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知識|王志成教授趣講《瑜伽經》

主題:趣講《瑜伽經》

時間:2017年5月16日

主講:王志成教授

記錄:文婷

大家好,我是王志成,非常高興與大家在線上相聚。

一、瑜伽最上乘、最基礎的經典有哪些?

1、《瑜伽經》,走的是“專注”的道路,通過專注走向圓滿,走向三摩地,被稱為帕坦伽利瑜伽。

2、《哈達瑜伽之光》,走的是“能量”道路,是哈達瑜伽所行的基本道路,通過喚醒身體昆達里尼能量,被視為為勝王瑜伽預備的,最終走向三摩地。

3、《薄伽梵歌》,有多條道路,有一條特別重要的是“虔信”道路,主要講人和至上關係的聯結,最終達到生命圓滿。書中主要有虔信瑜伽、智慧瑜伽、行動瑜伽三條路線。

4、《奧義書》,走“哲學”的道路,其發展到高峰階段被稱為“吠檀多”,是通過自性覺悟達到生命圓滿,人和至上最終實在的“梵”合一,屬於智慧瑜伽。


二、《瑜伽經》在全球文化視野中,定位在哪裡呢?

第一個文明圈:中華文明。

有著5000年曆史,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聖人、聖書,中華文明是聖賢文明,聖書是《四書五經》等。

第二個文明圈:兩希文明(西方文明)。

也就是希臘和希伯來文明,聖人是先知、哲人,聖書是《聖經》以及諸多聖典,強調先知,所以是先知文明,主要強調人和上主之間的關係。

第三個文明:古印度文明。

也被稱作吠陀文明(當然也應該包括印度佛教文明)。有諸多仙人的故事,被視為仙人文明。聖書是許許多多的神秘主義作品。這是一個神秘的文明,很多人出家修行,有許多神秘主義者,通過入定、苦修、冥想,使得自己和最終實在、至上、整個世界產生聯結。

瑜伽是全球三大文明系統中印度文明的一個系列,《瑜伽經》是印度六派哲學之一“瑜伽派”的經典。不同文明以不同方式造就人,聖人和經典造就了獨特的文化核心和生活方式。在這樣的全球背景下,印度的《瑜伽經》屬於古印度吠陀文明的一部分,瑜伽從吠陀時代就開始了。

印度吠陀文明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瑜伽是吠陀文明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吠陀文明有很多維度,其中一個是關注個體生命的提升,還有一個是關注我們身體本身。關注身體的部分屬於阿育吠陀(醫學);關注生命質量的在諸多奧義書裡很常見,用印度的誦詞叫做:讓人從有限走向無限、短暫走向永恆、黑暗走向光明、從死亡走向不朽。這屬於瑜伽或吠檀多的道路,總而言之是轉變生命質量的道路。

瑜伽有許多思想體系,在印度可以看到很多吠陀經典,如醫學系統——阿育吠陀;哲學流派——瑜伽是六派哲學之一、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是瑜伽派中的一部經典。《瑜伽經》強調通過控制心的意識波動,讓人走向平靜,抵達三摩地。它的核心是處理心的(為了和我自己的表達結合,有時我們更多的時候用“心意”)。

所以,阿育吠陀是關注身體,瑜伽是關注心靈,而今天的人大多用瑜伽關注身體,而基本上忘記什麼是阿育吠陀,更加忘記了瑜伽關注心靈的部分。

瑜伽知識|王志成教授趣講《瑜伽經》


三、帕坦伽利《瑜伽經》是一部怎樣的瑜伽經典?

