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懂得捨棄自己,全力爲別人付出,真正的勇氣就會湧現

稻盛和夫:懂得捨棄自己,全力為別人付出,真正的勇氣就會湧現

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拿出勇氣從正面去解決,這是非常重要的。

產生這種勇氣的源泉,就是對對方的關愛之心。

只要能捨棄自己,不顧自己的得失,全力為別人付出,這時候真正的勇氣就會湧現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懂得捨棄自己,全力為別人付出,真正的勇氣就會湧現


1

磨練人格品質

在磨鍊人格品質上,我最尊敬的日本人是西鄉隆盛(1827一1877)。明治維新時期人才輩出,例如大久保利通 (1830一1875)、山縣有朋(1838一1922)等人皆享有盛名,但是我認為其中還是以西鄉隆盛最為傑出。

雖然最後他以悲劇式的死亡結束了一生(1877年在日本最後一場內戰中,西鄉領軍的薩摩士族戰敗,受傷的西鄉命令部下砍下自己的頭),但是明治維新的豐功偉業,如果缺少了他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

西鄉生於日本鹿兒島一個下級武士家族,小時候被視為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孩子。主要是因為他體形高大、目光炯炯有神,但是卻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相比之下,他不算是敏銳或優秀的孩子,反倒是和群體疏離的孩子。

這個沉默的孩子,長大後卻成就了偉大的志業。為何西鄉長大後能有此成就?我想,一方面是他受到當時德高望重的薩摩藩主(諸侯)島津齊彬的栽培;另一方面也因為他自幼

承受了種種苦難,從磨難中獲得了種種經驗和能力

例如,當時京都清水寺的僧人月照,因參加尊王攘夷運動,不見容於當時的德川幕府而逃出京都,投奔了西鄉隆盛。後來因為島津齊彬去逝,新幕府將軍的父親島津久光擁有了實權,並且不準西鄉庇護月照,進退兩難的西鄉覺得自己對不起朋友,於是決定和月照一起投入錦江灣自盡,以成全兩人的友情和義氣。結果月照身亡,西鄉卻奇蹟般地被救。

不能保護前來投靠自己的友人,可以說是武士的奇恥大辱;和友人一起投江,對方死了,自己卻活著,豈能覓活於周遭的非難?但是此刻的西鄉容忍了外界的種種非難,毅然活了下來。

此外,西鄉和島津久光的個性本來就不合,後來因為觸犯了島津久光,被流放到奄美大島和衝永良部島等外島。在衝永良部島時被關進簡陋的牢房,所謂的牢房,其實只有屋頂和四根柱子,連牆壁都沒有,只能任憑風吹浪打和大雨潑灑。西鄉被關在這樣一間牢房裡,每天卻依然打坐和冥想

不久之後,原本體形魁梧的西鄉日漸消瘦,負責看守他的獄卒於心不忍,於是在自己家中設了一個牢房,將西鄉移到家中坐牢。據說,因此西鄉才能安然存活。

一再飽嘗辛酸的西鄉,其人格特質也越來越大器,日後 (1868年)才能與幕府的重臣勝海舟談判,兵不血刃就進入江戶城,並且平定了幕府勢力。我想,年輕時期艱難、痛苦的經歷,才是促使西鄉日後成功的主要因素吧

相對地,我們從來不曾發現那種從小未曾受苦、不需要辛苦工作,長大以後卻能成就豐功偉業的例子,因為這種人往往一遇到困難就被打倒了。

著名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一樣,從孩提時期開始就飽受環境的折磨。因為家道中落,還在就讀小學四年級(九歲)時就被迫輟學去當學徒。但是即使遭遇這樣的逆境,松下並未因此氣餒或自怨自艾,他儘可能努力地工作,只希望博得僱主的歡喜

