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爲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天台山立於浙東海濱,佛、道、儒文化共存互融,山水神秀,仙凡傳說不絕,是中國宗教聖山。自東晉文人孫綽書下萬古名篇《遊天台山賦》以來,奔向天台的詩人們千百年來絡繹不絕,他們或問道訪仙,或禮佛禪修,為天台山留下了千古美譽,博大靈秀的天台山,治癒了無數人的求而不得,此外,古代帝王與天台山更是有著難解的情結。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自晉以來,歷代帝王,仕庶都十分嚮往天台山。政權與宗教互依相倚,促成王道文治,成就太平盛世,往來無數朝代,興盛安寧,無不顯現天台山身影。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苔深石暗,山斜路幽”

李隆基夢迴天台石橋

唐朝皇帝姓李,自認是老子後裔,奉道教為國教,玄宗李隆基規定《道德經》為首經,親自作序,昭示天下。改天下祟玄學為通道學,舉國崇道。據杜光庭《歷代崇道記》所載:“唐代造道觀一千九百餘,度道士一萬五千餘人。王公士庶舍宅莊為觀者,不在其數”。中國道教進入全盛時期。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司馬承禎,字子微,自號白雲子。在天台山修煉四十年,將天台宗止觀學融入《坐忘論》,《服氣正義論》等著述,是上清派思想理論的總彙,為內丹學奠定了基礎。司馬承禎亦是武則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代國師。聖歷二年,他奉武則天詔入京講道,武則天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睿宗、玄宗二朝期間,他分別於景雲二年、開元九年、十年、十二年、十五年四次從天台赴京面聖,應對修身治國之道。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我們也應當有理由相信,李隆基對於司馬承禎的信賴與敬仰,其中定有幾分因為天台山。在司馬承禎受詔入京返回天台臨行之地,李隆基親自為他題下一首送別詩——《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台》:“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地道逾稽嶺,天台接海濱。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表露出的不僅是對司馬承禎的不捨,更是對天台山的嚮往。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據傳李隆基在打理朝政的間隙,心中惦記著天台山。一天,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七仙女看到石橋這麼美的人間仙境,情不自禁停下織布的機杼,與牛郎一直神遊其中。”於是他寫下《石橋銘》:“梁園勝躅,碣館佳遊。苔深石暗,山斜路幽。橋非七夕,節是三秋。爰停弄杼,共此淹留。”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長歌聊復寵歸程”

宋真宗與張無夢的一場人生博弈


天台是隱世修道之人的棲居之地。得道高人不勝枚數,他們將半生光陰留在了天台山,修己渡人,諸如葛玄、司馬承禎、張伯端等,但還有一位高道,他遠離朝堂,閒雲野鶴,他就是張無夢。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張無夢,北宋年間著名高道,陝西鳳翔人士,出生儒士家庭,家境殷實,自幼受到良好家教,但他對科舉仕途無意,年長後愛讀《老子》、《易經》,漸漸養成了他超然物外的個性。及冠後,他看到當是時苛政兇猛,世道險阻,於是他將家產都留給了弟弟,出家入道,在華山等地修行,後聽說天台山神秀之名,遂登天台,入瓊臺觀,修習煉丹之術,並將煉丹術寫入詩歌。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宋真宗年間,時任台州通判欣賞張無夢的才學,將他的詩歌獻給宋真宗,真宗看後甚為喜歡,便招他入宮,問長治久安之策。張無夢入宮與宋真宗解說《周易》、《還元篇》等道經,相談甚歡,真宗欲封他為官常駐宮中,但張無夢早年見證過百姓艱難,對帝王之心十分敬畏,所以當下拒絕了黃金高官等封賞。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宋真宗覺得張無夢的確是個高人,不為名利所動,特作詩一首《送張無夢歸天台山》:“混元為教合醇精,視之無跡聽無聲。唯有達人臻此理,逍遙物外事沈冥。浮雲舒捲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乘興偶然辭潤戶,談真俄爾謁王庭。順風已是聞宗旨,枕石還期適性情。玉帛簪纓非所重,長歌聊復寵歸程。”張無夢隱居天台山有十餘年之久,日聞鳥鳴,夜聽溪聲,遠離塵世,靜心讀經寫詩。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

