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並置產生的交集與簡單的多樣性

——咸陽市市民文化中心

在咸陽這塊同時擁有文化密度、文化容量、文化厚度的土地上探討建築問題,會不自覺地陷入歷史的宏觀敘事中,糾纏於割捨不下的歷史饋贈和承擔不了的文化負荷之間。

但最終,我們決定冒險地放棄文化祭祖式的場景再現,而從一個可以理解的尺度入手,從觸手可及的日常關係開始。

度量衡

基於身體的尺度

設計師語

我們思考的第一個重點是:作為昔日秦文化中心的咸陽,能否從現今普遍的文化敘事的鴻篇鉅製中跳脫出來,重新回到“度量衡”時代基於人體尺度的佈局謀篇?

11.9公頃的用地之上,建造一座面積達到十五萬平方米九館合一的文化綜合體,不僅於咸陽,乃至全國範圍也鮮見先例。超常的規模與寬闊的佔地帶來的最大風險便是尺度問題。

如果將九館集中佈局,將會形成近300米長的連續界面以及300米長150米寬的巨型城市廣場。為了規避這種大而無當的廣場帶來的與城市日常生活的疏離,設計師決定冒險地將廣場分割成三個部分。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尺度化解策略

首先設計師將除大劇院外的八座場館分為兩個環形組群,一組佔據東北,一組佔據西南,大劇院則以獨立完整的體量落於兩環交織之處。這樣就將原本過於開闊的場地分解為西北、中部、東南三個尺度較為合宜的區域。

同時,它使開放空間以層層交疊遞進

的方式鋪展開來:從起始處的沉穩含蓄,到中部的起承轉合,再到結尾處的自然舒朗,完成了從文化廣場、文化內院到文化公園的漸次過渡,這也從客觀上消除了我們一直擔心的對稱軸線關係的出現。於是,設計向一個真正引入日常性的開放場所逐漸靠攏。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模型

隨後設計師分別梳理了各場館的真實功能需求以確定規模和體量,形成九個高度為24米,長度從36米到76米不等的單體體量,這更接近於人們日常感知的相對合宜的城市建築尺度。九個適宜的體量以相對均質的狀態並置於場地之中,以相似的表情相互對望,每兩座場館間均以平行的傾斜關係產生出若即若離的張力。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東南角鳥瞰

之後,兩組最高處為12.8米的環形的臺地被自然的引入,使原本鬆散的群落聚攏成相對整體的疊套雙環,帶來穩定和連續的空間認知。大劇院則以獨立完整的體量在兩環交織之處由下部鬥狀結構托起,成為略為突出的中心區域。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模型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懸置的大劇院

文化漣漪

並置產生的交集

設計師語

我們思考的第二個重點是:咸陽文化中心能否從常見的主從關係與軸線秩序中跳脫出來,實現一種相對分置與並存的狀態,進而將並置產生的交集作為設計的突破點。

文化中心需要將九個不同功能與性格的文化場館並置在一個共有關係之中,並且同時滿足九個場館各自相對獨立的管理區劃。科技館、減災館、婦幼中心和青少年宮以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主;圖書館、檔案館、規劃展示館和群眾藝術館以展示與教習為主;而大劇院作為文化中心的核心文化功能,承擔了頻繁的演出與接待活動。與此同時,文化中心還需要配置大量的配套服務功能和停車設施以支撐九大場館日常的使用。龐雜的功能需求、交織的流線系統,構成了文化中心的日常使用狀態,也承載了各個使用方的莫大期許。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剖軸測

但設計師並不希望這種各自相對獨立的管理區劃直接反映在空間形態上,而希望一個真正的共享空間浮現出來。於是,文化長廊文化內街應運而生,它們也是激發公共活動最活躍的場所。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空間共享策略

文化長廊與文化內街的波動影響處於不同的層面: 文化長廊從地面抬升至12.8米,與環狀的屋頂平臺相通。

文化內街從地面下沉至-6米,與地下影城和商業設施相連。這不僅在水平長度上增加延展了九館與外界的接觸面,同時在立體層面上增加與外部的關聯度。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文化長廊應對了咸陽季相分明的氣候特徵,保證了全天候的使用可能,這在北方地區顯得尤為重要。三層通高的長廊在各館之間建立起視覺和行為的關聯,同時也形成了真正的空間共享。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大劇院與文化長廊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文化長廊屋面與大劇院

約佔場館面積百分之十的文化長廊成為日常展示、活動發佈和觀眾休憩的場所,各個場館的空間界限無形中被擴展到整個長廊的範圍,形成生動有趣的交集。雖然場館各自的公共門廳規模相應縮小,但考慮到舉辦活動時各場館可以使用整個文化長廊的面積,這個提議順利地得到各場館使用方的認可。

高達10米的懸掛式全玻璃幕牆將文化長廊與各場館進行空間的分劃,在視覺連貫的前提下,保證文化長廊的共享性不受局部場館閉關的影響。這種做法也避免了一個尺度過大的共享大廳的出現。因為在人流量集中的情況下,一個帶型的、多入口的文化長廊要遠比一個人流交錯的集中大廳有效安全。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大劇院觀眾廳側廳室內立面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大劇院觀眾廳入口

