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構建高科技生態監管模式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有了“天眼”監護

張掖構建高科技生態監管模式,強力推進生態建設治理

张掖构建高科技生态监管模式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有了“天眼”监护

甘州區發展生態植樹造林。

张掖构建高科技生态监管模式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有了“天眼”监护

焉支山大黃山改善生態植樹種草。

站在張掖市環保局一塊電子屏幕前,六縣區特別是祁連山和黑河溼地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環境情況一目瞭然。去年以來,張掖市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高科技手段,構建“天羅地網”一體化生態監管模式,同時對祁連山核心區牧民生態移民、退牧還草,大力植樹造林。祁連山從此再無“隱私”,也進入了安靜的生態修復期。

1“天眼”監控,讓汙染無處遁形

在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保護區內水利水電項目的整改與規範,除關停外,實驗區內目前允許保留的水電站,必須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生態流量下洩保障措施。

張掖龍首二級水電站被通報後進行了大力整改,通過加裝不受人為控制的閘門墊塊、在線視頻監控、流量計量監管、流量預警監測等多種方式,加強了生態流量的下洩管控,視頻拍攝的圖片和數據直傳到張掖市水務局。

“在整改中,每一座水電站都核定了主汛期、枯水期的最低生態流量,可以看到它現在的實時下洩流量,如果不達標,儀器就會報警,現在所有水電站全部完成了數據動態監控。”張掖市水務局建設管理科科長韓延亮說。

該監測平臺以高分專項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為依託,以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列衛星為核心,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以“一庫八網三平臺”為主要內容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張掖市環保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平臺,點開“衛星監測”下的“整改監測”項,用紅色圓點標註的中央環保大督察發現的祁連山張掖段179個問題整改點情況一目瞭然。

水生態保護監控信息平臺設在張掖市水務局,平臺首頁設置有軌道預報、遙感監測統計、衛星監測、生態監測、環保監測等多項內容。能夠監控張掖市六縣區主要河流、水電站、水庫、渠道、灌區的實施情況,境內所有水庫及重點河流流量、水質、入河排汙口的實時監控等多項板塊,同時能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和預警處理。該平臺還能對空氣、水、土壤、機動車尾氣、重點汙染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測全覆蓋和數據有效集成。

“天眼”監控,祁連山境內汙染從此無處遁形。

2生態移民,95萬畝草場禁牧

5月24日下午,祁連飛雪。

肅南縣康樂鎮一處旅遊服務中心,牧民耿永山正觀看兒子和同事排練節目。這些能歌善舞的裕固族年輕人,正為即將到來的康樂大草原旅遊旺季做準備。

從祁連山核心區搬遷出來後,除了草場補貼,耿永山另有一年3萬元的護林員收入。多年的生活習慣,一下子改變有些不適應,他還在核心區外承包了一處草場繼續養殖。

政府的安置讓他很滿意,在旅遊中心上班的兒子耿玉東,還是服務中心藝術小分隊隊員,同時負責全隊日常排練,他的裕固族特色民歌經常陶醉著遠方的客人。

大學畢業不久的牧家子弟裕固族姑娘安娜,也在當地旅遊服務中心上班,每月有3000元的穩定收入。與父輩觀念不同,安娜雖然對牧場生活有所懷戀,但她更願意在人生的舞臺實現自己的藝術夢。

昔日的牧民蘭永勝,已成功轉型為一位育苗大老闆,在搬出核心區前,他家有5103畝草場,政府為其落實補償金33.43萬餘元,此外他還每年享受9.8萬餘元的草原禁牧補貼。家裡養殖的牲畜已全部出售,如今在肅南縣裕固新城的樓房裡安家。

“截至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核心區149戶484位農牧民已全部搬出,3.06萬頭(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轉移到保護區外舍飼養殖。”肅南縣縣長白勇介紹,長期以來,核心區內農牧民生產生活對生態系統的人為擾動成為祁連山生態保護的一大難題。

為了推進現有居民的搬遷工作,在前期調查掌握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人口分佈、家庭組成、草原耕地承包面積等情況的基礎上,肅南縣制定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肅南段)核心區農牧民搬遷工作方案》,全面完成核心區內149戶農牧民搬遷及房屋拆遷工作,95.5萬畝草原全部禁牧。

為保障和扶持農牧民轉產增收,每戶選聘1名護林員並每年發放3萬元管護費;每戶免費培訓一名掌握養殖技術、旅遊服務、建築建材或其他方面的技能人員。實施“一戶一策,因戶制宜”幫扶行動計劃,確保每戶有1項持續增收項目。對搬遷牧民戶均發放房屋拆遷補償費23萬元、住房補助3.5萬元、生產生活方式轉變補助4.8萬元、禁牧補助5.63萬元,對暫未購房的拆遷戶每月發放1000元的過渡安置費。肅南縣積極引導搬遷牧民就業轉產,開展就業引導和技能培訓等政策。

目前搬遷工作圓滿完成,各項補助落實到位,搬遷安置基本完成,轉產就業有序推進。

3生態張掖,全民共建綠色祁連

巍巍祁連,皚皚雪峰,千百年來,融化的冰川雪水滋養了河西走廊的兒女們。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除肅南縣外,張掖市甘州區黑河生態造林綠化項目以及全市“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區,同樣以此契機著力生態建設治理工程。目前甘州區已形成東西連接、南北貫通、中間城市綠化帶相互交融的生態修復、綠化美化大格局。

山丹縣近三年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特別是2017年以來,大力組織實施祁連山綜合治理規劃和祁連山水源涵養區淺山區植被修復保護工程,先後投資1.19億元,共完成人工造林4.5萬畝,封山育林6.5萬畝,成活率85%以上。

匈奴曾有歌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記載了這座巍巍雄山的歷史地位。今天的焉支山也是風吹草低,綠意盎然,草長了,樹綠了,生態環境更好了,周邊就業帶動了,那些沿山群眾,積極參與綠化治理,投身造林、管護工作,像珍惜自己眼睛一樣重視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

“抓生態建設就是抓發展、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去年以來,張掖全面加強祁連山保護區肅南段5項旅遊項目整治力度,現已完成整治,其中七一冰川旅遊景區、文殊山滑雪場項目已全面關閉拆除,完成植被恢復,馬蹄寺景區落實生態恢復治理措施,科學確定遊客承載量和活動範圍,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山丹馬場對境內涉及的槐溪小鎮、驃騎將軍大營、鸞鳥湖項目等整改項目進行了植被和草場恢復工作,並增設環保設施,尤其對廢水、固體垃圾等進行集中回收處理。

甘肅張掖,樹牢生態理念,林草生態植被覆蓋率持續提升,環境綜合整治初見成效;河西走廊,一個綠色的生態長廊正在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