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家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子,是件很頭疼的事。

我寫日記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這兩天學習了方方的《封城日記》寫作手法,模仿一下;一個是讓我的親戚朋友們覺得我活著。


這讓我想起來了郭德綱的公式相聲。寫日記也是有公式的,首先要有時間,地點。

人物當然是第一人稱“我”了。我“聽說”,我“看見”,我“想”,告訴“我”和聽“我說”等等。

日記的正文當然也有公式。什麼節氣說什麼話;沒有節氣可寫,可以寫寫天氣,寫寫心情;寫寫天氣對個人心情的影響。


在寫日記之前,先打開手機看看疫情數據,是這些天我們家人必做的事情,要記錄下來,留著日後回憶。看我們活得多麼辛苦,有多累。

累主要還不是身體上的累,累主要還是心裡面。總不解封,總不能出去工作,塘裡的魚沒人來拖,動保產品拖不出去,等等,總之操的閒心蠻多的。居家隔離久了,有點閒得發慌!


日記寫了是要修改的。要修改就必須反覆看幾遍,越看感觸越深,越看感慨越多,越看就越想寫點什麼,久而久之養成寫作的習慣。寫的多了,就想說點什麼,想的多了,也不覺得日子過的那麼無聊。慢慢慢慢培養了自己的寫作興趣,文學愛好,演講口才。哦,這些都是我對初學寫作的小學生講的。

在疫情期間,家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子,是件很頭疼的事。

說到小孩子的教育,今日頭條提問,疫情期間孩子居家學習效率不高,自主性差怎麼辦?

其實,小孩子學習不是自主性差,是家長與老師對學生和孩子的認知不同,所教的學習方法不同。

老師在學校要管理好幾十號學生,不可能個個一對一的教學,只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學生上交的作業是孩子們的真實成績。

而家長總希望自己孩子能像大人一樣聰明,把大人的很多思維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孩子畢竟還只是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智商,有孩子天性,有孩子的散漫。

在家裡教學輔導時,家長總喜歡按大人的思路引導孩子的學習。孩子不懂的地方,要麼家長引導著做題,直至正確為止,殊不知這其實不是孩子的真實成績;要麼就是惡語相向,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家長都不是專業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也沒受過正規的教學訓練,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小孩子的學習豈有不出問題的!

關門閉戶不相通

網課參差難求同

正好親子樹品質

他日成才共繁榮

在神的心裡,人本是有罪(過錯)的。無論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對有些人來說,你都不對。都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性,使自我意志失控的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這即是《原罪》(原本有過錯)。

在疫情期間,家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子,是件很頭疼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