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知识|王志成教授趣讲《瑜伽经》

主题:趣讲《瑜伽经》

时间:2017年5月16日

主讲:王志成教授

记录:文婷

大家好,我是王志成,非常高兴与大家在线上相聚。

一、瑜伽最上乘、最基础的经典有哪些?

1、《瑜伽经》,走的是“专注”的道路,通过专注走向圆满,走向三摩地,被称为帕坦伽利瑜伽。

2、《哈达瑜伽之光》,走的是“能量”道路,是哈达瑜伽所行的基本道路,通过唤醒身体昆达里尼能量,被视为为胜王瑜伽预备的,最终走向三摩地。

3、《薄伽梵歌》,有多条道路,有一条特别重要的是“虔信”道路,主要讲人和至上关系的联结,最终达到生命圆满。书中主要有虔信瑜伽、智慧瑜伽、行动瑜伽三条路线。

4、《奥义书》,走“哲学”的道路,其发展到高峰阶段被称为“吠檀多”,是通过自性觉悟达到生命圆满,人和至上最终实在的“梵”合一,属于智慧瑜伽。


二、《瑜伽经》在全球文化视野中,定位在哪里呢?

第一个文明圈:中华文明。

有着5000年历史,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圣人、圣书,中华文明是圣贤文明,圣书是《四书五经》等。

第二个文明圈:两希文明(西方文明)。

也就是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圣人是先知、哲人,圣书是《圣经》以及诸多圣典,强调先知,所以是先知文明,主要强调人和上主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文明:古印度文明。

也被称作吠陀文明(当然也应该包括印度佛教文明)。有诸多仙人的故事,被视为仙人文明。圣书是许许多多的神秘主义作品。这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很多人出家修行,有许多神秘主义者,通过入定、苦修、冥想,使得自己和最终实在、至上、整个世界产生联结。

瑜伽是全球三大文明系统中印度文明的一个系列,《瑜伽经》是印度六派哲学之一“瑜伽派”的经典。不同文明以不同方式造就人,圣人和经典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核心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印度的《瑜伽经》属于古印度吠陀文明的一部分,瑜伽从吠陀时代就开始了。

印度吠陀文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瑜伽是吠陀文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吠陀文明有很多维度,其中一个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提升,还有一个是关注我们身体本身。关注身体的部分属于阿育吠陀(医学);关注生命质量的在诸多奥义书里很常见,用印度的诵词叫做:让人从有限走向无限、短暂走向永恒、黑暗走向光明、从死亡走向不朽。这属于瑜伽或吠檀多的道路,总而言之是转变生命质量的道路。

瑜伽有许多思想体系,在印度可以看到很多吠陀经典,如医学系统——阿育吠陀;哲学流派——瑜伽是六派哲学之一、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是瑜伽派中的一部经典。《瑜伽经》强调通过控制心的意识波动,让人走向平静,抵达三摩地。它的核心是处理心的(为了和我自己的表达结合,有时我们更多的时候用“心意”)。

所以,阿育吠陀是关注身体,瑜伽是关注心灵,而今天的人大多用瑜伽关注身体,而基本上忘记什么是阿育吠陀,更加忘记了瑜伽关注心灵的部分。

瑜伽知识|王志成教授趣讲《瑜伽经》


三、帕坦伽利《瑜伽经》是一部怎样的瑜伽经典?