據說文化中心開館當日進館人數達到三萬餘人,文化長廊與文化內街的存在,有效化解了人流量帶給各場館的衝擊。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漫步長廊之中,圖書館的"書牆"、檔案館的"寶匣"、規劃館的"臨眺臺"、群藝館的"八方連橋"、科技館的"綠植牆"、減災館的傾斜牆體、婦兒中心的"清流"、青少年宮的"魔術盒子"和"彩虹橋"漸次呈現,如同不斷延展的文化長卷。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規劃館門廳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圖書館中庭

遊目觀想

簡單的多樣性

設計師語

我們思考的第三個重點是:咸陽文化中心的文化體驗能否不再依賴於建築單體的豐富度,而是建立起立體交織的複合路徑網絡,以實現“瀰漫性探索”帶來的豐富觀感。

並置產生的交集,在隨後設計過程中慢慢展示出自發生長的優越性,其產生的豐富度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因勢利導地將場館多樣化空間與功能需求與這一體系相關聯,便自然生長出文化中心內部無限豐富的空間與形態。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大劇院與南區場館

文化長廊在南北區各自場館之間建立連接和共享,將原本空曠場地的劃分為廣場、長廊、門廳等的多層次空間,同時提供了屋面的自由行走空間:從西北的集會廣場可以無阻礙地自然行進至南區文化長廊的屋面,並通過兩環交錯的高差處理自然上行過渡到北區的文化長廊屋面或下行回到大劇院的入口廣場。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內廣場和南區場館

文化內街是與文化長廊相互耦合的空間系統。兩者時而並行、時而相互貫穿,在建築群內部創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文化內街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層次:地面層環繞大劇院,派生出的天橋自然地通過穿入兩館之間的縫隙與文化長廊相連,下沉的部分直通地下一層,展現出南北八館完整的立面,同時擴展了地下服務空間的開放界面。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文化內街和北區場館

文化內街內外相連,四通八達,上下穿行,處於多個標高系統的路徑相互跨越、關聯並與九館自身路徑相交,呈現立體交織的路徑網絡。這漸漸趨向於我們理想中的“瀰漫性探索”的狀態。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同時,為了增強這個複合的路徑系統的辨識度,我們有意使大劇院的立面產生不同方向的表情變化,有別於南北八館陶板覆蓋形成的統一界面。雙面石材幕牆形成的朦朧界面根據內部的公共空間的位置調整其通透度。這種內部空間抽象外化的方式,使大劇院的立面成為複雜路徑中的參照物。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在這樣的路徑系統中,行進的體驗如同徐徐展開的長卷,景象以步移景異的方式逐漸呈現出來。

結語

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咸陽市市民文化中心刻意規避了大開大闔的激盪之作,而更關注謀局的智慧,通過合宜的尺度和關係的建立,讓看似簡單的個體相互間因借生長,保持著適宜的距離和張力,不斷髮展成為和諧共生的複雜系統,漸次擴展出豐富的空間體驗。同時,它用一個完整的謀篇過程證明了在現代城市的功能、規模和體量需求下,中國傳統的謀局智慧的有效性並且展示出其進化生長的潛能。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文化內街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 大劇院入口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咸陽市市民文化中心

項目地點:陝西咸陽

設計單位:TJAD 原作設計工作室

基地面積:11.9公頃

建築面積:155000平方米

建築師:章明、張姿、丁闊

設計階段: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設計

設計團隊:章明、張姿、丁闊、肖鐳、李雪峰、丁純、孫嘉龍、馮珊珊、王緒男、章昊、王緒峰、林佳一、黃曉倩、席偉東、王瑤、羅銳、秦曙、萬月榮、朱聖妤、程浩、施錦嶽、邵華廈、甘招輝

結構形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

建築攝影:建築譯者姚力

文章來源:同濟設計TJAD(ID:tjad-news)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 《建築技藝》代理產品 /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由建築師曹曉昕7年前設計的時尚便捷工具包“函包”現重出江湖,全真皮材質、大廠定製五金、手作皮具,售價僅799/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楊曉燕設計、曹曉昕監製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線,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廠優選頂級生產商,售價299元/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AT」如何hold住一个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综合体?

為了祝賀巴克裡希納·多西獲得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特別定製了《多西隨想錄》

「AT」如何hold住一個150000平方米的巨型文化綜合體?

/關於《建築技藝》/

《建築技藝》(AT)前身為《建築技術及設計》,創刊於199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崔愷院士任編委會主任。

《建築技藝》微信現有微信粉絲300000+。微信和雜誌推廣合作電話:010-57368773,[email protected]


歡 迎 訂 閱 《 建 築 技 藝 》 雜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贈送四本《建築幕牆》雜誌。可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請認準唯一官網)通過支付寶、銀行電匯等訂閱。諮詢電話:010-57368780。

(雜誌近期主題包括:“在地建築、木建築、綠設計、BIM、裝配式建築、醫療養老建築、舊建築改造、室內外一體化設計、互聯網影響下的建築”等,歡迎訂閱)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微信訂閱《建築技藝》雜誌


/

重要啟事/

《建築技藝》2015年推出《建築幕牆》雜誌和微信,關注幕牆技術的小夥伴可以添加關注微信號BCWjour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