帕坦伽利編纂了《瑜伽經》,但他並不是原創者,只是採用了別人的哲學——數論哲學。數論也是印度六派哲學之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印度哲學流派。可以把《瑜伽經》視為教學大綱,不是系統的著作。可以被視為帕坦伽利帶弟子時為了授課而編纂出來。《瑜伽經》有許多版本,包括中文版。我們這本(《帕坦伽利及其權威闡釋》)是其中的一個版本。為了比較閱讀,多讀幾個版本可以瞭解得更加深入。一般情況下,讀一兩個版本就夠了。

《瑜伽經》分四個部分:

第一篇:目標——三摩地,第一章,也講了許多修持方法。

第二篇:修習——修持方法,提出了瑜伽八支,也就是傳統“阿斯湯加”,這個部分是屬於帕坦伽利原創。八支中的前五支在這一章。這五支屬於外支。

第三篇:力量——修習達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效果。八支中的後三支在這一章。這三支屬於內支。(不過,對於無想三摩地或無種子三摩地來說,這三支也屬於外支)

第四篇:解脫——修習的結果,即獨存(三摩地)。

《瑜伽經》的哲學根基,是三德理論,從愚昧的狀態,歷經激情的狀態,達到薩埵的狀態,最終把人改造成善良狀態的生命。如果一個人沒有達到善良狀態,那麼並不是帕坦伽利所認為的達到了瑜伽目標。所以說,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練習瑜伽都是無效的,不可能有傳統意義上的瑜伽成就。根據《瑜伽經》,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練習的瑜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很少人可以真正薩埵(善良)導向來習練瑜伽。(具體的這裡不展開)

瑜伽知識|王志成教授趣講《瑜伽經》


四、如何閱讀和理解帕坦伽利《瑜伽經》?

方式1、站在傳統的立場,也就是毗耶娑的立場,傳統數論立場來理解《瑜伽經》。

方式2、從吠檀多立場解讀《瑜伽經》。

方式3、從道德哲學立場解讀《瑜伽經》。

方式4、從佛教修持立場解讀《瑜伽經》。

方式5、從跨文化立場解讀《瑜伽經》。

方式6、從蘇磨(soma)瑜伽的立場解讀《瑜伽經》,也就是從“梵”之存在、意識和喜樂的“喜樂”(ananda)角度理解《瑜伽經》。這一解讀是我們在努力的解讀方向。


五、《瑜伽經》第一章第2節“瑜伽是對心的意識波動的控制”,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大家一定聽說過“腦波”,不同的波代表我們不同的心意波動的狀態:

“貝塔波”:人是完全清醒的,這樣狀態的瑜伽練習,有著清醒的自我意識。許多問題容易出現在這個清醒的階段,尤其是貝塔波比較強烈的時候。

“阿發波”:人處寧靜狀態,大腦比較放鬆,有自我意識,如瑜伽修習術、打坐、冥想、禪定中會是這個狀態,腦子裡會分泌一種物質,非常舒服。

“西塔波”:做夢或者淺睡狀態。

我們練瑜伽是要在阿發波狀態,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多也就是在阿發和貝塔之間,並沒有達到瑜伽態。

而帕坦伽利瑜伽是能讓人達到阿髮狀態的。帕坦伽利認為,瑜伽是對心意進行改造和控制,讓我們達到比較穩定的狀態,處於比較穩定的薩埵裡,這是能夠通過訓練而達成的。讓心意平靜,這時我們才能說“瑜伽是對心的意識波動的控制”。

舉個例子,水扔到湖面,石頭大,波浪大,石頭小,波浪小,若沒有石頭沒有風,湖面便靜止不動。

《瑜伽經》是教我們將激情或愚昧轉化為薩埵,許多專注冥想都是在薩埵狀態下建立起來的,現代社會的多種瑜伽習練很難達到帕坦伽利所教導的瑜伽境界。

今天,許多人自己發明創造,玩玩瑜伽而已,異想天開,往往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大家練的是“當代哈達瑜伽”,與帕坦伽利瑜伽具有天囊之別,就連傳統哈達瑜伽與當代哈達瑜伽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關於傳統哈達瑜伽和當代哈達瑜伽的差異可以參考我的其他講座或蘇磨瑜伽高級研修班上的授課內容,以及即將出版的《阿育吠陀瑜伽》。

第一章第2節是整部《瑜伽經》的中心,是內核,直接指出了瑜伽是用於調整“心意”的,經過修習瑜伽使心意相對穩定,瑜伽是對心意的專門研究。佛學和儒學,尤其是王陽明,實際上都在講“心學”,是關於心的學問。

瑜伽知識|王志成教授趣講《瑜伽經》


六、在現代社會,如何練習瑜伽才能獲得成功?