正因為年輕的松下能夠不畏逆境,用樸實、開朗、健康的心態拼命努力工作,日後才能創立有名的“大松下”(松下集團)。

當時,和松下一樣處於困境的孩子應該不在少數,但是多數的孩子都有畏難的本性,有時也會興起怨恨和痛苦之心,心想為何好人家的孩子能夠上學、還能夠吃好穿好,唯有自己如此貧窮?凡是持有這種退縮、痛苦的心情度過青少年時代的人,長大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成就。

因此,我認為,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保有一顆感恩的心,至少也要避免自己存著嫉妒或憤恨的心

松下幸之助就是因為能夠在逆境中忍耐,並且用開朗的心情努力奮鬥,所以日後才能擁有如此偉大的成就。

2

年輕時遭受苦難是好事

古訓有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日本人也常常勸誡年輕人:“年少時多吃點苦才好。”好逸惡勞乃人之常情,但是若將眼光放遠,就會發現,年輕時期遭受過苦難的人,相較生活環境優越的人,日後的成就往往更加輝煌。

回頭看看現代的日本似乎正好相反。許多父母常常刻意不讓自己的孩子受苦,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輕鬆過活。然而,不正是這樣的教育思維,才導致十七歲少年的殺人事件開始發生嗎?

在比我們更早的時代,很多孩子為了幫助父母維持生計,從小就得拼命努力工作。我所處的時代也有不少親朋好友,從小就開始幫助父母分擔生計。

我發現在這種貧窮家庭長大的孩子,幾乎不曾出現過窮兇極惡的犯罪事件。要知道並非因為是孩子,就不應該辛苦地工作,辛苦工作反而是磨鍊人格品性不可缺少的條件

西鄉隆盛被流放到衝永良部島時,才有機會讀到王陽明的學說,以磨鍊自己的心性。提到人性,安岡正篤先生曾說過,必須依“知識、見識、膽識”三個階段來提升人性,否則任何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他的意思是說:

知識只要翻開百科全書或字典就可以學到,既沒有必要強記,也無須填鴨式地過度汲取,否則也只是流於常識豐富而已;比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知識組合成有條理、有邏輯的信念,變成比知識更有用的見識;不過即使擁有了見識,如果不去實踐這些理念,對提升自身的人性還是助益不大,因此有必要將見識提升為膽識,也就是轉化為
執行力。這裡提到的膽識,是指同時具有見識和勇氣,這都是歷經苦難才能培養出來的人性品質。


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日本人形容他們是“懷珠抱玉”或“具有膽識”,西鄉在衝永良部島培養出來的就是這種膽識。

3

擺脫私心

找到大義的名分

事實上,就算無法產生膽識,只要有勇氣,也能夠轉化成相當的執行力。然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類才會表現出勇氣呢?

通常只要有大公無私的理由,勇氣自然就會湧現。因此,在培養出大無畏的膽識之前,不妨找一些正當理由來鼓勵自己。例如,此刻如果我不出面,局勢恐怕會變得難以預料吧?我如果不努力完成這件工作,公司的結局會如何呢?

大義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志向主要是指個人的目標,大義則是指非利己的、捨棄個人立場且對眾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物。大義是從比較大的格局切入,例如為世人、為社會,或是為身旁的家人等。如果能用大義來鼓舞自己,就可以激發出真正的勇氣,這股勇氣就能逼迫自己發揮執行力。

有膽識的人做事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來鼓勵自己,但是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每當挑戰極為遠大的目標時,就有必要給自己一個名義,然後藉此名義鼓勵自己去完成這個目標。

欠缺執行力的人或凡事做不好的人都具有一個通病,心中總是盤算著:“上司交代做的這件事,如果做了對我有利嗎?成功的話可能調薪,還是可能調升經理呢?萬一失敗,最好能找個理由推脫。”由於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往往也因此失去了執行的勇氣。

像以上這樣,不給自己一個名義或理由就辦不成事的人,事實上並非少數。

對這樣的人而言,成功的秘訣在於:凡事不妨試著先擺脫私心,為自己找個具有說服力的正當理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