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滴事件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原罪」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近段時間,滴滴事件一度成為網民熱議的話題,不僅因為民眾對“女乘客被順風車司機姦殺”之類的話題極為敏感,更重要的是,距離上一起“空姐被順風車司機姦殺”事件僅過去三個月,如此頻發讓全社會拷問滴滴在這三個月內到底做了些什麼?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這三個月內滴滴並未出臺有效的舉措,甚至在這次事件的前一天,針對女乘客對這名順風車司機的投訴滴滴也沒有及時處理,如果滴滴及時處理了,悲劇就不會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滴滴對事件的處理機制明顯存在漏洞,甚至不乏僥倖心理。

更讓人寒心的是,即便面對媒體和網民的口誅筆伐,滴滴的兩位核心人物程維和柳青竟然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道歉,也沒有第一時間下線順風車,顯得特別傲慢。雖然幾天後程維和柳青發布了道歉聲明,但給人的感覺是受輿論壓力所迫,缺乏誠意。湖畔大學同學群的聊天記錄曝光,更是讓這種道歉變得極不光彩。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如上圖所示,湖畔大學的這幫學員並沒有站在抨擊滴滴的角度,相反,竟然有人認為柳青道歉是一種委屈,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迎來了王志安的批判。這可不僅僅是“幫親不幫理”那麼簡單,湖畔大學是什麼?是針對優秀企業家進行培訓的機構。發起人有哪些?除馬雲、郭廣昌等優秀企業家之外,柳青的父親柳傳志也在其中。這樣說來,湖畔大學的這幫學院如此心疼柳青也就不難理解,畢竟在中國“講政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在網絡上,我們也看到了不同的聲音,比如有人認為出租車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為何沒有被徹底取締?也有人認為,只要存在順風車服務,就無法徹底避免悲劇發生,和滴滴關係不是很大。這兩種看法貌似有理,但它們都回避了滴滴出行的“原罪”問題。

首先,抽成太多早已讓滴滴飽受詬病,根據最新的媒體報道,滴滴在全國的抽成比例普遍高達2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這個抽成是不是太高了點?

可能很多人會將出租車的份子錢和滴滴抽成相提並論,確實,出租車的份子錢也不低,但至少對出租車司機來說,他們不用買車,這就省下了一筆不小的支出,同時,出租車的份子錢相對固定,如果是專職跑出租車,在平衡掉成本後的利潤則全部屬於自己。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出租車還算是相對穩定的一個職業。

但是滴滴就不同了,要跑滴滴你得先買車,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如果是專職跑滴滴,年限和公里數上來,車的維護費用也跟著上來。自己家裡面有車還好,如果是買車專跑滴滴,那麼這個風險就很難把控。在以前滴滴抽成不高、補貼政策相對較好時,司機的收入比較理想,但現在滴滴抽成太高,司機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甚至成為了“活雷鋒”。

其次,我們在網上以“滴滴 亂罰司機”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相關內容非常之多。其中一部分是乘客投訴導致司機被罰,但滴滴作為平臺而言,並未對事情進行核實,單方面認定是司機的責任,不僅嚴重損害司機的尊嚴,更導致他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到目前為止,針對客戶與司機之間的糾紛,滴滴仍沒有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不分青紅皂白就亂罰司機的情況仍然常見。

還有就是很多司機也在網上反映滴滴無故罰款、封號,這裡面可能並不存在客戶投訴的情況,但諸如乘客取消訂單也被滴滴認定為司機違規,這就令人難以接受,而且投訴基本不管用。且不說這裡面有多少司機無辜被罰,就算存在司機與乘客私下交易的行為,也主要是滴滴抽成太高所致。假設滴滴抽成合理,司機也不會鋌而走險。

如果說,上述兩個層面只是滴滴圖賺錢、賺快錢而產生了一些戰略偏差之外,那麼兩次事件的發生,則證明了滴滴在企業價值觀方面存在偏差。就像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所說,“在資本的推動下,你們把輕資產玩到了極致,不僅車不是你們的,司機不是你們的,甚至連客服你們都為了降成本外包的,你們眼裡哪裡有服務,你們恨不得真的零成本賺錢”。而且,馬光遠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滴滴問題的本質------“一旦取得壟斷地位,你們開始露出滴血的猙獰面目。”