佛教,是朱元璋一生的信仰


天台山上,風水絕倫,仙草縱橫,不僅是修道之人的神往之地,更是參禪修佛的勝地,就是在這裡誕生了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自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以來,數代宗師嘔心瀝血將其傳承發揚,彗日法師就是其中之一。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彗日法師,號東溟,俗姓賈,是浙江天台人,他的祖上,便是大名鼎鼎的南宋丞相賈似道。當賈似道受命率軍與元軍作戰時,慧日還是個少年,卻執著一念,堅決要求出家。於是他來到廣嚴寺,削髮剃度,跟隨平山和尚誦佛唸經。他二十二歲的時候,聽說柏子庭法師在赤城設壇講授天台宗。於是,慧日就爬山涉水,不辭辛勞,來到赤城,聽柏子庭法師說法。沒過多久,他就能憑藉自己的聰慧明曉了天台宗教義的要點,令其他僧眾自嘆弗如。柏子庭法師亦感嘆:“我的學說要靠他來繼承,併發揚光大了啊!”自此後,慧日法師名聲鵲起,漸漸名重一時。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朱元璋少年時曾在佛寺生活,與佛教有著深厚的淵源。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親率百官聆聽慧日說法,垂躬下問有關佛理學說,尊稱他為白眉法師,並在他的建議下重建了瓦棺寺珍藏《天台義理》。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朱元璋對佛教的熱愛不止於此。浙江天台山是“五百羅漢”之說的起始地,天台石樑的方廣寺是五百羅漢的根本道場。朱元璋曾親自寫下一首《天台山五百羅漢》:“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月影彌千江,何曾有暫歇。為斯妙用通,今古長不滅。昔當懸掛時,誠非凡可越。住世及應真,幾度阿僧劫。假錫作梯航,泛海濤如雪。一旦杳無蹤,暫與沙門別。倏忽群禪中,孰能為機洩。禪心曠無跡,如海亦何竭。僧本具他心,宗門常合轍。”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岩石色殷紅,赤城名以寓”

乾隆筆下的天台山十景,全靠想象

歷數中國各王朝帝王,都留下不少墨寶,如唐玄宗、宋真宗等文采風流,就連明太祖朱元璋也願為天台山附庸風雅,但似乾隆這般性好作詩卻是極為少見,他的一生共留下詩作4.5萬餘篇。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今夏一部《延禧攻略》,乾隆作為男主角,讓觀眾對這個皇帝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個“章章”,每看到喜歡的山水畫作,都喜歡拿出自己的印章在上面蓋來蓋去,越喜歡,蓋得越多。不過可能觀眾不知道的是,他不僅喜歡蓋章、賦詩,更喜歡在畫上題詞。比如,他在錢維城的《台山瑞景》圖上就留下了十首描寫天台山的詩作。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台山瑞景》圖卷共分十卷,分段描繪天台山十景。如果說錢維城以山水畫賦予了天台山水之形,那麼乾隆則用文字讓天台十景有了風骨。他寫《赤城霞標》:“岩石色殷紅,赤城名以寓。如雉堞入雲,可證審言句。孫綽意如斯,莫謾錯注賦。”赤城山的一片紅霞彷彿穿越時空走到眼前;一轉身又闖入了《桃源絢春》:“繡峰復繢磵,絢彩紅霞如。千樹桃已然,萬年藥豈虛。緬憶劉阮蹤,寧讓武陵漁。”不經意間,目睹了一場人仙相戀的傳奇;是石樑飛瀑如雷的流水聲將思緒拉了回來:“雲標匯眾流,望梁千仞懸。匡廬堪伯仲,其餘皆眇焉。石橋原可度,清詞憶少連。”石橋橫臥,飛瀑磅礴。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天台山自古被稱為佛國仙山,境內古寺之清幽,山水之毓秀,獨步天下。錢維城所著的《台山瑞景》將天台山的山水神韻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神往,但其實,錢維城終其一生從未到過天台,他的畫作靈感皆來源於歷代文人的詩作詞畫。不僅是他,乾隆皇帝也未曾到過他提筆讚美過的天台山十景。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僅憑著文史資料,錢維城和乾隆都對天台山情有獨鍾,倘若他們親自見過神秀天台,這史書文庫上,又該留下何等輝煌的一筆。


今日互動

小夥伴們,你還知道哪些皇帝寫過天台山的詩嗎


解密古代皇帝詩詞中的天台山,他們為何對天台山念念不忘?


END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