馬克思講,當一個商品或實物的核心價值,保持最穩定的狀態,那麼價格是圍繞價值運動的,價格接近價值,就是經濟穩定,離開太大,會有危機。我們心的意識波動,要在有限範圍內,不然就會引發心理、身體問題。疾病和我們心的波動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性格影響身體健康。

《瑜伽經》處理人的意識波動,帕坦伽利提供了他的方法,包括改造、調整、控制、協調、關注,剋制、約束等等。帕坦伽利的原創在於,他給我們的瑜伽習練者提供了一個模本,那就是“阿斯湯加”——瑜伽八支,這才是帕坦伽利的原創。他為當時的人,後面的人,當今的人提供了一條完整的、系統的修行道路,是身心靈三個維度的,而現在的瑜伽大多數是身體的瑜伽,不能說是完整的。關注人的“整體”健康,才是瑜伽,瑜伽是偉大的鍊金術。

八支瑜伽有很多技巧,不少技巧或方法在瑜伽館都沒有用過,也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和講解,比如什麼叫做制感瑜伽?但“制感”卻是帕坦伽利瑜伽八支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帕坦伽利瑜伽八支中的“體位”,又與現代瑜伽館的體位理解很不一樣。

帕坦伽利的“體位”有兩個意思:1.坐的位置或座位;2.舒適地坐好,坐直。眼睛和鼻子形成一個十字架,能量就上來了,坐好、坐舒適,能量便暢通無阻。現代瑜伽館所關注的,並不是帕坦伽利所關注的,一般情況下,大家並不瞭解帕坦伽利瑜伽是怎麼練的,通過讀《瑜伽經》,可以慢慢明白。

心的意識控制處理方法,就是把我們心意通過八個步驟來穩定,處在穩定平靜的阿發波狀態,達到喜悅的、平靜的、三摩地的境界。

帕坦伽利的瑜伽哲學,是將我們的自我(真我),被稱為“普魯莎”的這個我,也就是“原人”,和假的我,也就是“原質”之“我”進行分離。

如果稱帕坦伽利瑜伽是數論瑜伽、阿斯湯嘎瑜伽、八支瑜伽、冥想瑜伽都對,但根據人們的研究(如巴迦南達),如果把它當作是勝王瑜伽,估計是不科學的。勝王瑜伽是辨喜傳到西方的,為此辨喜寫過一本書叫《勝王瑜伽》,這是非常有名的一本書。這本書中,一部分論述了勝王瑜伽(辨喜自己寫的,具有原創的思想。正是他,把勝王瑜伽納入吠檀多傳統,之前吠檀多傳統沒有這部分),另一部分是翻譯和註釋了帕坦伽利《瑜伽經》(辨喜對《瑜伽經》的詮釋和解讀)。只不過是將這兩個部分做成一個合輯取名為《勝王瑜伽》。所以辨喜這本書不是單純講勝王瑜伽,或者不是單純講帕坦伽利瑜伽,勝王瑜伽與帕坦伽利瑜伽根本上不是一回事。然而,瑜伽界可能在“勝王瑜伽”、《瑜伽經》之間有一些誤會和誤解。

阿育吠陀瑜伽在2000年後才有人提出要關注,這個瑜伽是要把傳統瑜伽和身體關聯起來。通過阿育吠陀與瑜伽特別是勝王瑜伽、哈達瑜伽相結合,這屬於交叉學科。它具有身體療愈功能,對身體的關懷是真實有效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瑜伽對生命個體的把握可能會有偏差,市面上說練什麼好就跟著去學習,被賣了還幫忙數錢,太盲目了。瑜伽的目標應該是生命覺醒和身體健康二者結合的,這是阿育吠陀瑜伽所追尋的,而傳統上其他瑜伽的目標具有解脫導向。所以,我們練習瑜伽,要將生命覺醒和身體健康結合在一起,才會達成當代意義上的成功的瑜伽。

感恩你的聆聽,感謝你的慈悲!

歡迎各地瑜伽館\瑜伽節組委會自薦瑜伽活動,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瑜社藝術”平臺將向所有瑜伽夥伴推薦大家的活動與訊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