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轉之路不艱難:做到「三個好」

無論是來自陸軍、海軍、空軍,還是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轉業戰友,要過好軍轉人生,都離不開“三個好”,即保持好習慣、涵養好心態、融入好集體。

01保持好習慣

軍轉之路不艱難:做到“三個好”


1.保持鍛鍊的習慣

有人說“人生拼到最後,拼的是身體”。

大家都知道,健康是1,那些地位、財富、名望,沒了健康,一切都會清零。

有句阿拉伯格言說:有兩種東西喪失之後才會發現它的價值,青春和健康。

作為軍轉幹部大多已人到中年,青春已經不再,健康不可再失去,相比與金錢、地位、名利等這些身外之物,鍛鍊好身體才,保持好健康,才是重中之重。在這方面,一定要頭腦非常清醒。

在現實中,有的軍轉幹部因為工作安置不理想,常常焦慮、煩惱、動怒、生氣,影響心情;有的為了討說法,整天琢磨著如何維權,上訪等;有的回到地方後,為了補償在部隊時失去的所謂青春,沉湎於酒桌、牌桌、娛樂場不可自拔,這些都大可不必。

村上春樹是業內出了名的高產作家,他認為寫作更近於一種體力勞動,開始決定從事文學創作的時候,他發現即使一個人能夠一天三四個小時集中意識執筆寫作,但是時間一長,體力和精力都會大量透支。

於是從1982年的秋天開始,村上春樹開始早睡早起,健康飲食,每天堅持跑步。這樣有規律的生活他堅持了30多年,同樣他那旺盛的創作力也一直延續了30多年。

從村上春樹的身上我們能悟到這麼一個道理:一個人即使再有才華,但是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充沛的體力去讓你“流汗”,最終也無法支持你實現自己的理想。

村上春樹曾經給自己的生活方式做過一個總結:

世上時時有人嘲笑每日堅持跑步的人:難道就那麼盼望長命百歲?

我卻以為,因為希冀長命百歲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懷著“不能長命百歲不打緊,至少想在有生之年過得完美”這種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同樣是十年,與其稀裡糊塗地活過,目的明確、生氣勃勃地活當然令人遠為滿意。

的確,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敗,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保持學習的習慣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沒有一個人能夠靠吃老本跟得上時代的潮流。

作為軍轉幹部更應該在學習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分全新的事業、全新的環境、全新的領域。

只有像在部隊時那樣,始終保持學習的習慣,才能使自己不被時代所淘汰,不被新的工作崗位所邊緣化。

但學習最關鍵的,不是掌握一大堆概念、原理、理論,而是在於因地、因時、因勢,加以運用。

崇禎元年,崇禎鬥倒魏忠賢以後,提出了一個口號“以孝治天下”。這是一個看起來是非常偉大高尚的口號,類似於“和諧社會”,千百年後聽來,依舊能夠感受到智慧的震撼,人性的光輝。

可結果卻是,大明亡在了崇禎手裡。一直到崇禎十六年,崇禎還在問周廷儒:“我一切都按照儒家經典去做了。為什麼天下卻沒能大治!”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崇禎的痛苦、憤怒與不甘。

但是這是他應得的懲罰,因為他犯了最最關鍵的錯誤。

所謂儒家經典,在歷代皇帝看來,不是是手裡的一條策御萬民的鞭子罷了。因此對儒學,或用或廢,或揚或抑,一切都要看自己需要什麼。萬物皆為我所用,儒學概莫能外。

而崇禎不是自己來掌握儒學這條鞭子,而是拱手將鞭子交到了至高無上的儒學手裡,自己也成了鞭下的一員。這就如同封建帝王們所鼓吹的“君權神授”,本來是為凸顯君王的權力神聖不可侵犯。而把控不好,神權坐大,君王倒成了教皇的奴僕。

因此,不管學習什麼,我們都要從心裡知道,你才是知識的主人。任何知識都不過是工具,皆要服從於你,為你所用。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在對規則理解得足夠到位時,推斷事物接下來發展的“勢”。太陽底下無新事,樁樁件件,不過是歷史的重演。一個性質碰撞另一個性質,必然產生意料之中的結果。這樣一來,先發後發,皆能制人,不過是安排的問題。

因為招數的變化幾成,已經都在你預判之中,每一招變式,你又都知道如何應對。

運用之道,存乎一心。

02涵養好心態


軍轉之路不艱難:做到“三個好”

1.要有平常心

記得有一年奧運會時,很多優秀運動員都用一個說法,叫“享受”比賽。確實是這樣,頂級運動員能夠取得成功,除了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好的心態。

不光是比賽如此,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每件事情上都應當如此,都要有享受過程,享受沿途風景的好心態。

做為軍轉幹部,尤其要有面對各種心理落差的準備,要拿得起、放得下、悟得透、想得開,適時調整好身心,愉快工作,從容生活。有了這種心態,自然會把個人榮辱得失看淡,不會因為有落差、受挫折、被邊緣而出現心情上的波動,從而甩掉包袱、持續發力。