帕坦伽利编纂了《瑜伽经》,但他并不是原创者,只是采用了别人的哲学——数论哲学。数论也是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印度哲学流派。可以把《瑜伽经》视为教学大纲,不是系统的著作。可以被视为帕坦伽利带弟子时为了授课而编纂出来。《瑜伽经》有许多版本,包括中文版。我们这本(《帕坦伽利及其权威阐释》)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为了比较阅读,多读几个版本可以了解得更加深入。一般情况下,读一两个版本就够了。

《瑜伽经》分四个部分:

第一篇:目标——三摩地,第一章,也讲了许多修持方法。

第二篇:修习——修持方法,提出了瑜伽八支,也就是传统“阿斯汤加”,这个部分是属于帕坦伽利原创。八支中的前五支在这一章。这五支属于外支。

第三篇:力量——修习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效果。八支中的后三支在这一章。这三支属于内支。(不过,对于无想三摩地或无种子三摩地来说,这三支也属于外支)

第四篇:解脱——修习的结果,即独存(三摩地)。

《瑜伽经》的哲学根基,是三德理论,从愚昧的状态,历经激情的状态,达到萨埵的状态,最终把人改造成善良状态的生命。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善良状态,那么并不是帕坦伽利所认为的达到了瑜伽目标。所以说,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练习瑜伽都是无效的,不可能有传统意义上的瑜伽成就。根据《瑜伽经》,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练习的瑜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少人可以真正萨埵(善良)导向来习练瑜伽。(具体的这里不展开)

瑜伽知识|王志成教授趣讲《瑜伽经》


四、如何阅读和理解帕坦伽利《瑜伽经》?

方式1、站在传统的立场,也就是毗耶娑的立场,传统数论立场来理解《瑜伽经》。

方式2、从吠檀多立场解读《瑜伽经》。

方式3、从道德哲学立场解读《瑜伽经》。

方式4、从佛教修持立场解读《瑜伽经》。

方式5、从跨文化立场解读《瑜伽经》。

方式6、从苏磨(soma)瑜伽的立场解读《瑜伽经》,也就是从“梵”之存在、意识和喜乐的“喜乐”(ananda)角度理解《瑜伽经》。这一解读是我们在努力的解读方向。


五、《瑜伽经》第一章第2节“瑜伽是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大家一定听说过“脑波”,不同的波代表我们不同的心意波动的状态:

“贝塔波”:人是完全清醒的,这样状态的瑜伽练习,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许多问题容易出现在这个清醒的阶段,尤其是贝塔波比较强烈的时候。

“阿发波”:人处宁静状态,大脑比较放松,有自我意识,如瑜伽修习术、打坐、冥想、禅定中会是这个状态,脑子里会分泌一种物质,非常舒服。

“西塔波”:做梦或者浅睡状态。

我们练瑜伽是要在阿发波状态,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多也就是在阿发和贝塔之间,并没有达到瑜伽态。

而帕坦伽利瑜伽是能让人达到阿发状态的。帕坦伽利认为,瑜伽是对心意进行改造和控制,让我们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处于比较稳定的萨埵里,这是能够通过训练而达成的。让心意平静,这时我们才能说“瑜伽是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

举个例子,水扔到湖面,石头大,波浪大,石头小,波浪小,若没有石头没有风,湖面便静止不动。

《瑜伽经》是教我们将激情或愚昧转化为萨埵,许多专注冥想都是在萨埵状态下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的多种瑜伽习练很难达到帕坦伽利所教导的瑜伽境界。

今天,许多人自己发明创造,玩玩瑜伽而已,异想天开,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家练的是“当代哈达瑜伽”,与帕坦伽利瑜伽具有天囊之别,就连传统哈达瑜伽与当代哈达瑜伽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关于传统哈达瑜伽和当代哈达瑜伽的差异可以参考我的其他讲座或苏磨瑜伽高级研修班上的授课内容,以及即将出版的《阿育吠陀瑜伽》。

第一章第2节是整部《瑜伽经》的中心,是内核,直接指出了瑜伽是用于调整“心意”的,经过修习瑜伽使心意相对稳定,瑜伽是对心意的专门研究。佛学和儒学,尤其是王阳明,实际上都在讲“心学”,是关于心的学问。

瑜伽知识|王志成教授趣讲《瑜伽经》


六、在现代社会,如何练习瑜伽才能获得成功?

