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心裡頭只有一個馮小剛,賀歲檔Mr馮。

1997年,馮小剛連拍帶演,以原始的方式成全別人噁心自己,創造了票房奇蹟,同時也製造出一個黃金觀影檔期。

在當時街頭巷尾的酒館裡,《甲方乙方》,算是最有的聊的話題之一,影響力驚人。有位鐵粉,迄今家裡密碼全是,“打死我也不說”。

難看的馮小剛,觸發了鯰魚效應,原本死氣沉沉的電影市場,迎來了市場化運作的春天。

再後來一大批電影紛紛效仿,大片感十足,甚至港日韓明星扎堆,卻始終無法超越馮導的票房奇蹟。因為,馮氏喜劇深入人心,賀歲檔只等Mr馮。

Mr馮成就了很多人,李冰冰、范冰冰,兩位美女早期都曾被冠以馮女郎的名號。李冰冰的天下無賊,範爺的手機,深入人心,可以說馮氏喜劇對二者後來的事業發展,走上巨星之路絕對是有莫大幫助的。

Mr馮還成就了一家上市公司。華誼兄弟,這家公司對於馮氏的孤注一擲最終收穫了巨大回報。至今所有馮氏電影,王氏兄弟仍都有領投和跟投,不能不佩服二王的眼力和魄力。

馮氏喜劇,痞氣的外表外加黑色幽默的靈魂,這在以60後、70後、80後為主的觀影人群裡,獲得了較為一致的認知和共鳴。療傷文學過後的間隙,在物質文明一路裸奔之後,馮氏喜劇娛樂消遣的特質,彌補了精神世界的拖延,是其票房成功的關鍵所在。

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當然,馮氏喜劇也成就了馮導自己。從原本默默無聞的場記,到如今家喻戶曉的全國政協委員,這種人生的起伏跨越,沒有早些年市場上的口碑和票房,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實現。

不過,後來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令人始料不及。先是馮導身體不堪重負,逐漸退出賀歲檔期。畢竟十多年,保持年產一部票房冠軍的高水準,擱誰誰也受不了。

後來,就是馮導徹底變了。不知道是覺得演員錢更好賺還是什麼原因,馮導變得更加有特點,別人是演而優則導,而他的興趣點卻開始向表演傾斜。

從英達肥皂劇裡偷井蓋的,到星爺的黑幫老大,姜文的師爺,再到管虎的老炮。這Mr馮的演技真不是蓋的,你說他玩票吧,卻各個都演出了彩,有的還tm得了最佳男主角。

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馮小剛變了,還體現在拍電影越來越講究情懷。《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集結號》……現實主義題材加上宏大的場面,讓人刻骨銘心,尤其是《一九四二》,看完都想住超市裡面不出來了。

這幾年馮小剛變得深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大了,思想的深度增加了,反正馮氏喜劇正在從賀歲檔裡淡出我們的視線。

小剛導演也變得更加有脾氣。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那個奇葩的圓,徹底顛覆了我們的觀影習慣。據說,看到樣片後,投資方炸了,不買賬,最後馮導撂下狠話,“就想拍成圓的,你們愛投不投”。怎麼著,臺灣金馬獎牽回家了。

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獎是得了,逼格也上去了,可是這票房冠軍的頭銜卻是丟了。早幾年,為了彌補《一九四二》票房的慘淡,次年緊接著就推出了新版甲方乙方,《私人定製》。基本上,馮導這幾年都是,一兩個帶情懷的,緊接著就是赤裸裸搶票房的影片。

最近剛剛上映的《芳華》再一次迴歸馮導人文情懷。滿屏的大長腿,綠軍裝,再加上在你臉前炸響的槍炮。請問,哪一個不是情懷。

馮小剛變了,小鮮肉怎懂“芳華”不在,票房註定慘敗

芳華的年紀卻芳華不在,這種追憶,怎麼看都覺得心裡擰巴,小剛這是想怎麼痛苦怎麼來啊。

小剛是變了,只可惜時代也變了。現在的觀影人群正在低齡化。90後、00後這些萌娃正在成長為一線影院票房消費的主力。

那麼在新的觀影人群特質下,網紅、明星、美食是二次元人類的特殊喜好。結果很明顯,後果很嚴重:如今的影視業,小鮮肉當街,摳圖都能空手道。

年輕的萌娃,正值芳華,這代人不會為賦青春強說愁。稚嫩的年紀甚至不知道美麗溫柔的小城清邁曾經藏著那麼多的凶神惡煞,哪裡會有共鳴。

一同變化的還有這幾年的市場格局。賀歲檔、國慶檔、暑期檔,殺的昏天黑地,喜劇熱潮鋪天蓋地。諸路大神各顯其能,相比之下,一部帶著馮氏思考的電影,想要在市場空間立足也變得極為困難。

所以,只要市場觀眾不變得深刻,那麼小剛的深刻就只能變成自己的擰巴。《芳華》好看,票房註定還是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