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征,鞏固了中華疆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


萬曆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


萬曆三大徵,是指明神宗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東北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一、寧夏之役


萬曆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


寧夏之役,即鎮壓哱拜之亂,是萬曆三大徵之一 。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遊擊將軍,統治西夏。萬曆二十年,哱拜在寧夏發動叛亂。明朝發兵平叛,哱拜與套部蒙古勾結,抵抗明朝,勢力甚強。此後,明朝又調派大軍馳援,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將套部蒙古盡逐出塞。隨後,明軍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明軍攻破寧夏城後又圍哱拜家,哱拜闔門自盡,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二、朝鮮之役


萬曆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


朝鮮之役,又稱萬曆朝鮮戰爭。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到拒絕。隨後,日本出兵朝鮮,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但很快豐臣秀吉就遭到了無情的打擊,日本海軍在朝鮮海岸線被朝鮮軍隊幾乎全殲。明軍5萬人入朝,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請求議和。然而,5年後日軍再次進攻朝鮮,明軍再次入朝作戰,日軍又敗,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撤軍。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三、播州之役


萬曆三大徵,鞏固了中華疆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


播州之役,是明朝萬曆年間在西南地區的一場平叛戰爭。明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隨後,明朝發兵20萬,決心征討。明朝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入亳州破城。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自縊而死,播州全境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