马克思讲,当一个商品或实物的核心价值,保持最稳定的状态,那么价格是围绕价值运动的,价格接近价值,就是经济稳定,离开太大,会有危机。我们心的意识波动,要在有限范围内,不然就会引发心理、身体问题。疾病和我们心的波动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性格影响身体健康。

《瑜伽经》处理人的意识波动,帕坦伽利提供了他的方法,包括改造、调整、控制、协调、关注,克制、约束等等。帕坦伽利的原创在于,他给我们的瑜伽习练者提供了一个模本,那就是“阿斯汤加”——瑜伽八支,这才是帕坦伽利的原创。他为当时的人,后面的人,当今的人提供了一条完整的、系统的修行道路,是身心灵三个维度的,而现在的瑜伽大多数是身体的瑜伽,不能说是完整的。关注人的“整体”健康,才是瑜伽,瑜伽是伟大的炼金术。

八支瑜伽有很多技巧,不少技巧或方法在瑜伽馆都没有用过,也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和讲解,比如什么叫做制感瑜伽?但“制感”却是帕坦伽利瑜伽八支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帕坦伽利瑜伽八支中的“体位”,又与现代瑜伽馆的体位理解很不一样。

帕坦伽利的“体位”有两个意思:1.坐的位置或座位;2.舒适地坐好,坐直。眼睛和鼻子形成一个十字架,能量就上来了,坐好、坐舒适,能量便畅通无阻。现代瑜伽馆所关注的,并不是帕坦伽利所关注的,一般情况下,大家并不了解帕坦伽利瑜伽是怎么练的,通过读《瑜伽经》,可以慢慢明白。

心的意识控制处理方法,就是把我们心意通过八个步骤来稳定,处在稳定平静的阿发波状态,达到喜悦的、平静的、三摩地的境界。

帕坦伽利的瑜伽哲学,是将我们的自我(真我),被称为“普鲁莎”的这个我,也就是“原人”,和假的我,也就是“原质”之“我”进行分离。

如果称帕坦伽利瑜伽是数论瑜伽、阿斯汤嘎瑜伽、八支瑜伽、冥想瑜伽都对,但根据人们的研究(如巴迦南达),如果把它当作是胜王瑜伽,估计是不科学的。胜王瑜伽是辨喜传到西方的,为此辨喜写过一本书叫《胜王瑜伽》,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本书。这本书中,一部分论述了胜王瑜伽(辨喜自己写的,具有原创的思想。正是他,把胜王瑜伽纳入吠檀多传统,之前吠檀多传统没有这部分),另一部分是翻译和注释了帕坦伽利《瑜伽经》(辨喜对《瑜伽经》的诠释和解读)。只不过是将这两个部分做成一个合辑取名为《胜王瑜伽》。所以辨喜这本书不是单纯讲胜王瑜伽,或者不是单纯讲帕坦伽利瑜伽,胜王瑜伽与帕坦伽利瑜伽根本上不是一回事。然而,瑜伽界可能在“胜王瑜伽”、《瑜伽经》之间有一些误会和误解。

阿育吠陀瑜伽在2000年后才有人提出要关注,这个瑜伽是要把传统瑜伽和身体关联起来。通过阿育吠陀与瑜伽特别是胜王瑜伽、哈达瑜伽相结合,这属于交叉学科。它具有身体疗愈功能,对身体的关怀是真实有效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瑜伽对生命个体的把握可能会有偏差,市面上说练什么好就跟着去学习,被卖了还帮忙数钱,太盲目了。瑜伽的目标应该是生命觉醒和身体健康二者结合的,这是阿育吠陀瑜伽所追寻的,而传统上其他瑜伽的目标具有解脱导向。所以,我们练习瑜伽,要将生命觉醒和身体健康结合在一起,才会达成当代意义上的成功的瑜伽。

感恩你的聆听,感谢你的慈悲!

欢迎各地瑜伽馆\瑜伽节组委会自荐瑜伽活动,小编邮箱:[email protected],“瑜社艺术”平台将向所有瑜伽伙伴推荐大家的活动与讯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