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在我國的古裝電視劇或者古典小說裡,經常會有那種鏡頭:太手指搭在一根絲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女性的手腕上,用這種方式為尊諱者“診脈”,這就是所謂的“懸絲診脈”。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藥王孫思邈為長孫皇后看病的例子。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傳說孫思邈給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看病,就採用的“懸絲診脈”這一方法。由於孫思邈是一介布衣,鄉野之人又不是有職銜的御醫,一開始太監不大相信他,故意把絲線系在銅鼎的腳上和鸚鵡腿上,而孫思邈都能在絲線的這一端發現,最後把絲線系在長孫皇后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立即知道是“子捧心”證,僅用金針扎皇后的手指就痊癒了。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這個故事聽起來匪夷所思、神乎其技。我們今天姑且不去論其真假,但是後世的人們,都把能“懸絲診脈”的醫生視為“神醫”。那麼,“懸絲診脈”真的就是中醫的“第一武功”嗎?局我對中醫的瞭解,我可以肯定地道速您:不是。“懸絲診脈”只不過是中醫診斷技巧裡的“微末之技”罷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當然是有確切依據,絕非紅口白牙說瞎話。我們知道,中醫的四大診法:望聞問切。其中排在最末尾的“切”就是診脈,那麼懸絲診脈也就是切脈的一種方法而已,只是那“道具”比較玄乎。要我說,中醫診法的最高境界,當屬“望”。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所謂“望”,就是看,具體來說,就是醫生通過對病人的“察顏觀色”,包括病人的:外貌,面容,身體狀況、神色舉止、不經意的動作等等所有內容。醫生收集到這些信息以後,結合自己腦海中的辯證知識,綜合分析其病因病機,自然就得出準確的“辯證”。最具體的例子,“扁鵲見蔡桓公”就是其中傳播最廣泛的代表。

《扁鵲見蔡桓公》,出自《韓非子·喻老》,是我們中學時代的一篇文言文課文。雖然老師告訴我,這篇文章的意義是告誡人們不可以諱疾忌醫,但字裡文間,其實隱喻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診法。原文如下: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的最高境界?NO,這才是中醫的“絕世武功”

文中詳細描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全過程,整個過程裡,扁鵲和蔡桓公雙方沒有任何的肢體接觸,僅僅是通過觀察形色,就準確地識別出蔡桓公身有“暗疾”,並隨著時間天數的增加,分析出疾病已經逐漸深入加重,最終全部應驗了扁鵲的推論。

所以說,根據中醫的四大診法,最高境界的“神醫”,是用“望診”的;其次是用鼻子“聞”病人氣味、用耳朵“聞”病人聲音的“聞診”;第三層是用嘴問病人作答的“問診”;最末流,就是“切診”,所以,別崇拜那些“懸絲診脈”的神醫了,其實在古代名醫裡,那不過是最不出奇的“微末之技”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