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天眼」 織密「地網」——張掖利用高科技創新生態監管形式

去年以來,張掖市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把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集全市之智、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

在這一過程中,張掖市著眼全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多種手段,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監管網絡,初步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形式,有力提升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 打造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

經過一年多的整治,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被一套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平臺時刻記錄著。

這套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平臺,是張掖市環保局會同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下設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即正在建設的張掖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臺。

這個俗稱“天眼”的監測平臺,依託我國發射的高分系列衛星,能夠讓生態大環境的變化以圖片的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提升生態環境監管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天眼”監測平臺的終端,設在張掖市環保局。平臺的首頁,設置有軌道預報、遙感監測統計、衛星監測、生態監測、環保監測等多項內容。

點開“衛星監測”下的“整改監測”項,用紅色圓點標註的中央環保大督察發現的祁連山張掖段179個問題整改點一目瞭然。

打開七一冰川接待站頁面,只見上面詳細記錄著這一整改點的位置、現狀、變化描述等內容。通過“變化描述”可以看到,整改前,這個接待站有多處建築和附屬設施。而隨後打開的實時監控畫面顯示,接待站的建築物及附屬設施均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整的土地,生態正在修復。

除了能對祁連山實施全方位監測外,“天眼”平臺還能通過環保監測項目,監測張掖市區及各縣區重要部位的環境狀態變化。目前,該功能項目已將包括此前因違法排汙被媒體曝光的巨龍鐵合金廠在內的8家企業納入實時監控。通過巨龍鐵合金廠的實時畫面和監控數據,記者直觀地瞭解到,企業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汙染物排放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

“我們在這些企業的排汙口都安裝了監控設備,監控數據直接傳輸到監管平臺,執法人員通過平臺就能對其進行監督檢查,也可以對以前某一個時段的情況進行查詢。”張掖市環保局副調研員韓多鋼說。

此外,張掖市還把空中無人機巡查和地面人員執法監察相結合,實現了環境監管區域和範圍的有效延伸,保證了對轄區生態環境全覆蓋、立體化、高精度的監控。

“天地一體化監管平臺,實現了‘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結合,有效解決了生態環境監管中點多、面廣、人少、力量弱的矛盾,切實增強了全市生態環境綜合管控能力。”張掖市環境監察支隊副支隊長鄧軍德說。

完善科技監控手段 建設水生態監管平臺

水利水電項目是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的重點,而生態流量下洩問題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生態流量是水電站在運營中必須要保證的河道生態用水的最低量。在整改前,祁連山張掖段的水電站生態流量的管理很不規範。目前,除關閉退出外,實驗區內允許保留的17個引水式電站都已經建起了科學有效的生態流量下洩保障措施。

在去年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中,記者曾多次前往黑河沿線的這些水電項目進行採訪。為保證生態流量下洩,所有水電企業均對溢洪道的閘門進行了改造處理——在閘門下面間隔安裝了多個相同高度的金屬墊塊,從而保證了24小時持續放水。同時,還在每個生態水閘門處安裝了視頻監控,所有實時的動態數據第一時間同步傳輸到張掖市祁連山保護區水電站生態流量市級監控平臺。

4月18日,記者在張掖市水務局看到,工作人員正利用市級監控平臺對各水電站的生態流量下洩數據進行在線監控。“每個水電站都有核定的主汛期、枯水期的最低生態流量,如果實時生態流量低於標準,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介紹道。

目前,這一平臺已經具備了生態流量在線監控、流量計量數據監管、流量達標預警監測等7項功能。除了對保護區內的17座水電站進行監控外,還接入了保護區外52座水電站的引水流量實時監測數據。

此外,張掖市還啟動了水生態保護監控信息平臺和河長制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這個大平臺建成後,不僅可以把先期建成的水電站市級監控平臺納入其中,還能覆蓋全市範圍內的主要河流、水庫、渠道等,實現對全市境內水生態環境的監測監管全覆蓋。

建設“智慧祁連山” 保護生態安全屏障

眼下,祁連山迎來了平靜的時期。如何對這裡的生態環境實施進一步的修復與保護,顯得尤為迫切。為此,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運用高科技手段,加緊建設“智慧祁連山大數據應用平臺”。

智慧祁連山大數據應用平臺通過應用野外視頻監控、無人機以及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等多種先進技術與全體管護人員手持智能終端相結合,實現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科學化、智慧化、現代化。

記者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瞭解到,智慧祁連山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主要包括基礎設施、資源“一張圖”數據庫、林火視頻監控、巡護監控等6項內容。

保護區資源“一張圖”數據庫是應用平臺的核心,它採用“空、天、地”一體化多種手段,獲取、更新保護區內的數據資源。高空數據採集,也是依託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每半年生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全區域監測數據。同時,利用6架無人機航飛作為補充數據源,進行局部調查與監測。在地面上,採用智能巡護終端與人工核查相結合,實施近距離地面監測。

採訪中,記者來到了祁連山保護區西水林場觀臺自然資源管理站,跟隨管護員劉建堂、李明二人進山巡護。出發時,劉建堂打開手持智能巡護終端設備,選擇巡護路線並填寫相關信息,然後上傳應用平臺。

沿著巡護路線向前行進約兩公里,我們來到了觀臺苗圃。在這裡,兩位管護員選取不同的角度對周圍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拍照,配以簡單的文字描述後,點擊發送。“一般情況下,應用平臺能實時收到相關信息,但有時候進入深山林區,設備信號受限,只能回到管理站再發送。”劉建堂說。

巡護往返途中,兩位管護員多次利用手持終端設備嚮應用平臺發送採集到的信息,並對沿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變化情況進行記錄。應用平臺在接收這些數據後,由專業人員實時進行對比分析,並儲存備用。

隨後,記者來到了位於大野口水庫附近的一處林火視頻監控瞭望塔下面。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廖空太告訴記者,這個瞭望塔的前端監控設備採用國際先進的非製冷連續變焦熱成像技術,既能大範圍掃描火情探測告警,又能近距離放大火況觀察監控。目前,智慧祁連山大數據應用平臺共設計了53套這樣的監控系統,架設在重點監控的區域,監控面積約25萬公頃,基本覆蓋了保護區重點火險區域,實現了祁連山保護區監管從粗放式的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科學管理的轉變,使監管工作更加規範和高效。

據介紹,張掖市還集成現有的環保專業信息化系統平臺,努力構建全市生態環境監測“一庫八網三平臺”,包括“生態環境數據平臺”即“一庫”;“空氣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聲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網絡、機動車尾氣監管數據網絡、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網絡、重點排汙單位汙染源監測數據網絡、城市重點區域監控數據網絡”即“八網”;“祁連山和黑河溼地生態環境本底評估與動態監測平臺、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項目監控平臺和智慧環保平臺”即“三平臺”。通過實施一系列科技“組合拳”,為張掖市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生態安全分析、生態預警和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和數據支持。

張掖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一年來,張掖市集合多部門力量、整合多平臺資源,依靠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積極構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網絡,力爭對祁連山和黑河溼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監管全覆蓋,防範和化解生態風險,實現對全市生態環境的有效科學管理。下一步,張掖市將把相關監控平臺統一接入智慧城市網絡,多方面提升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