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中央軍委成員齊聚軍博,所爲何事?

6名中央軍委成員齊聚軍博,所為何事?

撰文丨李巖

10月11日,在北京舉辦的一項活動中,中央軍委副主席、委員悉數到場。

當天上午,第四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在軍事博物館舉行。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張又俠領銜,與另四位軍委委員一同參觀。

軍委集體出席,這樣的規格不可謂不高。讓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好奇的是,這項活動已經是第四次開展,緣何還能有如此大的熱度吸引軍委副主席、委員悉數到場。

回顧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兩年,一些新變化已可以通過這個展覽體現出來。

超1200項展品具自主知識產權

軍民融合2015年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一系列相關成果展、博覽會紛紛開展。但政知見了解到,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是當前國內武器裝備軍民融合領域最具權威性、綜合性、示範性的一項國家級展覽。從今年開始,軍事博物館將成為舉辦展覽的長期定點場所。值得提到的是,軍博同時也是《復興之路》主題展覽的舉辦地。

新華社消息披露,本屆展覽聚焦“先進材料”“先進製造”“新能源”和“自主可控”領域,著力打造軍民融合“國家品牌”,引領推動戰略基礎性領域自主可控建設和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在現場,展覽通過VR/AR、3D模型、實物及人機交互演示等形式,集中展示近年來戰略基礎性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取得的最新成果。展區主要設綜合區、先進材料區、先進製造區、新能源區、自主可控區、信息發佈區和中大型實裝區,共展出302家單位1349項展品。

“參展單位中民營企業佔比達60%,首次參展的約佔60%,約90%的參展技術產品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科研訂購局副局長李欣欣介紹說,首次參展的高性能陶瓷纖維、粉床電子束3D打印設備、超級電容器及儲能系統、系列化氫空燃料電池等創新產品和技術,展現了我國在基礎性領域近年來取得的突破進展。

軍民融合不斷“升格”

軍委副主席、委員悉數到場已可算作豪華陣容,但就在兩年前舉行的第二屆相關展覽上,規格更甚,達到“頂配”。

2016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參觀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上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同樣悉數到場。另外,當時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以及中央軍委委員一同參觀。

6名中央軍委成員齊聚軍博,所為何事?

高層對於該展覽的重視離不開軍民融合的不停“升格”:

  • 2013年,習近平指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 2014年,習近平強調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作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之舉,作為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的必然選擇;
  • 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兩個月後,中央軍委頒發了《軍隊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更加註重軍民融合”被“高亮劃出”;
  • 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習近平任主任,3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副主任。

作為國內武器裝備軍民融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國家級展覽,上述展覽在幾年裡同樣“升格”不少。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梳理發現,相比於去年舉辦的第三屆該展覽,今年現場展品數量翻了3番。同時,財政部今年第一次出現在主辦單位的名單中。

除此之外,習近平等七常委2016年參觀後,去年該活動由兩年舉辦一次調整為一年舉辦一次,並且將按照五年辦一次綜合展、其他年份辦專題展的思路組織實施。

差距與潛力並存

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佈後,中國的消防工作將何去何從一時間引發民眾的大討論。今年7月,官方給出了消防部隊退出現役後的改革方向,這個答案並不意外,即和國際接軌建設職業化消防力量。

口號喊了很久也喊得很響亮,那麼軍民融合究竟有何重要意義才使得其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

中國軍網去年曾刊文指出,當今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兩者的通用性越來越強。據統計,85%的現代軍事核心技術同時也是民用關鍵技術;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被直接運用於軍事目的。從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史可以看出,從計算機、通信網絡、航空航天、核工業,到先進製造業等各個領域,都和它的軍事工業有聯繫。

政知見了解到,美國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個軍民兩用技術發展計劃,依靠這些計劃,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相繼湧現,始終保持超前於世界其他國家一至兩代的領先地位。美國前國防部長佩裡估計,利用民用高技術開發軍品及擴大采用民品,每年可節省大約3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而且還可精減20%以上的採辦人員,同時可以利用國防經濟和軍用技術帶動和促進民用經濟技術發展。

除了美國,軍事巨人俄羅斯一度繼承蘇聯“軍民分離”的國防經濟管理體制,但普京上任後對軍事工業實行全面改革,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由此可見,當前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已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一致政策取向。

雖然我國近些年對於推進軍民融合不斷加碼,但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們仍然存在不小差距,軍報曾列出三組不容忽視的數據:

  • 第一,2000∶130000。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有130000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只有2000多家進入軍工行業;
  • 第二,30%∶80%。我國主要領域的軍民融合度僅在30%上下,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達80%以上;
  • 第三,15%∶40%。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國防科研成果轉化率目前僅在15%左右,而發達國家則達40%。至今,我國尚有多達3萬項國防知識產權在“沉睡”。

這意味著,在軍民融合上,我國需要追趕的還有許多。同時,可以提升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產業、人才“全方位”融合

現實中,“軍”和“民”是怎樣融合的?政知見找到了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業內,備受矚目的航母軍港建設是軍民深度融合“巨系統”工程的案例之一。幾年來,艦載武器裝備維修需求,推動著當地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裝備製造等產業的轉型升級;軍事技術人才需求,推動著當地教育資源的整合、升級;航母后勤保障需求,推動著當地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一個投資超過800億元的軍民融合高科技企業園區拔地而起,許多人走下漁船、服務航母,實現了創業和致富的夢想。”軍報刊文稱。

6名中央軍委成員齊聚軍博,所為何事?

此外,除了產業融合,軍方、民企的人才融合也越來越頻繁。

最新消息顯示,近日一批民企技術人員組成兩支創新團隊,對接火箭軍武器裝備關鍵技術需求展開攻關。一起接過“火箭軍科技專家”聘書的民企科技專家一共13名,軍報報道中指出,民企科技專家進入“智庫”已成為火箭軍拓展軍民融合深度廣度的新舉措。對於這些民營企業科技專家,火箭軍給予他們與“國家隊”同等的科研待遇和條件。

不過,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也注意到,國家揮動推進軍民融合的“皮鞭”的同時,也沒有放下規範治理的“韁繩”。

去年8月,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7個月之際,委員會辦公室便在京召開“治理規範以‘軍民融合’名義從事違法違規活動”協調會。會議指出,一些社會組織和中介服務機構打著“軍民融合”旗號,從事違法違規活動,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多而雜亂,論壇展會藉機斂財,軍民融合園區建設有同質化、泡沫化的苗頭,一些退休幹部和退休軍人未經批准參加社團組織等。時隔一年,軍民融合委辦公室今年夏天再次召開會議,強調持續規範以“軍民融合”名義活動。

顯然,想借著軍民融合的熱乎勁“撈一把”,沒那麼容易得逞。

資料 | 新華社 中國軍網 北京青年報 澎湃

校對丨李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