依照馬光遠的邏輯,壟斷是導致滴滴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談及壟斷,這在當今商界已司空見慣,從諸多案例來看,壟斷確實是誘發企業“原罪”的重要因素。我們以搜索為例,在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後,百度在中文搜索領域確立了完全壟斷的市場地位,其他競爭對手如搜狗、好搜對百度的衝擊不值一提,而正是因為壟斷,才導致百度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在最近幾年中,百度遭遇的最大風波,當屬“魏則西”事件,它不僅讓百度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也直接導致百度醫藥廣告被迫下線。不過,最近有媒體報道稱,百度的醫療競價捲土重來,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據瞭解,在百度App上搜索某個疾病關鍵詞,排名前幾個往往都是醫院廣告,點擊進去以後會直接出現聊天界面,App還會利用定位信息顯示附近幾家醫院。很明顯,百度今天的做法和當年相比無非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除了醫療競價之外,百度的鬧劇還有很多,一篇《我為什麼不敢用百度搜索?》曝光了網友在手機上百度“德邦物流”,排名第一的“德邦網站”竟然是一家山寨物流公司。這篇文章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從大量評論來看,似乎只要能出錢,在百度上你就能由李鬼變成李逵。

這就是壟斷的後果,可以說正是因為壟斷,百度才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很多違背商業道德、社會準則的事情。

那麼國外對於壟斷又是如何看待的?一旦企業因壟斷作惡,又當如何?首先,很多國家對壟斷企業的管控是非常嚴格的,以微軟和谷歌為例,這些年來微軟因壟斷面臨諸多官司,不僅被美國各個州起訴,在全球也陷入巨大的麻煩之中,因為涉嫌壟斷,微軟被罰的額度高達百億美元級別。谷歌的日子也不好過,此前有媒體報道,谷歌因在安卓系統中非法濫用其支配地位問題,面臨43億歐元(約合50億美元,或342億元人民幣)罰款,超過去年6月24.2億歐元的紀錄,創歐盟史上最大罰單。

雖然都是壟斷,但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國外企業的情節明顯輕很多。無論是微軟還是谷歌,他們被罰主要是基於捆綁銷售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競爭對手進行致命打擊,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但他們幾乎沒有做任何直接侵害消費者利益的事情,更不像某些公司對用戶進行坑蒙拐騙。可以想象,如果滴滴和百度的事情發生在國外,很有可能被罰破產。國外對企業壟斷如此敏感,打擊力度如此之強,根本目的就是杜絕企業作惡,把“原罪”扼殺在搖籃中。

如果說,一些企業是因為價值觀產生了偏差,導致原罪的出現,那麼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商業模式本身就存在原罪,通過特定的產品和服務表現了出來。

電子商務近年來發展非常迅猛,國內也出現了幾家大的電商平臺,但假貨問題卻一直存在,很難根治。包括淘寶、拼多多、京東、唯品會等,均遭受過假貨的困擾,這也導致假貨成為了電子商務最大的原罪。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為何電商無法徹底根除假貨,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售假作為商業化社會的一種行為,早已植根於傳統零售。只不過,互聯網的出現放大了製假、售假的能量,假貨得以在電商平臺氾濫;第二,電商平臺堅持粗放式發展的策略,而忽略了商品品質不過關帶來的潛在影響,後期平臺影響力逐漸壯大,再集中處理時發現為時已晚;第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非常明顯,冒牌貨比真貨便宜,因此獲得市場的青睞;第四,隨著電商競爭的加劇,對大的電商平臺而言,如果將假貨徹底打掉,不僅意味著大量商家資源流失,也不會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你不能保證其他電商平臺也像你一樣打假。這幾個原因導致電商始終很難清除假貨。

另外,遊戲產業比電子商務有著更重的“原罪”。本質上講,電商的社會意義是積極的,而且主流的幾家電商平臺都在推出各種管控措施,降低假貨的比例。但遊戲不同,目前遊戲對社會帶來的負能量遠大於正能量,諸多事實也證明了遊戲對青少年的危害是巨大的。


從滴滴事件看中國互聯網公司“原罪”

對一般產業來講,規模越大其社會價值越大,但遊戲產業恰恰相反,規模越大社會危害越大。去年超級火爆的《王者榮耀》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實際上,從去年到今年,國家對遊戲產業的管控就呈現了日趨嚴厲的態勢,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打掉遊戲產業,而是引導遊戲產業健康發展,最大程度降低其負面的社會影響。

寫在文末: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的原罪還是非常普遍的,滴滴的問題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當然,我也認為短期內這些原罪不可能被徹底糾正,但相關問題必須引發我們的關注,因為互聯網已經深入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如若對互聯網的原罪聽之任之,我們每個人的利益也勢必會被侵害。

文|新盟商業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