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靪鞋哩

靪鞋哩:這是洛陽話嗎?應該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聽誰說過“修鞋匠”或“靪鞋匠”,似乎在洛陽修鞋的人連“匠人”都排不上,今天我要告訴大家:釘鞋的寫法不對,是:靪鞋,人家有專用字。

靪dīng:補鞋底。靪,補履下也。--《說文》。徐鍇系傳:“今履底以線為結謂之釘底是也。”段玉裁注:“今俗謂補綴曰打補釘。”看來,我們在寫釘鞋時,真的寫錯了,但已經不好改變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上世紀的60--70十年代,洛陽街頭很少能見到修鞋師傅,公私合營後,街面上見不到啥小生意人啦,小巷子偶爾來一個賣紅薯、大綠豆、柿子、小雞娃兒的基本都來自鄉下,城裡的可能就有兩個人:一是賣桂花糖的老潘,另一個是賣紅色“刀糖”的老八兒,那個聲音洪亮吆喝著賣油茶的老太太,有一段時間也消失啦。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溫州修鞋匠人來到洛陽老城,起初就在北大街、十字街擺攤,後來遍佈洛陽各個角落,老洛陽人好奇怪:這營生能掙錢?可人家利用帶來的手搖機器,靪鞋底、縫鞋幫兒,修拉鎖啥的,竟然都能養活一家人。後來聽說這幫溫州人不幹了,開始在洛陽開店銷售皮鞋,當老闆都發財了。

也就是溫州人丟棄的這個行當,被我家小姨撿起來啦,憧憬城裡生活的她,未想到嫁到城裡就趕上了“下崗潮”,一家人生活無望。也不知她怎麼想的,找到我媽媽請她給辦個執照。這事兒對我母親來講不算難,幾天就給辦下來了。誰能想到,小姨和旭升進城的三個姐妹就把攤位擺在民主街崗樓下,呵呵,還真的賺錢啦。因做工精道,在老城區名氣還很大。就因幹這個“修鞋營生”,小姨養活了一家四口人,蓋了兩套房子,還培養了兩個大學生。

看著我曾坐過的小推車被小姨當成了“運輸工具”,看到她手上裂的口子,再看看她“靪鞋”的質量,我信啦,因為她很忙,周邊的人都認識她,人緣好的難以想象.....她就是利用勤勞的雙手,幹了“靪鞋”這個行當並和其他城裡人一樣,也過上了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