王陽明在其著作《傳習錄》中記載有兩件事:

  • 有一個人眼睛有病,整天擔憂,王陽明對他說:“你這是看重眼睛而輕視本心(爾乃貴目賤心)。”
  • 弟子陳九川臥病在床,王陽明問他:“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很難,你感覺怎麼樣?”陳九川回答:“這個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說:“常常保持快活愉悅的心態,就是功夫。(常快活,便是功夫。)”

這兩件事情告訴我們,人要活得快樂,就必須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心態,是一個人最大最好的本錢。積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財富與幸福。因為,心態好,自然熱情飽滿,充滿活力,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好運自然會來。

保持良好的心態,其本質還是看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及生活中的負面影響,這的確要經過歲月的歷練,需要一定的定力和修為。

2.要有上進心

人到中年,二次擇業,確實不易,處於這種境地,容易產生放棄心理。

怎麼保持工作的熱情呢?得有一顆上進心。我理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就是上進心。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翻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這種態度是保持工作熱情的要訣。

我們經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麼什麼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其實就是一種堅守。《詩經》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事都會有開始,而堅守下去的卻並不多。

有人說過,如果人生有“如果”,那麼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成為偉人。人生有了“如果”,我們就會重新審視初心,堅守初心,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作為軍轉幹部,絕在多數,在內心裡都潛藏著自己人生的理想。這個理想,不一定是當多大官,也不一定是掙多少錢,但一定是激勵和支撐自己不斷努力,不懈奮鬥的初心。

只要我們時刻不忘這顆初心,那麼無論是順境不是逆境,是高潮還是低潮,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坦然。

03融入好集體

軍轉之路不艱難:做到“三個好”


1.全身心融入

作為軍轉幹部,突然來到一個新的單位和集體,與其他同事容易產生一種隔閡感和距離感。這個時候不能拿自己當外人,當局外人,而應該主動、積極地和其他同事打成一片,消除距離。

尤其不要給自己貼上一個“軍轉幹部”的標貼,從而自己把自己孤立出來。到了新單位,就是一名普通員工,不要因為自己身分特別,而搞特殊。而要做到這一點,心態過門尤當先。

這個說法來自一個古老的寓言笑話:洞房花燭夜,羞羞答答的新娘低頭看著地上,忽然掩口而笑,指著地上對新郎說:“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大米。”

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洗漱,看到老鼠又在吃大米,大聲怒喝:“該死的老鼠,竟敢偷吃我家大米!”接著是“嗖”的一聲,一隻鞋飛了過去。新郎聽了大喜,知道新娘的心已經離開原來的孃家,過門到現在的這個家了。

過了門兒啦,新娘心態的轉變從她對待老鼠的態度上就可見一斑,所以說,“心態過門尤當先”。人的心態過了門,工作上有認同,生活上有依託,情感上有歸屬,才是讓人心情愉快的最根本原因。

2.調整認知

經常聽到關於轉業幹部到地方單位工作後,水土不服、難以融入,最終被邊緣化的事情。

出現這一情況,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從自身層面來找原因的話,應該還是認知的問題。

如果說,能力、格局、心力是獲取成功的三大武器的話,那麼支持並聯結這三大武器發揮威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認知。

作為轉業幹部,在能力、格局和心力方面都不缺乏,之所以出現被邊緣化的情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知調整不到位,沒有讓這三大武器發揮系統性威力。

也就是說人已經到了地方,但思想認知還停留在部隊。

事實上,部隊與地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場環境、人際模式,其差別並不比人類社會與猴群社會之間的差別小。

那麼什麼是認知呢,說通俗點也就是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理解社會的角度和方式。

長期呆在部隊的人和一直生活在地方的人,在這幾個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作為轉業幹部,要想融入地方,成為受地方職場歡迎的人,就需要把自己的認知,調整到和地方人員同頻共振。

股神巴菲特,年輕時曾在一家救濟中心服務,照顧那些貧困的人。

起初他極不適應,束手無策。因為他只是個成長中的孩子,而那些貧困人群,年齡都比他大,人生經驗比他更多,甚至能力比他更強,而且有些人對他缺乏善意。那些人都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巴菲特一個小孩子,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但工作過一段時間,巴菲特漸漸有所領悟。

到了晚年,巴菲特承認:養成我一生智慧的,恰在我無法理解、無法適應的重要人生階段。

他所說的這些受益終生的智慧,是什麼呢?

巴菲特說:

我們以為自己瞭解這個世界,但這只是一個錯覺。我們所瞭解的,是自己的主觀認知,並非是這世界本身。我們所瞭解的眾生,也不過是自我的投影。

正因為我們對這世界缺乏足夠了解,所以才會做事磕磕碰碰,總是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只有走出自己的心,打開自己的認知,才能真正看懂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

作為轉業幹部,我們所瞭解的這個社會,我們所形成的那些對人生、對社會的認知,其實只是軍營所灌輸給我們的。

如果,我們走不出來,也不願意嘗試著去改變,那就只能讓這個“錯覺”伴隨我們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