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爲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可以說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君臣二人從相識、相知到相疑和決裂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自從被拜為大將軍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攻滅魏、代、趙、燕、齊等諸國,最後合圍項羽,戰無敗績。可以說,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建立漢朝幾無可能,很有可能老死漢中。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作為一名君主,劉邦的心情是複雜的。他何嘗不知道韓信的功勞,他也並不想做兔死狗烹的事,但是韓信的存在,對自己的威脅太大,並且從韓信的諸多表現來看,認為他反心已露,為了江山穩固,只能狠心痛下殺手。

劉邦最初對韓信產生疑心始於韓信自恃功高,用蒯通計,欲立為假齊王之時。劉邦被迫做了順水人情,立韓信為齊王。最後合圍項羽之時,劉邦約韓信與彭越南下,二人卻遲遲不見發兵,後不得以聽從張良的建議,許諾給二人增加封地終於成功將項羽全殲。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除此之外,在齊王田廣已經答應酈食其降漢的時候,韓信為了一己私利,置酈食其的生死於不顧,下令襲齊,致使酈食其被田廣烹殺,劉邦對此事也是大為光火。

通過這幾件事,可以說劉邦對韓信的好感全無,二人的君臣之誼漸行漸遠。韓信一方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不忍背叛,另一方面卻有列土封疆的打算,這怎麼能不引起劉邦的反感。故而在剿滅項羽之後,劉邦第一時間趕到定陶,奪去了韓信的兵權,徙封韓信為楚王。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鍾離昧在項羽死後前往投奔韓信,韓信對這件事的處理上也並不高明。正如鍾離昧所言:“漢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楚國,是因為有我鍾離昧在這裡。你如果把我抓起來向劉邦獻媚,我死之後,你也就快完蛋了!”以後的發展果不其然,韓信因此被廢為淮陰侯。

至此,君臣二人可以說已經是徹底決裂了,劉邦對韓信完全沒有了信任,而韓信也開始有了謀反的念頭。韓信臨死前又拉了一個墊背,那就是陳豨。陳豨在出任代相之前曾去拜訪老領導韓信,韓信與他約定,一旦陳豨失去信任被逼謀反,韓信將在京城策應,共圖天下。陳豨知道韓信的能力,對其言聽計從。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後來陳豨果然謀反,劉邦帶兵前去平叛,韓信積極謀劃,結果被人告密,蕭何將韓信誆騙至長樂宮,呂后派人將其斬殺,並夷三族。

這裡面的是非曲折,劉邦和韓信二人很難說誰對誰錯。劉邦為了天下,不可能容忍韓信對自己的威脅,因為韓信的能力實在太強,換做別人,韓信可能也是一樣的下場;而韓信如果一直安分的做個臣子,劉邦未必不會容忍他,要知道劉邦最後消滅的都是異姓王,這一點作為一個政治家其實是必須的。蕭何、張良、曹參、樊噲、周勃、陳平等人的功勞都很大,沒有一個遭到誅殺。所以有人說劉邦屠戮功臣,其實是有點冤的,韓信所作所為,純屬咎由自取。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韓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韓信最好的機會就是蒯通讓他三分天下的時候,但是他不忍背叛,從這一點上來說,他與項羽一樣都有點迂腐。你要麼忠心耿耿,要麼徹底決裂,而不是騎牆觀望,待價而沽。作為一個軍事家,項羽如果99分,那韓信就是100分,但是作為政治家,二人都是0分。

韓信至死都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死時才34歲。也有人不相信韓信最後會聯絡陳豨謀反,認為這只是勝利者的謊言。不論真假,其實都已經不再重要,二人已經決裂,劉邦擔心在他死後,將無人再能制服得了韓信,所以必須儘早將其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