進子宮裡進行孕育。那太消耗時間。我們將建造一個克隆機器,這個機器會模仿子宮的環境,提供各種營養成份。受精卵在這裡可以健康成長。

為了讓這個受精卵快速成長為青年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

1、克隆機器將會釋放生物酶為催化劑,加速受精卵的分裂。在酶的催化下,受精卵將能在幾個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胚胎、嬰兒、小孩,最後將在20歲時的狀態時停止成長。原始細胞裡的基因組中有分裂計數器,這個計數狀態將被克隆機器記載下來。假設人活20歲細胞會分裂20次,克隆機器裡的人在迅速成長過程中,當其細胞分裂計數器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20,那就會按下停止鍵,這樣克隆出來的人,其年齡就與細胞提供者的年齡是一樣的。

採用這種克隆方法,會比較簡單。無須建造特別複雜的克隆系統。完全是讓受精卵自已分裂成長,讓細胞自已的生長系統來控制一切。克隆機器只需要提供一種催化的環境,加速這一過程的實現即可。

隨著催化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能隨心所欲地調控受精卵的成長過程。在機器上設定一個數值比如20歲,做為受精卵成長的目標年齡。機器就會放射出足量的催化劑與合適的環境加以刺激,使受精卵迅速不斷地快速分裂,只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成長到20歲。當機器檢測到成長後的細胞基因比受精卵的基因年齡剛好增加20年時,就會自動停止人的成長。這個機器相當於把人從受精卵到青年這段20年的成長之路,在短時間內在機器上呈現出來,直接得到一個20歲風華正茂的克隆人。

2、如果通過修改基因,就能實現細胞快速分裂的話,那這將是更有效的方法。

可以修改精子與卵子的基因代碼,加入如下指令:先編寫一個快速分裂的應用基因,一旦調用這個應用,細胞的分裂速度將大大加快,受精卵成長到成人的時間變得很短。受精卵開始成長時,調用快速分裂基因,細胞分裂速度加快,如果正常情況下是2年分裂一次,那在代碼指令裡指定為1分鐘分裂一次。當基因計數器裡的分裂次數顯示人已經成長到20歲時,關閉快速分裂基因,啟用正常分裂基因。這樣,只需要幾十分鐘時間,就可以利用一個細胞克隆出一個同細胞提供者一模一樣的人出來。

◆◆◆◆◆◆◆◆◆◆◆◆◆◆◆◆◆◆◆◆◆◆◆◆◆◆◆◆◆◆◆◆◆◆◆◆◆◆◆◆◆◆◆◆◆◆◆◆

永生是人類永遠的終極夢想。正象進行星際遨遊、時間旅行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永恆的夢想一樣。如果無法永生,那人類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永遠不能說是快樂的。

對於永生科技,我先發表這些看法。我還會更具體更深入地繼續這個方面的努力。隨著探索的深入,我相信,永生科技一定會實現,對此我充滿信心。

永生技術一旦實現,將使地球人類人滿為患。雖然人類屆時已經邁向銀河時代,可以到其它宜居星球殖民;但宇宙法則,不會允許一個星球無限制佔據宇宙資源。所以地球人類委員將會立法,確保不會產生人口增長失控的局面。只有少數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物可以有資格實現永生。實現永生的少數人,只被允許生育有限的後代。其餘大部分沒有永生資格的人類,雖然無法永生,但每個人在其20歲時被允許免費作一次基因手術,延長其生命到5000年。但在其5000年的生命內也要實行計劃生育,這是屬於星際時代的計劃生育。因為當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過度繁殖後代將不被允許。

由於科技的高度發達,工作已經不是人類的義務,通過克隆機器製造出來的仿真人類將會代替人類去工作。人類管理、社會監督等必須的工作將由獲得永生的那一小部分人來完成。獲得永生的人將組成永生委員會,這將是地球的最高權利機構。每年都可以有新的永生候選人被提出來,由委員會決定是否接受。

普通人無需任何工作即可免費獲得足夠的生活資源。人們想去哪玩、想怎麼玩都是可以隨心所欲的。這就是未來我們即將面對的美好燦爛充滿希望的未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